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面临着新的趋势,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俨然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新常态下加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以期我国经济更加可持续的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9,(1)
经济新常态下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使经济增速放缓,新增就业岗位减少,结构性失业人数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良好,就业空间增大。河南省以产品出口连续增长为契机,以出口带动就业;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面深化改革,以创业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3.
曲杉 《经济研究导刊》2022,(28):124-126
当前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就业环境日益恶化,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深入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其就业的综合因素,并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及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路径,即以质量为准绳,加强学生的自我能力;以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规划课程;以工业化思维强化就业宣传;以“专业+创业”模式促成“订单式”培养;构建完善的职业规划教育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新经济常态下,随着我国经济模式和就业模式的不断改变,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因此,各大学院校与政府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从创新大学生就业路径着手,完善教育体系、开拓就业市场,促进大学生就业率提升,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构建我国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就业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学生失业问题,多数学者从国家、学校、企业、大学生个人角度着手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鲜见从改革我国目前失业保险制度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认为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应由消极的“救济“模式转变为积极的“就业促进“模式,同时要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提高其自身就业能力方面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6,(6)
文章通过研究2004年到2013年10年期间山西的就业状况,主要从产业结构、经济类型、行业类型等角度分析就业的数量(从业人员的多少)和质量(就业弹性),深入阐述失业的原因,探讨资源禀赋与就业的关系,针对性地提出山西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6,(11)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兴趣化、理想化和稳定化等特点。探究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带来问题的解决办法,文章认为,应该在国家就业政策保障、社会家庭环境优化、高校就业服务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城镇青年群体失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与各种社会因素相关,社会制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本文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从二元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行政分割、行业壁垒、路径依赖等角度对影响城镇新失业群体就业的制度困境进行了论述,并从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就业体制、改变家长和失业青年的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四个方面对制度的重建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新常态下,中国如何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渐难以为继,扩大内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扩大内需真的是有效国策吗?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有效边界?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利用2012-2013年中国275个市级数据,对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有效边界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确实存在有效边界,当投资率较低时,增加投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当投资率已经较高时,增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不再显著;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也存在有效边界,当投资效率较低时,增加消费会抑制经济增长,当投资效率足够高时,增加消费才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经济新常态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招商引资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这与经济新常态是分不开的,招商引资要以经济新常态作为实施的指导准则.我国的行政主体是政府部门,政府对于市场经济变化的敏感程度要远远低于对于政策的敏感程度.而引资与投资是一种典型的市场行为,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提高投资收益是投资者的主要目标,国家的产业政策是投资者的主要依据.本文就经济新常态条件下招商引资的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