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世界经济同步复苏、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新经济持续向好、市场预期不断改善等因素的作用下,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在触底企稳的基础上出现反弹,宏观景气、微观绩效、结构调整以及新动能培育都出现持续改善的局面,整体经济呈现“稳中求进,进中向好”的超预期复苏的态势,中国宏观经济调整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是,2017年中国经济企稳总体上是政策性、恢复性的,市场力量和趋势性力量还没有企稳,中国宏观经济还没有步入到持续反弹的新周期轨道之中。当前中国经济以下三大特征将是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要点:一是经济企稳但难以快速反弹;二是风险有所缓和但警报并没有解除;三是结构虽有所优化但面临政策退出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2018年以来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物价水平稳定,就业形势整体向好,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升。不过,当前中国经济仍然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尤其需要警惕消费增速过快下滑、宏观税负进一步加重、民间投资复苏乏力、部分企业效益状况显著恶化、去杠杆过程中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加剧等主要风险点。此外,杠杆率高企是现阶段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而且中国的杠杆率在不同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均体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点。为此,中央在2018年专门提出了“结构性去杠杆”的新思路。在“结构性去杠杆”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宏观政策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谨防去杠杆带来的经济增速超预期下滑风险,又要激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促使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4年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整拉开序幕的一年,也是中国宏观经济沿着“新常态”轨迹持续发展的一年。一方面,GDP增速等宏观参数在外需疲软、内需持续回落、房地产周期性调整以及深层次扭曲等力量的作用下持续回落,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在消费升级、不平衡逆转以及政策调整的作用下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结构参数的良性调整、总体价格水平的小幅回落以及就业状况的持续稳定给2014年相对低迷的宏观经济增加了一些亮色。
2015年将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整全面展开的一年。它将延续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使“新常态”的4典型特征进一步持续。但在改革力度的全面提升、房地产周期调整的进一步加大、经济低迷的进一步持续以及财务困境的进一步发展等因素的作用下,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6大挑战和变异点。这决定了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必须在全面推进改革与调整的同时,加大底线管理的力度。
报告对常态情形下的参数进行假设,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模型对2015年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预计2015年在常态情形下GDP增速将达到72%,CPI为27%,投资增速为123%,消费增速为118%,出口增速为56%。  相似文献   

4.
《经济导刊》2013,(12):58-60
<正>2013年分析:景气状况相对稳定从短期经济运行和发展趋势来看,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表现不仅宣告了全球悲观主义者所持的2013年中国崩溃论的失败,同时也没有证明乐观主义者在2012年底所持的中国周期逆转论  相似文献   

5.
2016年是中国经济持续探底的一年。在世界经济周期、中国房地产周期、中国债务周期、库存周期、新产业培育周期、政治经济周期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将在2016年出现深度下滑,而本轮周期的第二个底部在第3-4季度开始出现,预计将在2017年后期出现稳定的反弹,步入中高速的稳态增长轨道。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取决于以上七大周期的调整情况,其决定着本轮经济下行的底部以及底部的深度和持续的长度。我们必须对改革动力体系的构建、房地产市场的复苏、世界经济的变异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问题进行高度关注,并认识到中国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动力,在低迷中有繁荣,在疲软中有新气象,在旧动力衰竭中有新动力,在不断探底的进程中开始铸造下一轮中高速增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2003—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利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2018年注定是中国宏观经济值得高度关注的一年。世界经济结构的裂变、市场情绪的巨变、微观基础的变异、经济政策的叠加错配以及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进一步集中暴露,改变了中国宏观经济2016年以来“稳中向好”的运行趋势。宏观经济核心指标在“稳中有变”中呈现“持续回缓”的态势,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这说明中国宏观经济既没有“触底企稳”,也没有步入稳定复苏的“新周期”,反而在内部“攻坚战”与外部“贸易战”的叠加中全面步入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新阶段。2018年所面临的经济持续下滑的压力难以通过短期稳增长政策得到有效缓解,需要利用新一轮全方位改革开放和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进行化解和对冲。内外部压力和问题的暴露决定了中国大改革的窗口期已经在2018年全面出现,2019年中国必定将踏上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8.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步入了"高位回稳"、"经济常态化"、"价格偏高"、"结构良性化"的运行轨道。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一方面延续了2010年经济运行的逻辑,另一方面将出现货币政策的全面转向、外部环境的变异以及"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启动等新因素,这决定了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呈现"复杂但却平稳"的态势。本文利用模型对于相关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市场化的进程,中国宏观调控中周期和反周期力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二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政府和企业(特别是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三是宏观调控中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地位及作用发生了变化。本文分析了这些变化形成的背景及对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所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了由这些变化所导致的本轮经济周期中宏观经济数据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0.
邱晓华 《经济师》1996,(1):23-24
对199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1996年展望邱晓华在经历了1992~1993年经济高增长之后,伴随着1993年下半年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中国经济开始有所降温,在1994年经济速度有所放慢的基础上,1995年继续有所减速。通货膨胀形势也随经济的降温...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全面总结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3大表现,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预测模型,指出2012年中国将面临外部经济放缓、内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泡沫经济逆转以及金融风险加剧的冲击,但在结构刚性的约束下,政府将全面转变政策定位,从而保证中国经济在加速回落中实现反弹,全年经济增长呈现“前低后缓”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更加稳固,企业效益回升,市场预期改善,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物价温和可控,就业形势良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需明显回暖、企业补库存、双创活跃以及房地产市场依然火热等因素推动经济增长形势好于预期.展望下半年,支撑经济企稳向好的有利因素仍然较多,世界经济温和增长推动外需向好,新产业、新业态、新服务模式发展为经济增长增添新活力,重大改革措施落地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但降成本和去杠杆任务艰巨、民营投资乏力、流动性趋紧、补库存趋于结束、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等因素将制约经济增长.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将呈现出“前高后稳”态势,全年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在6.8%左右,完全可以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建议继续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金融监管,积极化解风险;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夯实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2019年在中美贸易冲突全面加剧、世界经济同步回落、国内结构性因素持续发酵、周期性下行力量有所加大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告别了2016—2018年"稳中趋缓"的平台期,经济增速回落幅度加大,经济结构分化明显。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在延续2019年基本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出现重大变化,不必过于悲观。一方面,2019年下行的趋势性力量和结构性力量将持续发力,导致2020年潜在GDP增速进一步回落;另一方面,2019年下行的很多周期性力量在2020年开始出现拐点性变化,宏观经济下行将有所缓和,下行幅度将较2019年明显收窄。部分周期性力量的反转以及中国制度红利的持续改善将是2020年最为值得关注和期待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截止2009年7月初,中国经济已基本走出了金融危机冲击所导致的低谷,宏观经济发展的上升态势和冲力已经形成,经济增长的信心已基本恢复,如果不出大的意外,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小,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一个V型反弹的上升通道,全年GDP增长8%以上的目标应该可以实现。支撑本轮经济较迅速反弹的直接原因是投资、消费和流动性的迅速上升,而深层因素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改革开放以来积累形成的市场经济和发展型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国际经济环境比较迅速的逆转。本文提出了一个以资产价格为核心的新宏观分析框架,从理论上解析并说明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刺激政策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我国经济在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仍存在若干风险。为应对这些风险,需要在继续落实已出台的各项宏观经济刺激方案的基础上,着重推进促进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若干重大措施,包括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股市理性化;研究实施政府主导的二次房改,以避免中国经济染上以地价和房价狂涨为表象的日本病;推行绿色产能革命和重启地方政府改革等。  相似文献   

16.
2000年1—3季度,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21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8.2%,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止跌回升的态势。国民经济运行扭转了连续七年增速下降的局面,出现了重大转机。主要原因一是中央政府连续三年实施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二是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预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研究》2012,(3):43-48
2011年,在国际经济增长乏力、欧债危机矛盾深化的情况下’我国宏观经济呈平稳减速态势,物价涨幅冲高回落,投资、消费结构有所改善,内外需结构趋于平衡。2012年一季度,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出口增速继续放缓,房地产、基础设施等投资明显降温,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保持相对稳定,我国宏观经济仍将呈现平稳回落态势,预计GDP增长8.5%左右,CPI上涨3.5%左右。应切实保障在建项目后续资金,继续调整优化房地产市场供求结构,积极落实小微企业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预调微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宏观经济;十九届五中全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经济复苏;十四五规划  相似文献   

19.
苏燕玲 《当代经济》2016,(6):121-122
2014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沿着“新常态”轨迹持续发展的一年,不尽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转向中高速,而且伴随着深刻的结构变化,发展方式和体制变化.GDP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标志性数据,其增速下滑是“新常态”过程中最为刺痛的一个方面,其中由于房地产崩盘所引发的内需持续疲软,以及社会可支配财富的深层次套牢等问题最为显著.因此,如何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是摆在眼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十三五”期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12月份,中国的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强劲而稳定的增长态势,工业生产继续攀升,出口再增三成,预计全年GDP增长8%,为入世后的第一年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一方面,右国经济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另一方面又潜藏着一系列矛盾和风险,问题集中在就业和金融方面。与实体经济特别是一些制造业的情况相比,银行金融和资本市场日子不大好过,投资者经历了伤心的一年,证券公司陷入全行业亏损,内外经济平衡问题也日显突出,而就业也依赖于资本扩张,金融改革将成为新一年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