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供应商从OEM/ODM到OBM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从上世纪末以来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工厂”,在世界产业链中,表明了中国的OEM/ODM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代工王国。但为了中国供应商长远的生存以及经营价值的创造,以便摆脱低毛利的代工生产宿命,必然要往“微笑曲线”(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形成了一个“U”字型曲线)的两端移动。往左移动,强化研究发展,开发知识产权;往右移动,则走向品牌营销与服务,显然有一部分中国供应商将勇敢走OBM(自主品牌)转型之路,以便闯出高附加价值的企业经营,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2.
刘志明 《商界名家》2006,(12):58-60
中国企业家的第一代,目前正处于新老交替阶段。新一代掌门拿出浑身解数在获得第二桶金上不遗余力。但是,后生可畏,也可怕。格兰仕,一个凭借价格战和代工法而体现出中国制造突出特征的企业,时隔六年,在父子易手之后,如今还在那条路上跋涉,靠“赌命”维系着新生代企业家的宏伟志向。很显然.在这种缺乏“质”的突变的“量”变后面.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尴尬并没有消除。  相似文献   

3.
《三联竞争力》2010,(9):52-75
富±康是什么?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富土康就是单纯的零件组装生产线,是落后的“中国制造”的代表.是一个把工人当牛马的血汗工厂.是中国当下进行经济调整和转型所应当立刻抛弃的代工模式。  相似文献   

4.
生产方式     
在“中国制造”如何转向“中国创造”这场热火朝天的讨论中,一项最重要的环节却已被大家有意无意的忽略,这就是“制造”一词本身。中国制造企业几乎群体性地遗忘了它们当中的很多企业原本就是为制造而来的,也群体性地忽略了生产方式本身也应该是讨论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5.
凭借着一种无与伦比的低价优势,“中国制造”席卷全球。辉煌的数字掩盖了过去三十年来中国制造行业依赖的各种红利要素,这决定了“中国制造”的模式是一种难以为继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钟林超 《华商》2012,(8):14-15
曾几何时,“made in china”让国人骄傲,可现在,中国制造却让外国人眼红,使中国人迷失。“中国制造”究竟怎么了?“中国制造”泡沫化了!  相似文献   

7.
设计生活     
中国制造席卷全球,这样的成就来自充沛的人力资源与勤勉的民族性格。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时代,在以代工模式成长起来的制造业中,聪颖的中国人也发明了许多独到的专利,只是全球看到了“中国设计”的力量与影响力了吗?  相似文献   

8.
白灵 《商界》2007,(12):30-32
温州,中国民营经济的象征。 然而2006年.温州生产总值1834.38亿元。同比增长13.3%。从总量上看。在长三角城市中退居第七位:增速更是落在了第十五位,在浙江省居倒数第二位。有观点认为:“温州模式”不可避免地路入衰退! 这一次.“温州模式”如何破题?100多家企业静候上市。数十家企业准备引进战略投资者…… “温州制造”转向资本市场.标志着一个全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单纯依靠生产能力壮大的历史已经一去不返,资本力量取得主宰.中国民营经济即将进入资本运营时代。而这.也许是整个“中国制造”升级的必由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总是觉得很诧异,因为在企业界人们的思想如此混乱.在研究界也不例外,比如有人提出“中国创造”一词,在“中国制造”还没有做到位的情况下,我不知道这样的理想是否脱离了现实。  相似文献   

10.
国际代工模式下的本地产业空心化危机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各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因开放大量地吸收了国际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产业转移和外包订单,使那些劳动密集的、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成长。许多制造企业依靠“代工生产”和“贴牌生产”赚取加工费。在这些代工企业中,除了本地的企业外,更多的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沿海经济的发展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可以说离不开这种生产模式,而这种模式也是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曾经走过的繁荣之路。  相似文献   

11.
郭瑾 《国际广告》2011,(6):72-72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设计将是中国现阶段最为活跃的生产力之一。  相似文献   

12.
郑志曼 《品牌》2013,(2):64-66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一步步提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越来越急迫。中国的时代转型倚重于创新,但对于创新的解读,却是见仁见智。这里不妨戏说一下:中国式创新的四种模式以及模式背后的四种心态:危创新:丛林草莽心态;伪创新:百事呵乐的心态;微创新:精益求精的心态;伟创新:开放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市场有独特的竞争力,却并未都得到各国消费者和公众的足够尊重。不少国人也在反思“中国制造”的不足,要求以“中国创造”来替代“中国制造”。我们则应公正地对待“中国制造”,给“中国制造”更多的尊重。  相似文献   

14.
鞍钢宪法     
中国经济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中国制造”的崛起。然而,眼下的“中国制造”正陷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成为全球无数个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却一直徘徊在价值链底层,始终难以撕下廉价与低质的标签。  相似文献   

15.
杨正良 《广告大观》2005,(4):127-131
2005年5月,恰逢“两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齐聚北京,共商国家发展大计,中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也是“两会”代表关注的焦点之一。5月5日,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开幕之日,中央电视台广告部邀请了多位“两会”企业家代表和知名经济学家,在央视国际网站进行在线交流,共同探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为数众多的以代工为主的中国企业来说,“血汗工厂”其实是相当普遍存在的,甚至比富士康差的企业也还多的是。也正是如此,但作为业界的“老大”,富士康“劳工门”事件才更让人揪心。  相似文献   

17.
金少策 《浙商》2009,(1):58-58
康迪汽车应该是“中国制造”的新势力样本,他目前的成功代表了“中国制造”转型的一种方向,尤其给中小仓业以很大启示:如何做行业内龙头企业不愿做、也做不好的事?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制造”也成为耳熟能详的热名词,但是,有关“中国制造”的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例如: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制造”也成为耳熟能详的热名词,但是,有关“中国制造”的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例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在全球风头正劲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国内近两年来出现的一些商业丑闻却凸显出某些“中国制造”的一大“软肋”问题——质量。无论是哪个本土品牌出现质量问题,都给“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抹黑,而事实上,把控质量管理、制造质量上乘的精品将是“中国制造”保持荣耀的关键,因此,2011年,提升产品质量仍然是中国企业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