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FDI影响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服务业是新一轮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理论上.服务业FDI将通过资本效应、就业效应、技术效应、贸易效应和制度效应影响东道国服务业发展.而利用1987-2006年数据,对中国的实证研究发现:服务业FDI单向地成为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格兰杰因,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基于引力模型思路的检验发现,就业效应、技术效应和资本效应是服务业FDI影响中国服务业发展依次显著的传导路径.最后文章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合理利用FDI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兼论经济增长贫困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不足会损害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使经济停滞不前,陷入"贫困陷阱".中国1978-2007年人力资本积累与物质资本的积累差别很大,相对于物质资本积累的迅速增长,中国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人力资本存量与物资资本存量的比率连年下降,这必然会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必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来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以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资本要素在广东省流通服务业中的使用和配置效率问题,首先运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出历年广东流通服务业中各行业以不变价计算的固定资本存量,再以收入法估算出历年行业的资本边际贡献份额,并计算了行业的不变价增加值,在此基础上估计出1993年~2003年10年间各行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结果表明:这些行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在这10年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即资本的使用效率在提高,但交通运输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偏低,且行业间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增大,行业间资本的配置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4.
中国公共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78~200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永续盘存法,对当年投资、投资品价格指数、折旧率以及基年资本存量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处理,估算出了19r78~2004年期间的中国公共物质资本存量,结果发现中国的公共物质资本存量在逐步上升的同时,其占GDP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资本的积累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本文运用永续盘存法和基年迭代法测度数字经济资本存量,运用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莫兰指数分析数字经济资本存量的区位差异和演进趋势。研究发现:全国及省份数字经济资本存量均呈迅速增长态势,区域间数字经济资本存量分布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基尼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间差异是数字经济资本存量区位差异的主要原因;核密度估计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资本存量的省际分布存在区域集聚现象,分布不均衡程度加重;莫兰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省份处于低水平区域并保持无跃迁的稳定状态。本文对于完善数字经济核算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产业融合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按东道国研发资本密集程度划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不同作用和机理,并利用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都能够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通过人力资本消化吸收;虽然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但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对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渠道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具有显著的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7.
准确核算工业资本存量是科学判断投资效率的基础,进而有利于正确认识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和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基于OECD资本核算手册,遵循资本存量核算逻辑,利用官方统计数据,运用永续盘存法(PIM)核算1978—2017年中国省域工业资本存量,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省域工业资本存量整体上保持增长态势,1978—2002年增长较慢,2003年以后增速显著加快;工业资本存量规模和增速均呈现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的区域不平衡性,但近年来东部增速放缓,中部超过东部,西部保持较快增速;中国工业资本产出比在1978—2002年呈下降趋势,在2003—2017年呈递增态势。中国工业资本存量的区域不平衡性与工业化进程的区域差异相对应,应通过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等路径加快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有效投资通过优化供给结构可实现供给和需求的进一步匹配,进而克服中国现阶段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本文以不同产业资本效率为权重构建了中国有效资本存量指标体系,相比于以往研究,从理论方面对简单加总的资本存量进行了改进。同时,通过结合不同产业的投资效率以及资本占比得出中国投资结构面临的问题。研究发现:中国投资结构面临的问题是低投资效率的产业获得高份额的投资以及高投资效率的产业没有获得足够的投资份额,进而导致中国有效供给不足和内循环不通畅。因此,需要通过增加有效投资来盘活存量资本和优化供给结构,确保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回报率:1978-2006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确定了工业资本存量估计的四个核心指标,在永续盘存法的基础上重新测算了中国工业部门全国和省际的资本存量,根据年鉴公布的数据,利用调整过的资本回报率的一般公式对中国工业部门全国和省际资本回报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工业资本回报率在1978~2006年间总体上呈现"U"型的变动模式,1978~1998年总体上处于下降的趋势,1998年之后呈现上升的趋势,同时省际间的资本回报率呈现西部、中部、东北和东部区域的递进特征,但从长期来看省际间的工业资本回报率的差距总体上逐渐缩小,针对这些经济现象,文章对其进行了探索性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VAR模型的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存量和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从人力资本角度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具有滞后性,在短期内效果微弱而在长期内效果显著;而从物质资本角度看,物质资本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显著;但在长期内却效果微弱,甚至带来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测定我国经济增长和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建立了无约束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边限检验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不同影响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影响。从长期看,劳动力投入、城市化率、非国有化率、资本存量和第一产业比重的影响作用显著,在短期内,劳动力投入、第三产业比重、城市化率和资本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已有的研究成果证明股价信息含量的提高可以改善资本的配置效率,但这一结论在我国证券市场是否成立有待实证检验.本文以2001~2008年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行业层面实证考察了股价信息含量与资本配置效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到的研究结论是:随着股价信息含量的提高,资本更快地实现了从低效率领域向高效率领域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运用索洛残差法估算1979—2004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了简要分析;从新增长理论的一个分支——内生创新论出发,分析贸易影响一国创新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理论机制,运用内生创新论的Coe&Helpman的贸易的技术溢出模型对国内和国外溢出的R&D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1978~2007年的样本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实证结果表明:1978~2007年间中国第三产业TFP年均增长率为3.1%,整体呈广口U形分布,即先波动下降后加速上升;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第三产业TFP增长率及其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在较长的样本区间内,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存在σ收敛与β收敛。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我国工业行业研究、开发资本存量的测算,通过建立C-D生产函数模型及在控制制度变量的情况下对2003—2007年研究、开发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分析发现,行业研究、开发资本对产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分组行业的产出弹性略有差异,介于0.1~0.5。为此,我国应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强度,优化研究、开发资本在行业间的合理配置,形成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总体发展趋势下,我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宏观经济运行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度都在不断提升。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因素;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冲击,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为了缓解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宏观经济的持续冲击,从资产价格浮动与人民币汇率变动层面出发,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双视角分析资产价格与人民币汇率协调作用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与股价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股价指数等会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而出现同方向的变化趋势,但存在明显的滞后期,资产价格与人民币汇率之间具有联系且具有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顺周期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因素、负面效应及反向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5个有代表性国家的相关数据,对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国际资本流动存在顺周期、逆周期及无周期三种变动趋势。1982至2008年间,我国国际资本流动存在着较为显著的顺周期变动,而GDP增长率、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美国联邦基准利率和国内股票价格指数是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这种顺周期资本流动能引起人民币出现新一轮内外价值偏离,积累和放大国内资产泡沫,延缓经济结构调整,加剧国际收支失衡与储备货币贬值,增强国内宏观经济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的风险。因此,宏观上需要进行必要的逆周期反向调节。  相似文献   

18.
经验研究表明,第二、三产业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第二产业的资本投入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第二产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提升和资本投入双重推力促进第二产业成长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演进的主要路径。概言之,推进技术创新,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确保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在能源供给不足和能源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制造业能源替代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用劳动替代能源空间较大。通过能源价格上升实现节能降耗的空间较大,但会对制造业中各分部门的资本存量和就业需求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