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城市用地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方法:圈层分析法,形态模型(ULD)和过程模型(GMP)。研究结果:(1)城市用地密度从城市中心向外逐渐非线性衰减,呈现反S形分布,城市中心吸引和土地资源稀缺性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2)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郊区增长速度快于核心区,导致城市紧凑度下降,突显了合理管控城市边界的重要性;(3)城市紧凑度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先下降后回升趋势,反映了从分散扩张到集中利用的空间模式转变;(4)对于多中心等复杂形态城市,引入新参数可以进一步提升过程模型的拟合优度。研究结论:本文揭示了城市用地密度空间衰减的形态特征和过程机理,形态和过程模型为定量理解城市用地密度空间格局提供了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直观呈现上海城市紧凑度及土地混合利用度空间发展特征,并进一步探索其空间一致性。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1)上海市整体紧凑度不高,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郊区新城为延展的"掌状"分布,"中心城区—外围"空间梯度差异显著;(2)上海市土地混合利用度较高,从中心城区向郊区缓慢递减,布局相对均衡;(3)空间一致性区域面积占比约43%,上海整体依据"紧凑度—混合度"可划分为高紧凑高混合的中心城区及郊区新城、低紧凑高混合的城市边缘区、低紧凑低混合的远郊区三大区域。研究结论:上海市已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高紧凑高混合向心蔓延的空间格局,可通过整合城市空间形态及土地利用布局,实施多元互补的区域发展政策,推动城市空间优化和存量土地改革。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省16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7年6个时间段的遥感影像、GDP、人口等数据,通过城市面积、扩展面积、扩展速度、扩展强度、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空间扩展类型、紧凑度等7个评价指标来揭示云南省近20年城市扩展空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空间格局上,在这17年间城区规模呈直线攀升,且城市扩展呈现出明显阶段性和地域差异性。(2)用地效益上,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均大于最优值,城市土地的扩展远大于城市人口的增长,二者出现不协调。(3)扩展类型上,在2000-2010年基本为外延型扩展,2011-2017年内部填充型扩展城市增多。(4)空间形态上,城市紧凑度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而时间进程上表现为西南部地区先降后升,东部地区逐渐提升。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辽宁省22个气象站点的50年月平均气温进行LLE降维与FCM聚类分析,以达到气温的聚类区域划分,来研究辽宁省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特征,并将辽宁省的多年月均温划分为:辽宁东部、辽宁中部、辽宁北部、辽宁西部及辽宁沿海这五类地区,并运用Arcgis工具绘图成像后与DEM影像相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分界线与辽宁省地形地貌特征有很好的一致性,实现了运用空间数据挖掘方法来处理与解决大量气温地理信息数据的小区域划分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探析重点村的结构类型及分布规律,以期为西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选择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模型和ArcGIS分析软件,对西南地区2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空间分布特征的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旅游产品结构和类型进行梳理,综合探讨其空间结构异化特征;最后运用地理联系率和空间数据叠加法综合剖析其内在的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结果 (1)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表现为 “核心—边缘型”集聚形态;集聚核心包括贵州片区、西藏片区2个高密度区,以及重庆、四川2个次密度区;(2)重点村类型以民俗文化类最多,占比44.0%,其次是自然风景类和特色农业类;从省域层面来看,重庆以特色农业类居多,贵州以自然风景类为主,四川、云南和西藏重点村类型相对均匀;(3)区域GDP值、国家5A级景点数、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数与重点村分布的地理联系率L值分别为99.76、99.85、99.86,空间关联程度紧密;(4)重点村分布具有沿地势起伏较大区域和河网区域集中分布的趋势,并集中分布于GDP较高区、省会城市缓冲区以及道路主干网集中地带,并以此为核心向周边呈发散状绵延。结论 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类型结构以文化民俗类占比最高,各省区类型分布不均衡,组成结构差异明显。地势和自然条件对大部分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人口、道路交通等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湖南省星级休闲农庄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其分布规律,以期为区域规划与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以湖南省内971个评定的星级农庄为样本,运用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及核密度估算等方法进行空间分布类型及均衡程度测度; 运用缓冲区与叠加分析,进行农庄相对于主要客源市场的空间分布测度。[结果](1)湖南省星级休闲农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出“东密西疏,区域集聚”特征; (2)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市州区域分布较不均衡,具有围绕市州中心城市集聚分布的特征; (3)形成了长株潭地区和湘南郴州地区2个高密度热点区,与湘南衡阳地区、湘中娄底地区2个次热点区; (4)星级农庄主要分布在距市州中心城市90km范围内。[结论]湖南省休闲农业星级农庄发展已经达到了集聚程度,但发展较不均衡,表明湖南省的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东部明显高于西部,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将湖南省休闲农业划分为长株潭、湘南、湘中南、湘北、湘西5个休闲农业发展区域。  相似文献   

7.
能源足迹研究是定量分析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运用碳汇法分析辽宁省能源足迹的时空变化。研究发现,辽宁省能源足迹自2004—2012年呈线性增长,2013—2015年基本稳定,2016—2017年小幅度回升;辽宁省能源足迹具有空间集聚性,辽宁中东部地区能源足迹增长较快且数值较高,辽宁西北地区能源足迹一直处在低值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山西省农业生态效率的县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文章以山西省各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引入超效率分析法,构建SSBM-ESDA模型,评估山西省各地农业生态效率;同时选择Tobit模型,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1—2020年山西省农业生态效率值基本处于0.3~0.5,整体处于较低水平。107个县(市、区)中,优秀等级17个,均值为1.412;良好等级4个,均值为0.911;中等等级20个,均值为0.677;较低等级38个,均值为0.479;低等级28个,均值为0.349。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等级以较低和低为主,总占比达61.68%。农业生态效率较好的县(市、区)集中分布在西部省际沿线区域,形成以“忻州—太原—吕梁”为重心的西部高效率区。2015—2020年全省农业生态效率略有提升,并在空间上进一步加强了“忻州—太原—吕梁”的西部高效格局,但整体水平仍较低。人均农业增加值、农业规模化水平对农业生态效率有正向影响;农业受灾率、机械化密度、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工业化水平对其有负面影响。[结论]现阶段山西省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县域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西部沿省际线地区...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基础设施与人口耦合机制的理论基础之上,以东北地区30个收缩城市为例,构建基础设施和人口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耦合协调度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水平总体上呈平稳上升趋势,人口综合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变化不大,稳定性较强;(2)二者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稳定增长状态,研究期内除鸡西耦合协调度略有下降,其余城市均呈现上升趋势,基础设施滞后型城市占比逐年下降,且除鸡西和牡丹江外,其余城市基础设施滞后数值全部有所下降;(3)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地域分异特征显著,城市之间极差程度逐步缩小。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较低的城市则主要分布在省际交界处或资源型城市。  相似文献   

10.
《农村工作通讯》2011,(9):64-64
“十二五”期间辽宁将以“智慧农业”为引领,实现农业信息工作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辽宁省。市和1/3以上的县(市、区)将建立农业预警指挥系统;农业专家可视化咨询服务系统在县级覆盖率达到50%,乡级覆盖率达到20%,温室环境信息化智能控制系统在主产县(市、区),进入示范推广阶段;  相似文献   

11.
以大连市金普新区主城区2015年城市建筑数据为基础,利用城市景观二维聚集度指数,提出了城市景观三维聚集度指数,从多空间尺度,分析了城市景观聚集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主城区景观聚集度指数分布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景观聚集度大小与区域功能有关,工业区较低,居住区和商区较高,其中商居混合区出现最高值;大连民族大学、天成国际金融中心、安盛购物广场等附近空间格局呈较严重封闭状态,开发潜力较弱。  相似文献   

12.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双重催化下,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利用不断变化,成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本文以1990年、2000年、2006年和2010年的TM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提取四个时相的建成区范围,并对近20年来的太原市城市扩展过程进行动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0年,20年间太原市边缘区建设用地共扩展了191.81 km2;2)从时间上看,2006~2010年的扩展速度最快,强度最大;3)从景观格局上看,1990~2006年以斑块数增加,紧凑度减小的分散扩展模式为主,2006年后以斑块数减少,紧凑度增大的规模扩展模式为主;4)从空间发展上看,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且在不同的时间段,这种特征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上的差异化,深刻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及进程。截止目前,基于空间角度对整个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的研究尚无,为推进东北地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乡村聚落的转型,文章对其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分析。[方法]该文采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平均分布密度、核密度估计法,借助GIS101,对2016年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进行测算与空间可视化表达。[结果](1)东北地区乡村聚落呈随机分布类型; (2)其下辖的36个地级市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均处于最低等级,且南部高于北部,极化现象非常明显; (3)东北地区乡村聚落在空间规模上表现出由边缘地区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规模较高的聚落集中在中部地区,包括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哈尔滨、长春等市; 规模较低的集中在边缘地区,包括大兴安岭、鹤岗、延边、白山、盘锦等市。[结论]地理位置、城镇化率高、人口净流出大是引起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且解决人口净流问题是核心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区域城市一体化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动力。随着城市经济联系的不断活跃,区域的城市经济联系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本文运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计算出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黔桂滇川渝42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值矩阵,然后将其导入Ucinet软件测算社会网络指标(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凝聚子群)。结果表明:(1)西部陆海新通道城市间经济已基本形成比较紧密的网络状关联;(2)经济联系网络关系围绕核心城市展开,且存在比较明显的4个凝聚子群;(3)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但有加深趋势。为此,文章提出应着力解决城市地区市场分割问题,发挥城市之间网络协同功效;优化区域城市内部网络结构,提高网络中心性效益;增强核心城市的扩散功能,促进区域城市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城镇体系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分形模型,从规模等级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对辽宁省城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等级规模方面,计算了城市首位度指数、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并讨论了辽宁省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及其特点;空间结构方面,运用分形理论的关联维数进行分析,得出当前辽宁省城镇体系总体特征:城镇规模分布比较集中,人口分布较均衡,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发育较为成熟;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城市分布呈现条带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以辽宁沿海城市2000~2016年相关指标的统计数据为数据源,运用综合指数法,依托数理统计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辽宁沿海六市城市弹性进行时空分析,以期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沿海六市中丹东、营口、葫芦岛各项弹性指数大多都呈逐渐递增趋势,其余三市弹性指数多呈现下降趋势;(2)从空间分布看,大连市城市弹性指数等级相对较高,盘锦次之,营口、葫芦岛和锦州各项弹性指数等级表现出不均衡性,丹东各项城市弹性都属于较弱弹性等级;(3)总体来看,沿海六市的各项弹性指数都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7.
环鄱阳湖城市群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着力于构建城市化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时空特征,借助均方差权值法和协调度模型研判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及特征。研究发现:(1)环鄱阳湖城市群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均呈现递增的时序演变特征,土地城市化的演进速度更快;市域人口城市化差距逐渐扩大,离散程度逐渐缩小;土地城市化的空间分异和两极分化现象相当明显。(2)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两者的耦合度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由低级向高级、由磨合阶段向协调阶段递进式时序演变的规律;空间格局上表现出市域协调发展等级极化现象明显和城市化发展类型以土地城市化滞后型为主的特征。(3)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及两者与协调度之间,分别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口城市化与协调度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针对区域内各城市所处的城市化协调发展阶段和状态,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科学评价中国农业水环境污染状况,直接关系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方法 文章以农业灰水足迹为视角,纳入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全面测度1997-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农业灰水足迹;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运用通径分析法对其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以2014年为界,中国农业灰水足迹整体上先增后减;分区域看,华中地区农业灰水足迹最高,西北地区最低,华东地区内部农业灰水足迹差距最大,东北地区内部差距较小;分省份看,上海和北京农业灰水足迹较低,且呈减少态势,河南和山东农业灰水足迹较高,且呈增长态势;空间特征上,中国农业灰水足迹以H—H型和L—H型集聚为主。(2)1997-2020年中国农业灰水足迹最为常见的跃迁类型为Ⅳ,空间凝聚度一直保持在70.97%,表明其空间结构变化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粮食产量是影响中国农业灰水足迹时空变化的共同因子。结论 各地应立足于区域资源禀赋,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最大程度地提高粮食产出效率;适度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9.
农政     
辽宁 52个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近年来,辽宁省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和法律监督等工作中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沈阳、本溪两个市及18个县(市、区)获得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52个村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相似文献   

20.
实施玉米创高产示范指挥田工程促进辽宁农业更大发展张野田吕新彤1997年,辽宁省农业厅在省内11个市、21个县(市)区实施了玉米创高产示范指挥田工程,即以东单七、沈试29、锦育2玉米优良新品种,搭配当地主栽品种为重点,以种子包衣、大垄双行、米麦(薯)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