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粮食行业按照国家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坚持"立足行业办教育、办好教育为行业"的服务宗旨,加强行业人才培养,积极落实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战略,为确保粮食安全、助力产业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各地粮食行业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粮食职教集团)的建立,对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安全。浙江省作为我国第二大粮食主销区,保障粮食安全的生产基础较为薄弱,任务十分繁重。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农业全面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实现粮食安全的内外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3.
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测度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应用系统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构建了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多目标兼顾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粮食安全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近年来,尽管我国粮食数量安全系数不断提高,但粮食质量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系数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而且超过粮食数量安全提高的程度,因此,兼顾多目标的粮食安全系数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基于此,本文提出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以确保粮食数量安全、正本清源以确保粮食质量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确保粮食生态安全、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以确保粮食资源安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流通和调控中出现的隐忧,有关专家和基层农业干部认为,应从加强粮食信息权威发布、抑制市场炒作行为,理顺现有调控体系、畅通粮食产销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形成农业补贴"拳头"效应等方面采取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这是党中央适应新形势需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粮食部门作为国家粮食流通工作的行政管理机关,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有效供给中肩负着重要职责。粮食系统各级党委和领导既是粮食  相似文献   

6.
为加快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进程,提高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云山农场加强基础建设夯实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基础;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确保农业持续提质增效;增加经济创收点,提高职工群众收入;提高全员素质,培养现代化的职工队伍。  相似文献   

7.
面向新时代,基于对粮食安全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与深邃洞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一战略思想主要包括: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和基石;确保粮食安全必须确保粮食生产后继有人;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依靠科技的支撑引领;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适度进...  相似文献   

8.
正"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了重大贡献。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同时明确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为未来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我国粮食供给的短板在哪里?  相似文献   

9.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一万亿斤以上,但是粮食生产也面对着比较效益下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支持保护等现实。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在发展优先序上坚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发展着力点上确保产能、强化科技支撑,在发展策略上适度进口农产品,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相似文献   

10.
新常态下粮食安全隐忧及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以来,由于我国粮食的连续丰产和稳定的供给,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奇迹。但是,针对粮食安全形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粮食增产并不等于粮食安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新常态下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走现代农业之路。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隐忧: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之忧、水资源缺乏、农业生态退化之忧、种粮比较效益低下之忧、农业生产规模狭小之忧、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之忧。要消除粮食安全隐患,势必要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机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健全科技兴粮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探索市场化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确保国家粮食长期、稳定、持续安全。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湖北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应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和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为动力,做强粮油产业,提升保障能力,确保省内粮食安全,努力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体现湖北担当。一、湖北省粮食安全的现状湖北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10个粮食净调  相似文献   

12.
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粮食基本自给,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间利益协调机制。抓好其他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大…  相似文献   

13.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前提。湖南省作为国家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政策探索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粮食高质量发展要求迫切、耕地空间缩小、自然灾害频繁、品种结构不科学、比较效益低。在新时代担当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重点要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坚守耕地红线,加大对农业精准科技支持和粮食品牌支持的力度,引导科学用粮风尚。  相似文献   

14.
粮食安全关乎民生和国家安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战略。其中"藏粮于技"必须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难题,提高粮食生产领域的科技贡献率。同时,必须前瞻性地加速数字农业建设、精准农业实践和智慧农业探索,奠定我国粮食生产领域生态智慧农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黑龙江作为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深怀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勇于担当这一历史重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关键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把一切转变观念、意  相似文献   

16.
对十七大报告中粮食安全概念的理解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07年12月18日召开的研究和部署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党必须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黄建盛: 加大重农抓粮力度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但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还没有改变.只有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保护耕地、振兴种业、调动种粮积极性、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才能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国家和省级粮食、农业、教育、科技、妇联等部门单位,组织机关干部、农业科技专家、涉农院校师生等,组成2000多个工作组,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认真倾听农民对国家粮食政策的意见建议,深入了解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面  相似文献   

19.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确保丰产丰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着力加强800个产粮大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  相似文献   

20.
<正>农发行作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直接参与者,必须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立行之本、发展之基,积极探索支持国家粮食安全的新路子。当前,农发行支持国家粮食安全可供选择的路径主要有:一、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是粮食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很差,许多地区还是上世纪70、80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因此,农发行要将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