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老保险的快速发展,是否会替代家庭养老的功能,在理论上没有明确预期。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养老保险对家庭养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均对家庭养老有替代效应,但不是完全替代;这主要体现在子女给老人的赡养费减少,实物帮助没有显著变化;虽然养老保险减弱了老人与子女同住的主观意愿,但对实际居住安排的影响不大;经济状况差、健康状况好、没有照看孙辈的老人,其赡养费受养老保险的负向影响更强,这说明子女既有利他主义,也有交易动机。未来应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适当提高养老金水平,并推动养老保险和家庭养老等多种老年保障方式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延迟退休年龄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是国际通用的一种做法.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退休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养老保险制度与退休行为的关联机制,以提出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和退休行为安排.研究显示,我国应建立多支柱型养老保险制度,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分阶段分行业分层级地延迟退休年龄.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老龄化成为我国社会的一大显著特征.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年轻人就业难度剧增、老年风险加大、医疗费用支付困难,特别是养老问题,一方面,旧时的家庭自给养老能力不足地位下降,很难满足老年需要;另一方面,养老保险改制前参加工作的劳动者没有个人养老积累.这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带来巨大支付压力,因此,对延迟退休年龄的研究成为缓解养老压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女性延迟退休:养老与平等的双重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来临给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巩固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就长期而言,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应对老龄化的有效措施,也是客观趋势。现行的女性提前退休政策给养老保险和性别平等带来了机制性障碍。作为渐次延迟整体退休年龄的第一步,率先延迟女性退休年龄,使之与男性同龄退休,兼具养老与性别平等的双重意义;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等,为延迟退休提供了可能性;渐进、差别和有弹性的退休政策则是女性延迟退休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民众反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原因之一是,认为延迟退休可能会削减养老金福利。采用养老金财富期望模型,将企业年金纳入模型研究养老金财富与延迟退休之间的数量关系。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仅考虑基本养老保险的情况下,在我国退休年龄范围内延迟退休确实会缩减养老金财富,但加入企业年金后,总养老金财富随着退休年龄的提高是增加的。我国目前法定退休年龄低于养老金财富最优值退休年龄,延迟退休实则有利于劳动者退休后福利的提高,且相较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对养老金财富值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下,职工有动机选择尽早停缴养老保险或退休,这不利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现收支平衡,且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形成矛盾。本文在精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弹性退休方案。职工在达到最低退休年龄后,可选择延迟退休或推迟领取养老金。每延迟一年退休,养老金月领取额增长9.9%左右。每推迟一年领取养老金,养老金月领取额增长8.9%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才能对职工产生经济激励。  相似文献   

7.
利用社会保险精算理论和上海养老保险统计数据,从上海"城保"微观角度对人口导入、延迟退休和发展经济三种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改革政策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导入政策能够改善人口老龄化结构,对养老基金缺口的影响显著,导入人口比例越高,养老基金扭亏为盈的时间就越早;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在短期内和长期内都可以缩小养老基金赤字,但长期内并不能缩短基金扭亏为盈的时间;在2008~2018年窗口期,无论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快慢与否,养老基金缺口受经济增长影响较小,存在基金缺口的"窗口刚性".  相似文献   

8.
邱牧远  王天宇  梁润 《经济研究》2020,55(9):122-137
理解延迟退休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对养老金改革和积极老龄化政策制定至关重要。以往研究大多忽略了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在延迟退休中的作用,并且未考虑延迟退休的短期动态效果。本文在一个75期的世代交叠模型中刻画了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并嵌入个体代际内的人力资本积累机制,通过参数校准和政策模拟,从比较静态和转移动态两个维度探讨延迟退休相对于其他促进养老金财政平衡政策的优劣,以及不同延迟退休方案之间的差异。本文发现,当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金财政失衡时,相比于提高养老金税率,延迟退休具有额外的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效应。在长期内,延迟退休有助于提升产出,在社保降费的背景下,给了政策制定者更大的调整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空间。在短期内,最优延迟退休方案取决于政策目标,有缓冲期、小步慢走的延迟退休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改革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波动性,并且减少临退休群体的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9.
养老保险对劳动供给和退休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子兰  郑茜文  周成 《经济研究》2019,54(6):151-167
本文使用三期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等计量方法,分别考察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对退休行为和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会激励职工提早退休,养老金财富每增加1%,职工预计停止工作年龄平均提早约1.2个月,需要照顾孙子女的职工倾向于提早退休,而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会减弱这一引致退休效应;"新农保"对农民预计停止工作年龄产生微弱的负向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养老保险的引致退休效应将减弱。同时,养老金财富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农民无休止劳动的意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供给产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它不仅会影响个体全职劳动时间,也会影响兼职的劳动时间;"新农保"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非线性的。随着养老金给付水平的提高,自家农业活动的劳动时间呈现先逐步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他活动的劳动供给并未受到显著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基本养老金增长率降低,则职工的预计停止工作年龄将推迟,这为中国适时推出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政策提供了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回答正常退休后民众幸福感是否会提升这一问题,本文采用生活满意度来表征民众的主观幸福感,基于2013年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通过模糊断点回归等方法探究退休与幸福感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而言,退休并不显著影响幸福感,甚至显著降低经济条件较好群体的幸福感。机制检验发现退休使不同资源发生变化,对幸福感作用方向不一致,致使退休的幸福感净效应不显著。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应加强延迟退休政策的宣传教育,同时需要制定家庭照料、提升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等配套政策,以解决民众延迟退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劳动参与模型和劳动供给模型,本文利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探讨养老保障制度对劳动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养老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劳动供给效应,养老保险覆盖降低了劳动参与率和劳动供给时间,尤其对于农业劳动供给的影响更明显;养老保险待遇具有更强的收入效应,激励农村居民降低劳动供给,尽管养老保险待遇并不会大幅度降低农业劳动参与率,但农业劳动供给水平将会显著下降。不同类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劳动供给效应存在差异,新农保制度更倾向于将农村居民留在农业农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民工综合保险倾向于激励他们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就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则鼓励他们直接退出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加速劳动力市场转变,需要构建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无法有效保障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同时也给国家财政带来极大压力.对比借鉴西方国家已实行的保险体制,延迟退休将成为我国减轻养老金支付压力、缓解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对策.由此可见,延迟退休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本文以延迟退休为研究背景,从养老金替代率的视角出发,对相关理论做综合梳理并对本文涉及到的养老金替代率、个人账户养老金、延迟退休等基本概念做界定;全面分析对比其他影响因素,详细阐明延迟退休对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效果,对我国改革现有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11年CHARLS数据,利用Multinominal Logit模型分析了45岁~60岁劳动者个人特征、配偶特征以及家庭特征对他们延迟退休意愿和无休止劳动意愿的影响。本文发现,女性、具有高级职称和农业户口的劳动者更愿意延迟退休,在企业工作、具有农业户口和受教育程度偏低的人倾向于无休止劳动。对延迟退休意愿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的结果表明,男性延迟退休意愿随着自身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随着妻子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现先降低后提高的“U”型趋势。女性的延迟退休意愿随着自身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下降,但并不受丈夫的影响。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们无休止劳动的预期均下降。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美国社会保障法案的颁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美国对法定退休年龄和养老金领取年龄进行改革,逐步废除法定退休年龄,提高正常退休年龄,同时对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退休收入核查制度进行调整,建立延迟退休补助制度,由此增强延迟退休对老年劳动力延迟退休的激励。美国废除法定退休年龄和延迟正常退休年龄的改革对中国延迟退休年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问卷调查所得的462份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心理预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心理预期相对比较低,年龄等个人特征和家庭子女数、家庭年净收入等家庭特征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心理预期影响显著。提出了增加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在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有步骤地构建多支柱的农村养老体系、将当前正在实施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养老制度"逐步过渡到"普惠型"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延迟退休在我国养老保险面临老龄化以及巨大支付压力的背景下成为关注热点,延迟退休是缓解养老保险支付压力、控制收支缺口的有效办法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和根本途径。本文主要分析了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目的、积极意义以及负面影响,同时对政府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机制采用以社会养老保险为基础的多渠道养老保险机制,家庭成员赡养、个人金融投资和养老保险就成为了三种主要方式。这一结论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然而我国不同养老渠道之间的比例和关系尚缺乏实证研究。家庭自主的金融资产投资、家庭成员之间的赡养效果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检验。文章基于2008年和2009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首次运用2005年政策调整后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养老金财富、个人金融投资以及家庭成员赡养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根据传统的世代交叠模型,针对现有数据,建立了一个三期世代交叠模型,然后分析了不同渠道养老保险收入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养老金财富与个人金融投资对非退休人群的储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退休者的储蓄率主要受家庭成员赡养影响,并且呈负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养老保险制度选择与劳动供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劳动是影响生产函数或产出的重要因素。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的多少取决于劳动的供给。养老保险的缴费与给付是否关联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必然会影响个人的劳动供给决策。研究养老保险制度选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是考察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如何影响劳动者的退休决策和在职期间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决策的。  相似文献   

19.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较广,但是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已经很难满足老年人口退休生活的需要。分析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险类型、保费收入、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等现状,并结合个人退休计划中商业养老保险所占的资产配置份额,从资产配置影响消费和储蓄意愿的角度分析商业养老保险对个人退休计划的经济和行为的推动影响。完善个人退休计划的对策建议,就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保险市场、通过投资运营做实个人账户、通过税收优惠方面提出建议,促进劳动者进行退休规划。  相似文献   

20.
快速老龄化背景下,积极谋划家庭养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探究了教育程度对家庭养老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教育程度提升,家庭制定养老计划的意识增强,养老方式选择更多样化,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意愿也更强烈。异质性分析表明,教育程度对家庭养老决策的影响在高等教育扩招前后没有明显差异。但当家庭社会保障水平不同时,教育程度对家庭养老决策的影响存在差异,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家庭,制定养老决策的积极性较高;教育程度对家庭养老决策的影响还存在性别上的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对待风险的态度更为谨慎,制定养老计划的意愿更强烈。进一步分析表明,教育程度主要通过提高家庭收入、促进财富累积等途径对家庭养老决策产生影响。本文不仅为家庭采取针对性养老措施防范化解养老风险提供参考,还对中国实施积极老龄化政策以实现“老有所养”的民生目标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