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之雷 《经济论坛》2006,(17):50-52
一、大规模定制西方经济学“大规模生产”的理论与实践在与现代市场需求“个性化、差异化”强烈碰撞后,产生了“大规模定制”的新理论、新方向。关于大规模定制的理论探讨开始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到了1993年,美国策略前景LLP公司创始人约瑟夫·派恩在其《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一书中,对大规模定制的内容做了完整的描述,详细描述了企业正在进行一场“从大规模生产标准产品转向有效地提供满足单个客户想法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转变。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可定义为:采用柔性过程和柔性组织结构,既可以用“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2.
有关台湾古代历史记载,主要有三国时吴国沈莹的《临海水土志》和《隋书·流求传》.这两篇史料,反映了台湾古代社会经历了野蛮时代低级阶级和中级阶段.从《临海水土志》看台湾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社会沈莹《临海水土志》(载《太平御资》卷七百八十)称台湾为夷州,称台湾古代居民为山夷.山夷的社会经济生活,先从生产工具看,该书记载“其地亦出铜铁,唯用鹿角矛以战斗耳.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刀斧、环贯、珠璫.”台湾的铜铁矿数量不多,还没有山夷采矿冶炼铜铁作工具的记载,从“磨砺青石”作工具和装饰品、使用石器和骨角这一特点,说明应还处于新石器时代.山夷还“有犬,尾如麇毛状.”犬是人类在原始社会最先驯养的动物,可以帮助人类打猎,也反映了狩猎经济.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内涵科学理解及其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技术创新内涵的科学理解 ,其理论和实际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然而目前理论界对“技术创新”这一概念理解不尽一致 ,为此本文通过这些不同理解进行剖析 ,力求全面客观地把握“技术创新”的科学内涵。一、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教授在出版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 ,他指出创新 (以下称技术创新 )是将技术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所引起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具体内容包括以下 5个方面 :①生产新的产品 (产品创新 ) ;②引入新的生产方法 ,工艺流程 (工艺创新 ) ;③开拓新的…  相似文献   

4.
生产社会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论述了生产社会化的产生和发展不是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而是源于科技革命。由于科学技术现已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 生产社会化的特征也有了本质性的改变, 具体表现在生产工具智能化、劳动产品间接化、生产过程超时化三个方面。本文着重论述了三大新特征的形成及对企业生产的重大意义: 在“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的问题上可以很好调节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克服生产过剩现象; 在“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的问题上能不断地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生产社会化能够适应不同所有制与不同生产规模的各类企业, 与市场需求不足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教科书》(中周统计出版社出版,1984年5月第一版)中写到“关于指标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指数量化的科学概念或范畴,一是指范畴加数值。为了与标志的概念取得一致,指标也应只理解为范畴或名称”(第21页)。在第40页又写到“统计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由于在教科书中就指标的解释出现了“范畴”、“概念”等名词,致使其他同类书籍中也类似出现这些名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这样便给读者理解统计指标这一统计术语带来一定难度,因而有必要对统计指标是“范畴”还是“概念”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6.
译文选自科茨1987年发表在《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上的《长波和积累的社会结构:一个评论与再解释》,该文于1994年收入科茨、麦克唐纳、里奇共同主编的《积累的社会结构:增长和危机的政治经济学》论文集。科茨在1994年的论文集中,对1987年原文进行了题目改动和部分删减。变化如下: (1)把文章题目改为《解释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 (2)删减了“资本积累的相关理论”这一部分内容;(3)1987年科茨一贯用的是“长波”概念,而1994年论文集中,科茨引入了“长期波动”概念。对此,科茨作了简要说明: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的早期表达,采用了“长波”概念,是指与康德拉季耶夫和熊彼特著作相联系的50年长周期;而后,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的支持者们转而使用“长期波动” 概念,目的是要表达长期快速增长和长期停滞的交替,而不是要表达某种周期性的、规则性模式。 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具有三个重要理论价值。首先,SSA 学派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走向“具体化”。SSA 学派构筑了一个“中间层次”的分析范式,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 原理,具体化为“积累过程—积累的社会结构”。其次,SSA 学派揭示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本质。SSA 学派用“积累的社会结构” 来解释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长期经济波动,认为SSA 的建立与崩溃是资本主义经济繁荣与停滞更替的根本原因。例如,科茨将1982年以后至今的SSA 定义为“新自由主义SSA”, 并认为这是2008 年资本主义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根源。最后,SSA 学派的经济思想和分析方法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转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攻坚期。运用SSA 方法,研究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所需要的制度结构和制度条件,有助于更好把握和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助力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正> 读了《经济研究》1980年第8期上刊登的张朝尊同志写的《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的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内涵”),觉得这的确是个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我也愿意就此发表一些看法,和同志们共同研究。一如何理解斯大林同志的表述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说:“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如何理解斯大林的这段话?我的理解是:第一,斯大林对社会  相似文献   

8.
(三)《商标法》及其主要内容 随着大规模生产的出现,商标使用大量增加,假冒商标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为了保护市场竞争,防止商标假冒,就要求有一个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使用商标的行为规则,这个行为规则就是《商标法》。《商标法》是一部属于经济范畴的重要经济法规,是商标管理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国家制定《商标法》,就是为了促使生产者保证商品质量,维护商标信誉和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正当竞争。  相似文献   

9.
<正> 社会主义劳动是不是直接社会劳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认识,关系到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目标模式的抉择。一、什么是“直接社会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直接社会化劳动”是“一种与商品生产截然相反的生产形式”。在论述商品拜物教时,为了同商品经济作比较,马克思曾以自然经济中农民家庭为  相似文献   

10.
<正> 《经济研究》1986年第2期郑先炳的《货币供给超前增长规律探索》和《财贸经济》1986年第2期周策群的《试论货币供给的“超前”趋向及其数量界限》两文,都论述了货币供给超前增长是规律性趋向(下文简称“超前规律”)。我对此有不同看法。首先,从现象上观察,货币供给超前增长无规律可循。请看下面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增长的实际数据:  相似文献   

11.
苏联《经济报》1981年第28期刊登阿·帕甫洛夫给该报编辑部的信,谈“效益”和“效果”这两个词的区别。帕甫洛夫说:“很遗憾,报刊上登载的文章(包括贵刊在内)常常把“经济效益”和“经济效果”的概念混为一谈。其实,经济效果意味着生产的成效。经济效果根本不能表示效益——国民经济的某个环节或整个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成果。只有把这种成果(生产效益)同取得成果所必需的相  相似文献   

12.
论梯度理论——兼评《论中国工业布局的区位开发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至元、曾新群同志发表于《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的《论中国工业布局的区位开发战略——兼评梯度理论》一文(以下简称王曾文),论述了工业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区位开发战略”,同时对梯度理论和梯度开发提出了质疑。文中不乏正确的见解,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特别是对梯度理论的评价,显然失之偏颇。一、从“区位”谈起提出科学的概念,或者给原有概念以新的内涵,是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区位”  相似文献   

13.
读了《经济研究》1978年第4期刊载的王清葆同志的文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吗?》一文,有些不同看法,特提出来向王清葆同志和读者同志们商榷与请教。使用基本矛盾的概念要准确理论研究要有准确的概念,大家才有共同语言,才能科学地探讨问题,也才能正确地运用思想武器,从理论上有力地击中“四人帮”的要害。王清葆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时又承认,“除此之外,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领域和上层建筑领域中,仍然存在着资本主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在正处于商品生产大发展时期。自给自足和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正向专业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的社会化大经济过渡。这种社会经济关系的大变化,使我国工商企业面临着一个由以往的“生产型”向“经营型”的转变。这一转变无论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度还是广度上看都带有根本变革的性质,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总体改造,而决不是某种应急措施和权宜之计,不是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搞所谓生产加销售。当前流行的“生产经营型”的提法,就是这种认识的反映,它在理论上是一个并不确切的概念,在实践上也将产生消极的影响。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是一个质的飞跃,涉及到企业经营方式、经营思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把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看作是“以集体为基础的社会首要的经济规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案)第一分册112页)。他和恩格斯曾经预言:社会主义社会将实行计划经济。这里说的计划经济,包含着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特点和经济管理方法几个方面的内容。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它以生产社会化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指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一、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同难题从1825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每隔一定时期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按照传统的理论,经济危机是由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引起的,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参见《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214页)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5页)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后,经济危机也就消失了。  相似文献   

17.
论投资决策     
一、从投资乘数看投资收益在现代经济中,从宏观上看,投资与收入之间的变化有一种必然关系:当投资增加时,收入会倍增,这就是凯恩斯经济学中的乘数理论。凯恩斯认为,投资与收入的关系“在一定特定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所得与投资之间,确立一个一定比例,称之为乘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97页)这  相似文献   

18.
深化《手稿》中资本理论的再研究,对习近平提出的“要加强新的时代条件下资本理论研究”、“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手稿》先后提出的资本的“六分结构”和“三分结构”,阐明资本运动既以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为条件,又受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制约的特征;资本是生产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与劳动相对立的生产要素,也是生产资本在价值转移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总体的“普照的光”,决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形态在总体中的“色彩”和“比重”。《手稿》以劳动过程的新的结合方式为基础,对资本推动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作用展开论述;从资本本质及其运动过程中,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命运,由此因势而新提升资本治理本领、因时而进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的资本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有着确定的内函与外延。一般地讲,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能力。具体地讲,生产力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成为新使用价值的能力。据此,生产力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和劳动资料。这是无庸置疑的。同时,劳动资料也离不开劳动对象。所以劳动对象也必须进入生产力因素之列。首先,从社会再生产的全局看,制造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用的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因素。大家知道,社会最终使用的生产工具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制作过程,才能制成。其中每一个加工过程所采用的劳动对象的状况(如原材料的品种、规格、质量等)对生产工  相似文献   

20.
试论社会主义股份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股份制存在的原因股份制是商品经济中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即联资经营制。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是适应商品经济中大规模生产与经营对资金集中的需要而产生的。资金集中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独有,而是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发达的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大规模的生产和经营,也需要有资金集中,同样要求有资金联合,并会由此引起股份制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