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志敏  罗燕 《技术经济》2016,(5):118-123
基于2000—2014年中国中部地区六省以及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交互项对城镇化具有阻碍作用,两者发展不协调;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城镇化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推动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201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对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和提升制度质量,能够显著地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在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更高的情况下,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增长促进作用更为突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有关部门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部塌陷、金融弱化与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从分析中部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现状入手,探究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瓶颈以及金融弱化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中部六省的省级数据,通过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总量、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城镇化水平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金融发展能够为中部崛起提供有利的支持,但在短期则无明显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中部崛起与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维度实证检验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区际产业转移显著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但是短期内抑制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分区域的结果说明,区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暂不显著,区际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此外,人力资本水平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未产生显著作用。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关于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我国29个省(市、区)2001~2010年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城镇化、产业结构与PM2.5之间的动态关系。面板单位根检验果显示各变量是I(0)过程;Pedroni和Kao协整检验表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FMOLS回归发现,就我国总体来说,城镇化水平和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会增加PM2.5浓度。从区域来看,东部和中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加重雾霾污染问题,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反而会缓解雾霾污染问题。西部产业结构对PM2.5浓度的影响最大,其后依次为中部、东部。短期内,我国总体存在着从城镇化、第二产业比重到PM2.5的单向Granger原因,从城镇化到第二产业比重的双向Granger原因。东部与西部短期内的Granger因果关系与全国总体相同,中部地区城镇化和PM2.5不存在因果关系。长期内,我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地区PM2.5、城镇化、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存在误差修正机制,当系统偏离长期均衡时,三个变量在调整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使其重新回到均衡状态。最后,提出我国总体要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实行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各区域实施有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全国总体要减缓城镇化进程,在综合考虑环境的基础上,对城镇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环境规制、防治雾霾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晋玲  史可鉴 《技术经济》2020,39(10):112-118
本文就如何更有效率地发挥不同教育层次的人力资本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作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促进就业目标下,采用结构影响指数测算了 2005—2018 年期间我国各省份产业结构优化指数;其次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不同教育层次的人力资本对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指数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初等教育的就业人数比重变化对全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影响均为负,并且呈现出由东向西不断递增的态势,仅西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中等教育就业人数比重上升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均为正且显著,东部地区不显著;高等教育的就业人数比重上升对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且显著,其中东部地区的影响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对我国各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指标法测算,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近十年来中国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排名前三位的省份依次是上海、北京和天津.(2)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存在滞后推动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有显著为正的促进作用.(3)科技创新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显著为正,对社会城镇化的影响显著为负;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口、社会与经济城镇化存在显著影响,但表现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8.
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川渝地区(重庆和四川)城镇化的驱动因子,并建立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川渝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正向作用于城镇化,重庆产业结构的边际影响效应相对稳定,四川产业结构的边际影响效应逐渐增强;川渝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正向影响城镇化,其中第三产业的拉动效应低于第二产业;川渝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正相关,而金融业对城镇化的影响在作用方向和作用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9.
慈斌 《经济问题》2012,(6):115-118
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内在活力和增长潜力,并最终引起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和质量增长。中部地区的崛起需要以产业结构的优化作为基础,而旅游业具有典型的产业关联度高、产业波及效应明显的经济特征,可有效助推中部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在阐述旅游业发展如何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对中部六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包含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 本文基于2002—2013年间的中国30个省域的数据, 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经验分析了人力资本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作用. 分析得出: 当前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均呈现出正向促进作用; 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并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 与此同时, 从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空间效应来看, 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发展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为基础,以我国31个省级单位1998-2012年的数据为例,实证检验了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且两者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互补效应明显.同时还发现:区域的财政支出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区域人均消费实力均会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而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则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以及面板数据模型对FDI流入在不同地区所引发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验证了FDI技术外溢效应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具有相当的差异性,并且证实了影响FDI技术外溢程度的"门槛效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实证检验进一步确定了影响FDI技术外溢效应的若干因素,并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状况以及地区经济结构四方面对引发积极技术外溢效应的"门槛"水平进行了具体的测算.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发展是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关键。文章基于多维度考察2011—2020年中国省域层面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发展水平,分析二者的区域特征,并从非线性角度考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究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中部地区在绿色发展方面压力最大;(2)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之间呈正“U形”关系,即城镇化初期抑制绿色发展,而后期促进绿色发展,拐点为30.22%;(3)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通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渠道,促进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4)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对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在城镇化视角下,通过理论模型推导,构建门槛面板模型,采用1997~2015年省际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在城镇化视角下,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在城镇化水平中级阶段,社会保障支出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在城镇化水平高级阶段,社会保障支出拉大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分地区看,东中西部社会保障支出既存在城镇化水平的门槛效应,又存在地区差异。基于社会保障支出结构,社会保障各项目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具有不同的门槛效应。此外,人力资本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具有显著影响,人力资本负向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正向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从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配置、资本投入支持等方面对城市市场潜能的提升作用日益凸显,但在空间维度中,城镇化对市场潜能的影响仍存在多个问题需深入探讨。本文以长三角区域2010—2020年3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城镇化和市场潜能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三类城镇化对市场潜能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衰减特征,在各自有效的公里范围内呈现出高正向空间外溢逐渐降低为低空间溢出;在城镇化、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消费水平与投资扩展水平四种机制调节下,城镇化以“梯度式”增强的特征影响城市的市场潜能,而在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下的产业合理化机制介入过程中,城镇化对市场潜能的影响却是一个“先增后减”的作用过程;在分类检验下,发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获得了更多城镇化进程的市场规模和潜能的增进效益,而中等城市获益较小。需要关注的是小城市在城镇化高速发展下,出现了市场潜能被削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FDI技术溢出、人力资本与中部崛起:理论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征,并进行了区域比较;建立了FDI及其来源、人力资本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实证模型,结合面板数据方法,研究我国中部六省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结果发现,FDI主要通过其自身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的积累增强了FDI通过技术扩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的外溢效应,但相对于我国港澳台地区,来自欧美日等国的FDI能够更好地与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本文利用2003—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老龄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通过构建三部门理论模型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1)老龄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供给侧效应大于需求侧效应,总体呈负向抑制作用;(2)数字经济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有效地减弱了老龄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负向影响,数字经济的良性发展显著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调节作用从西部地区到中部地区再到东部地区逐渐增强;(4)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加社会消费需求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上述结论对我国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进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城镇化和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所引起的人口流动对我国房价影响显著,但现有文献对该问题较少涉及,本文针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分别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出发建立模型,推导出均衡房价的决定方程,从理论上推演了各省份农村居民和外省份人口需求对本省份城镇房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各省份城镇化和区域间人口流动对房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和由于收入、福利以及基础设施在区域间分布的不均衡而引起的人口跨区域流动都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我国房价;后两者是我国房价收入比与发达国家相比偏高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城镇化和跨区域人口流动是我国东部地区房价上涨和房价收入比扩大的主要动力,但跨区域人口流动在中部地区,以及城镇化在西部地区对二者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中国30个省市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从全国、分地区、分时段和引入金融发展水平虚拟变量等角度,比较分析了土地财政、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支持效应。结果表明,土地财政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东部地区抑制效果最强。金融发展效率对新型城镇化影响强度远大于土地财政,且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效率的影响远强于中部,西部地区土地财政依然是促进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力量。金融发展水平是导致二者对新型城镇化支持效应出现差异的因素之一。为此,文章针对东、中、西部地区采取差异化的融资战略,同时提高金融市场发展效率是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城镇化率与国民生产总值(GDP)高度正相关,同时提高城镇化率能加速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GDP的提高与产业结构的转变都与税收患息相关.我国目前城镇化稳步推进,本文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从财税政策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