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紧紧围绕"突出六沿、重抓园区、打造特色、做强产业"的思路,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坚持"一镇一园",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农业结构调整实现新跨越。全区区镇两级共建特色农业园区19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盐城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5个,2017年实现盐城市级农业园区全覆盖。大丰区  相似文献   

2.
正江苏省海安县充分利用人文历史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农耕文化悠久、风俗民情多彩的独特优势,全面接轨上海都市圈,大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向创意农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各具特色休闲农业助推产业融合文化型。鑫缘集团突出茧丝绸文化艺术元素在创意休闲农业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吴江抓住撤市设区的良好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接二连三"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以优势布局园区,构建农业园区梯队体系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谋划农业园区建设,注重农业园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四个百万亩"发展规划等的衔接,因地制宜优化园区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核、三园区、多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近几年唐山市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迅速,但目前唐山市休闲农业却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促进唐山市休闲农业优化发展,探究不断发展壮大的唐山市域范围内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及其合理性。[方法]以190个唐山市休闲农业园区为样本数据,采用平均城市中心距离、空间离散指数、回转半径法与空间分布曲线等方法,对唐山市各类型休闲农业园区距离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唐山市域范围内休闲观光类园区因受自然资源约束明显,其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最大,为60.454km;农事体验类园区受市场影响明显,其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最小,为55.140km;各类型空间离散程度不明显。距离分布上,全市休闲农业园区在20~30km及0.6h范围内和50~70km及1.5h范围内存在两个明显的集中分布带。[结论]唐山市域休闲农业呈明显的近城集中与远郊圈层集中分布特征,且近城园区建成时间普遍早于远郊。建议在拓展北部山区精品园区的基础上,大力逐步推动南部和滨海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交通路网,进一步促进各类型旅游资源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5.
《江苏农村经济》2006,(6):64-64,F0003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传统特色资源和人文资源,发挥城郊优势,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致富农民”的总体思路,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快推进以精品农业,质量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城郊型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1、应明确农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明确了“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基本思路 :同时也明确了园区建设的原则 ,即发挥区域优势 ,突出地方特色 ,要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有利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民收入 ;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些专家认为地方农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一是农业 (科技 )园区建设…  相似文献   

7.
农业合作园区是国家大力推行的一种农业生产发展模式,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载体,农业园区采用高科技技术集研发、生产、应用、推广、示范于一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新疆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之一,对发展农业对外合作园区予以高度关注,将建设新疆农业对外合作园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破口,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地域特色突出、产业优势明显、管理科学高效的现代农业对外合作园区。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自提出建设千亩示范园区目标以来,农业园区发展呈现"一年拉开框架、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基本建成"的发展态势,到2012年底,全区15个镇已规划发展特色农业园区30个.现代农业园区已经成为姜堰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科技成果应用示范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相似文献   

9.
淮安:探索创意休闲农业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江苏省淮安市依托良好生态环境、特色农业资源,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培植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农家乐等各类主体,着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和效益。一、发展成效(一)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全市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借鉴。德国突出生态产业化发展在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卡施泰特农场的基地里,4名员工通过自动转盘式挤奶台同时给60头牛挤奶;牛粪等废料充分利用后,用于发电并出售给国家电网。整个农业园区不到50人,却负责了3000多公顷的土地经营管理。德国在农业用地结构上,根据其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突出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建设生态规模化农业园区。在园区创建过程中,形成了自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快速发展,但仍存在生态保护不足、乡土气息破坏以及体验性产品缺乏等各种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广东省休闲农业旅游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广东省休闲农业旅游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经营的BOT模式和农户自发形成的小规模经营模式,目前广东省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整体布局和规划不完善、旅游资源整合欠佳以及旅游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该文结合广东省休闲农业旅游本土特色,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合理整合旅游资源、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等对策路径,以期为广东省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发展提供实践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西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休闲农业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文献调查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的关系,进而对西安休闲农业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结果]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西安休闲农业发展良好,形成了观赏型、品尝型、参与型、度假型及会展型休闲发展模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规划发展、管理体制、服务体系及利益分配等4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结论]发展休闲农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是前提,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是关键,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最终实现利益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发展休闲农业是新形势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方法]文章在分析成都市发展休闲农业优势的基础上,利用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方法,对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资源情况以及主要类型进行细致分析。[结果]成都市休闲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品牌竞争力强,主要发展模式有农家乐旅游模式、现代农业科技园、农业观光采摘园、休闲度假模式、科普教育模式、民俗风情旅游等6种模式。[结论]针对休闲农业发展遇见的瓶颈问题,提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经营者提供便利条件;科学规划休闲农业用地,推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丰富休闲产品类型;增加宣传,提高休闲农业品牌知名度;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复合型休闲农业要素配置的空间布局展开,并探讨复合型休闲农业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期为复合型休闲农业的未来发展和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为总目标,根据专家问卷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3个系统、8个要素、34个指标的复合型休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各系统、各要素和各指标的权重,分析各配置要素的重要性。[结果]在系统层中,空间结构的权重值达到0.539 6,远高于基本功能系统和附加功能系统的权重。在要素层中,各要素的权重排序为:斑块休闲体验廊道基质教育认知农业生产生态安全观光旅游,前5项指标的权重之和达到78.38%。从指标层来看,景观聚集度、多样性指数、斑块总面积、结构连通性、农产品种类、农事体验丰富度的权重超过0.05。居民休闲体验需求、空间布局合理性和社会认知需求是复合型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结论]根据对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各指标的综合评价,整体空间的斑块结构是园区规划和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今后对复合型休闲农业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园区的整体空间布局和景观协调度方面,研究如何促使园区更好地利用农业景观资源打造和谐的农业景观和布局。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域文化的休闲性农业模式的探讨——以苏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发挥地域特色。休闲性农业作为新兴农业发展形势,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和农业文化传承、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代休闲性农业的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原则,根植于地域农业文化。该文以苏州为例,对休闲农业的特色、建设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进行了归纳,对休闲农业存在的品牌效应发挥、农业本质体现、文化内涵挖掘、创意力度、推广手段等方面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苏州地区醇香浓郁的农产品资源、悠久动人的农业民俗素材和丰富多样的特色非遗资源,休闲性农业提出了整合休闲农业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产品为品牌龙头,融合周边环境文化价值,传承苏州江南文化内涵、深度挖掘苏州农业品牌创新点、组织农业品牌会展,实现休闲农业品牌的目标、引入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品牌信息通道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特征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休闲农业是北京旅游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可持续发展对"十三五"时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特征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促进北京市城乡交流、实现农民增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主要对2006~2015年北京农业观光园、民俗旅游等2种主要休闲业态的总体现状、经营主体数量、从业人数、经营收入、接待人次等的时空演化开展定量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转型升级;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加紧文化创意元素融合;加速"互联网+休闲农业"布局等休闲农业未来发展的建议。[结果]北京的休闲农业呈现四大特征:(1)农业观光园的"产品消费外扩与食宿消费内聚"趋势并存,合力影响北京农业观光园时空演化进程;(2)民俗旅游呈现以"空心化、亲自然"为特征的持续性远郊热,生态涵养发展区民俗旅游发展持续巩固;(3)休闲农业市场邻近性的优势渐弱,休闲农业总体呈向外部扩散趋势;(4)休闲农业对自然旅游资源的依附性趋强,旅游自然资源富集区休闲农业发展优势明显。[结论]北京部分农业观光园出现增速放缓,收入大幅下降的局面,农业观光园转型发展需求迫切;北京近10年民俗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但民俗旅游经营户的经营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仍相对较低,需对民俗旅游的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作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态势、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休闲农业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文献分析方法,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背景、发展阶段、规模结构及经营模式等发展态势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兴起阶段、初期发展阶段、规范经营阶段等3个发展阶段;现有休闲农业结构中,农业观光游和农家乐模式占比较高,分别为34%和16%;根据功能和内容不同,可将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划分为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休闲度假旅游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农家乐旅游等5种模式。最后对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科学规划不到位、管理及服务水平较低、档次及品位偏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科学规划,突出休闲农业特色;加强组织领导;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等5个方面进行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8.
青岛地区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统一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青岛地区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示范点8个。青岛市休闲农业分布整体上呈扇形放射性分布,形成五大扇形分布区,体现出近郊集中及远郊分散的分布特点。文章对青岛市休闲农业布局和模式选择的方法和重点进行了研究,青岛地区已经形成多种成熟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包括"农家乐"模式、农业科技观光园模式、渔业休闲模式等。在此基础上,对青岛市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青岛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定位及策略,提出发挥乡土文化,提高体验效果、加强区域规划,提高运营水平、实现休闲农业的融合化及国际化等发展建议,以期为青岛地区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业观光园是以现有或开发的农业和农业资源为对象,按照现代旅游业的构成要素对其进行改造、配套和深度开发的具有旅游功能和农业特色的新型产业园,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属风景园林、旅游、农业等多行业相交叉的综合体。本文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多学科理论,对农业观光园区的景观规划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农业园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园区集社会公益性、企业盈利性和生态环保性三大功能于一体,在国家与地区发展建设的方针政策统一指导下,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部署要求,统筹区域规划及园区当地的自然、社会资源和农业发展条件,对农业园区进行统一布置,协调发展。由于发展迅速,目前对于农业园的研究多从建设管理方面出发,在农业园区规划设计角度的研究较少,在我国建设美丽乡村背景下,为整合新农村资源、文化、生态环境等条件,促进新农建设与经济发展,新型农业园的规划设计尤为重要,文章就目前我国新型农业园发展状况,对新型农业园的规划设计进行探究,为美丽乡村建设下新型农业园的规划建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