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存款保险制度的根本缺陷在于它同时提供了会激化道德风险的错误的激励机制.克服存款保险制度负面效应的对策要从消除道德风险和消除逆向选择两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2.
存款保险制度诱发道德风险的理论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对市场约束、银行稳定性、金融发展和解决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要因地制宜地考虑一国的制度和契约环境。在没有解决好信息与监管环境缺陷的条件下,仓促实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将会后患无穷。本文对西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管窥,以期有助于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审慎设计与适时出台。  相似文献   

3.
论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风险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防止挤兑发生及危机扩散。当个别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存款人因为有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作保证,不再产生巨大的恐惧心理,能避免发生挤兑风潮。同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在投保银行面临支付危机时提供救助,在投保银行破产倒闭时依法清偿存款人的存款,从而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存款保险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军 《上海金融》2004,(7):54-55
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成为当今大多数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公认的金融安全网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在分析现代银行业部分准备金制度所具有的内在不稳定性的基础上.讨论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及可能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提出了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5.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经过了近70年的历史变迁,其变化主要表现在存款保险体系从复合走向单一;存款保险公司的职能从"单一职能"演变为"复合职能";存款保险费率从固定费率变为风险费率;存款保险范围逐步有所限制.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变迁给我们以下启示存款保险制度有利有弊,变革的目的就是要"趋利避害";存款保险制度既是一种保险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监管机制;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公共品,但不能妨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存款保险制度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稳定金融体系、克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改善银行经营环境及促进银行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这些功能不能无限夸大,辩证地看待更有利于走出对存款保险制度认识的误区,切不可忽视其局限性而将其功能过分拔高;存款保险制度本身也存在某些固有的缺陷,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稳定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解决我国金融体系内在问题的根本途径应当是继续深化金融体制各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存款保险制度的经验与理论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存款保险制度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持公众信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这一制度不负责任地滥用时,也会变得非常危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存款保险中显露无疑,而适当的制度可以控制这些负面影响。科学的设计、严格的管理,以及对银行安全的其他监督是存款保险制度成功的关键。因此灵活运用这一制度对目前的中国的中国银行体系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分析及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银行体系在承担流动性保险功能时所固有的脆弱性,而存款保险制度则是提供类型存款人取款保证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但存款保险缺席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加剧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以及代理问题.随着银行经营透明度要求的提高,必须尽快建立显性的款保险度;建立激励相容的保险机制,尽量减少存款人和银行的道德风险等问题;在存款保险的制度设计中,要尽量减少代理问题的出现;实施资本充足性管制、维护银行特许权价值;实行适时关闭规则,减少存款保险制度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在全球首创存款保险制度,但是该制度在维护银行体系稳定的同时,激励了银行的道德风险。以道德风险为主线,对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相关成果分三部分进行了梳理:一是制度建立的原因;二是道德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三是控制道德风险的理论研究及制度改革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价。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发展史和研究史证明,道德风险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固有缺陷,能否规避道德风险决定了制度运行的成败。  相似文献   

10.
对存款保险制度功能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太峰 《金融论坛》2005,10(11):57-61
存款保险制度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稳定金融体系、克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改善银行经营环境及促进银行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这些功能不能无限夸大,辩证地看待更有利于走出对存款保险制度认识的误区,切不可忽视其局限性而将其功能过分拔高;存款保险制度本身也存在某些固有的缺陷,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稳定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解决我国金融体系内在问题的根本途径应当是继续深化金融体制各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将中国30个省市分化为利用外资高水平区域、利用外资中水平区域、利用外资低水平区域,然后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了外资对中国工业企业的溢出效应。进行100次自举抽样的实证结果表明,就全国而言,外资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但贡献力度要低于内资。分区域而言,利用外资水平越高的地区,外资的溢出效应最为显著;利用外资高水平区域的外资对产出的贡献度要大于内资的贡献度,而其他两个区域则有相反的趋势;工业企业资产规模越大,外资溢出效应的证据越充分。  相似文献   

12.
全球第四次税收改革浪潮的核心内容是将投资者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整合.作为投资者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股息税成为各国税收改革重点关注的对象.纵观学术史,有关股息税经济作用的论述主要分为三种观点:传统观、税收无关观以及税收资本化观.这三种理论观点对现实税收政策是否废止股息税或者将公司所得税与股息税合二为一各有主张.本文回顾了有关股息税的理论观点、相关实证检验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股息税改革经验,最后提出了针对中国股息税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纳税人权利及其理论依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税人权利是纳税人在税的开征、税的征管和税的支出等领域以及在税务立法、税务执法、税务司法等阶段应当享有的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纳税人权利的存在具有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哲学等不同视角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价值类型理论的应用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评估中的价值类型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务问题。从理论上来说.科学界定价值类型.是资产评估价值反映科学化的标志。从实务来说.价值类型不仅反映评估价值的涵义,同时,明确价值类型,对于评估方法的选择、评估报告使用者合理理解评估结论尤为重要。近几年来.价值类型理论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促使其在实务中得以实施。本文就价值类型理论的应用与完善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会计作为一种微观计量机制,在维护产权权能、实现产权利益和内部化外部性过程中处于最基础、最重要和最具操作性的地位。外部性内部化的"结果"产生了"产权",而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则催生了"会计"。会计对外部性内部化的贡献与生俱来:会计的本质是外部性内部化,会计的目标是内部化外部性,会计的职能是界定财权和保护财权,会计的对象是财权流。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量度,依据公认标准来界定财权(产权)和保护财权(产权)以内部化外部性的微观计量系统。  相似文献   

16.
国外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发展及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公司金融突破了传统公司金融理论的理性框架和研究范式,注重对参与人的心理和实际行为进行分析,使它的假设更加贴近资本市场的现实,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外部市场的无效性和内部管理层的非理性对公司的融资、投资及股利政策等各方面的影响。本文对行为公司金融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综述其主要理论、已经取得的成就,并对行为金融在我国的应用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管理在五十年的发展中实现了从多领域分散研究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演进,本文对传统风险管理理论、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并对后危机时代的风险管理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开创性的指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为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本文较详细地论证了两个问题:为什么现实中大量集团公司在不同金融行业进行组合投资?为什么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模式具有绝对优势?希望本文的讨论既能为相关的决策提供参考,又能引发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IPO溢价与中签率——理论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坤元 《上海金融》2012,(9):70-76,118
本文通过探讨首次公开发行(IPO)的溢价问题,我们从博弈论的角度,借助第一级密封价格拍卖模型对IPO首日溢价的微观机理进行考察,发现竞买者越多,也即中签率越低,那么IPO的溢价越低。我们进一步使用我国上市公司的IPO数据对理论的推导结果进行检验。我们控制了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替换控制变量、检验子样本以及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验证了这一理论的结果。我们的研究对于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改善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We study how foreign bank penetration affects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in poor countries. A theoretical model shows that when domestic banks are better than foreign banks at monitoring soft information customers, foreign bank entry may hurt these customers and worsen welfare. The model also predicts that credit to the private sector should be lower in countries with more foreign bank penetration, and that foreign banks should have a less risky loan portfolio. In the empirical section, we test these predictions for a sample of lower income countries and find support for the theoretical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