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世界金融危机昭示我国经济"转型"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变被动调整为主动调整。面对来自西方国家的"中国等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外部经济失衡导致全球金融危机"论调,我们首先应当对近年我国持续多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进行一番重新审视。持续"双顺差"的直接后果是外部经济失衡,顺差的积累造成很多负面效应。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我们必须以哲学的眼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观念,才能恰当的把握"双顺差"及其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从1994年至今,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长期存在,这也带动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剧增,使得我国成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外汇管理难度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也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也使得我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关系恶化。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长期存在带来的这种种问题将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的负面效应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央行反应函数以及对冲销系数的估计,发现我国央行在1994-2008年第三季度所采取的各种冲销政策手段,包括再贷款、再贴现、调整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干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对冲了由大量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带来的被动增加的货币供给;而且随着公开市场操作的逐步成熟,冲销力度有所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汇率水平的相对稳定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朱红 《经济论坛》2011,(11):119-122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中国人民银行为了维持人民币名义汇率的稳定和促使宏观经济平稳发展,不断在外汇市场和国内公开市场上进行外汇干预和冲销操作,从而导致了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流动性过剩等问题不断显现。如何进行有效的冲销操作,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维持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成为货币当局、学术界等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我国货币冲销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分析了冲销效果有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伟  李琴 《经济师》2012,(10):34-36
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成功,但是外部经济失衡带来的超长增长的双顺差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文章从中国和美国两个方面对影响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缓解失衡问题,不能单单依靠人民币的升值,有必要在不影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调低利率,引导消费和投资。  相似文献   

6.
卢岚  邓雄 《财经科学》2008,(7):7-15
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但国际收支持续呈现"双顺差"格局,美国次贷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在美元贬值的大环境之下,由于国内流动性过剩矛盾尚未缓解、价格上涨的压力明显等因素,导致人民币在对外升值的同时,对内贬值的压力正不断加大,而这一货币现象在我国出现,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乃至宏现调控都将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7.
蔡纯 《经济论坛》2007,(19):36-38
一、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货币因素分析:"双顺差"形成的B和Ms的过量增长 1."双顺差"产生的背景:全球流动性过剩和我国现在经济增长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就全球经济状况来看,这两年国际经济环境相对稳定,世界各国前几年大多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以流动性慢慢积累起来,形成了全球性的问题,这是中国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我国双顺差形成及外汇储备持续扩大的原因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在加入GVC时,由于处在"世界工厂"的低端位置,形成了以外资代工为主的生产贸易模式.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只是中国经济嵌入GVC模式的货币镜像.从微观视角探究到的双顺差的国际分工基础,对中国汇率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外汇冲销干预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何慧刚 《财经研究》2007,33(11):18-30
200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加剧,外汇储备急剧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凸现。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和抑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外汇冲销干预措施。文章在分析外汇冲销干预有效性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外汇储备急剧增长下外汇冲销干预的效力和制约因素,认为外汇冲销干预短期内能抵消外汇占款、控制信贷增长,但效力有限;在长期内,外汇冲销干预不仅会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利率上升、汇率升值乃至经济"滞胀",因而难以具有可持续性,最后,文章提出加强外汇储备管理,增强外汇冲销干预效力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颖 《当代经济》2007,(19):119-120
我国国际收支连续15年的双顺差,使国民经济稳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本文探讨了"双顺差"将持续较长时期的原因,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开拓进口渠道、扩大对外投资和调整政策等减顺差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罗军 《经济前沿》2011,(2):131-140
2005年以后,中国结束了长达50多年的短缺经济,进入产能过剩与资源约束为主的新短缺经济阶段,主要体现为"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双过剩"和"资源性生产要素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双短缺"并存。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从短缺经济——后短缺经济——新短缺经济的演化过程。第一,1978-1996年,短缺经济阶段,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双短缺;第二,1996-2005年,后短缺阶段,主要表现为生活资料基本过剩,而生产资料存在短缺和不足;第三,2005年以后,新短缺经济阶段,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双过剩",资源约束与市场约束"双约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闻潜 《经济经纬》2004,(3):22-25
最近一个时期 ,我国经济运行出现增长过剩的势头。增长是好事 ,过剩则意味着诸多经济摩擦的发生。如果不加以抑制和化解 ,它对经济运行必将产生严重危害。在目前 ,生产性过剩颇令人关注。就此进行经济学的分析和评价 ,对于探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走向或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呈现出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并存的“双顺差”特点。造成双顺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运用理论和实证的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双顺差”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因果关系,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积极合理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有利于化解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失衡,也有利于带动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财政政策的外部均衡效应:相对效力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长期存在,表明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程度的外部失衡.基于蒙代尔政策指派理论模型以及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估计,可以发现中国财政政策对外部均衡的相对调控效力要优于货币政策,因此中国应运用出口退税等财政政策来促进外部均衡的实现,并考虑选择发行超长期债券方式为财政赤字融资,同时还应及时完善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从而实现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的长期结构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0年间,农业剩余劳动数量急剧下降超过90%,农村公开失业数量上升70%,成为剩余劳动的主要形式。在农村剩余劳动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水平的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年所占比例分别达到723%,4811%和5699%,这些变化可以解释剩余劳动与工资上涨、民工短缺并存的“悖论”,剩余劳动的结构性变化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新现象和新趋势,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也是促进内蒙古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外商直接投资(FDI)会对东道国或地区产生外部环境的正负影响效应,给低碳经济发展带来变数,投资于内蒙古的外商直接投资需要引导、规范和管理,使其符合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已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依据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设立国内货币需求模型,并基于间接测算法和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选取1992-2003年的季度数据估测2004-2014年季度人民币境外存量,以此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分析法等时间序列处理方法对我国现有的国际收支结构、经济规模、实际汇率及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发现,上述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我国经济规模扩大、经常项目顺差和人民币稳步升值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在发展国民经济及维持人民币币值坚挺的同时,合理调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确把握经济走势实现平稳快速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有局部过热的特点。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中遇到的第一个重要关口。局部过热会引起局部的、结构性物价上涨。而若发展到全局过热,仍会引起全面的通货膨胀。因此,要适时适度地进行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地增长;在微观层面上,企业要有应对市场的安全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及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乾  孙诚 《经济与管理》2012,(2):16-18,23
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内外失衡的问题。内部失衡以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为主要特征,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外部失衡表现为国际收支"双顺差"。中国内外失衡既有财税分配体制与汇率政策等制度原因,又有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等经济结构原因。为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公共支出政策,增强汇率弹性和本外币政策的相互协调,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