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2 毫秒
1.
创业者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理想的团队,像车队那样进行管理,使团队在商战中表现出不可战胜的“狼性”,团队成了狼队;然而当华为的“狼性文化”被诟病为兽性文化后,人们便开始了反思。  相似文献   

2.
反思华为     
“狼性文化”充其量是中国企业发展中某一阶段的现实选择,尽管如今还有众多企业对此趋之若鹜,但“始作俑者”的华为正在进行艰难转型。[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李瀛寰 《新经济》2012,(9):74-77
华为曾以"狼性"文化著称。作为一个曾经的市场追随者,这种对猎物死追不放的"狼性"文化构成了华为的企业基因,让华为顺利走过市场的初期拓展阶段。然而据2011年财报显示,华为净利润同比暴跌53%,其高层认为这是企业转型的"成本"——如同老虎扑食时会先退后踞坐,华为在2012年会完成从狼追到虎踞的转型吗?  相似文献   

4.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影响和认同度日渐提高,已经成为人们探索企业成功秘密、构筑企业发展动力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管理理论。狼性文化是华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其弊端也影响到企业形象,或成为华为国际化扩张的阻碍。反思华为的狼性文化,对其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入世”了,人们都说是“狼来了”。其实,这是我们自己主动“引狼入室”的,而且是为了“与狼共舞”,并使我们自己也能成为“狼”。有的外来者赶紧声明,“我们不是狼”。不管进来的是狼,还是狐狸,反正来者都不是“吃素的”。但我们“引狼入室”,也绝对不是要自当“狼食”。因此,对于中国“入世”到底怎么看?“入世” 以后到底怎么办?大家众说纷纭,在这里,我也想谈点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归纳起来可以叫做两个“一、四、四” 的思路性看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入世前后的这些年,有关“狼”的话题从未间断,不管是“要与狼共舞”或是“把自己变成狼”,核心是要在经济全球化中学会共融和实现双赢。但真正从文化角度诠释“狼文化”,并大胆提出企业文化改良的,非青岛啤酒莫属。  相似文献   

7.
高中华 《经济纵横》2007,(12):26-27
一边是舆论公开的道德谴责,一边是华为的“自行其是”,或许口水之外,华为“辞职门”的最大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审视当前劳资关系中诸种矛盾的视角,并借此寻找既能保持企业竞争力又能保护员工利益的途径;而最大的失败之处,在于华为事件形成了“破窗效应”,随后更多企业以更“粗暴”的方式跟进。[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经济纵横》2007,(11):58-58
国庆之后,就有媒体报道来自华为内部员工传来的“买断工龄方案”的信息。近日,在某报记者向多位华为员工了解并向华为官方求证后得知具体调整方案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洪伟 《新经济》2010,(3):28-30
任正非对自己的华为颇为自信:“十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  相似文献   

10.
关玉儒 《经济月刊》2014,(12):128-128
“因为有你”活动主办方在校园里问我一个问题:买手机是选“苹果”还是选“华为”?听到这,我不禁陷入思考,如果只是因为调查而选择,强烈的爱国情怀让我肯定选择“华为”,因为“苹果”太责。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金钱,我会选择“苹果”。相信在现实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  相似文献   

11.
退出     
《资本市场》2006,(9):104-104
<正>华为巨资收购港湾华平投资退出不久前,港湾网络与华为联合宣布,华为宣布与港湾网络达成相关收购意向协议并签署谅解备忘录。但对于收购的金额和交易的具体细节,双方发言人均表示,“有关的协议还在洽谈之中,不便披露细节。”华为方面在新闻稿件中表示,港湾网络与华为就  相似文献   

12.
郭海 《新经济》2014,(18):80-81
无论是创新还是无奈,CEO轮值制都是未来华为物色接班人的必然之选。由于“子承父业”的可能基本被任正非排除,华为未来的继承人很可能如徐直军所说的那样,“或为一个团队。”  相似文献   

13.
胡可 《经济纵横》2006,(10):24-25
“我们已经不想再解释胡新宇过劳死与床垫文化了,”华为的一名高级人力资源经理非常不客气地回敬记者的咨询,“我建议你们看一下任正非的《天道酬勤》,那里面说得非常明白。任由网络媒体如何炒作,华为都有一个不变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会丢。这是华为内部员工的一个共识。”  相似文献   

14.
胡可 《经济纵横》2005,(9):40-41
五年前,华为的内部创业制度在一片争议声中拉开了帷幕。但在2004年之后,华为内部基本不提鼓励内部创业的制度。华为的一位高级经理私下透露说,“所谓的内部创业制度其实只存在于仅限的几个高管脑厂里,并没有向全体员工公开成形的文件制度的内容。实际上这个制度两年前就没有再执行。”用这位高级经理的话说,“2000年的内部创业,是华为心中永远的痛!”  相似文献   

15.
王勇 《时代经贸》2014,(6):362-362
论文背景:《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作者田涛、吴春波详尽解析了华为的崛起和任正非的“灰度理论”管理哲学,在国内企业转型升级的现阶段,华为任总的管理哲学对广大中国企业不无启发。笔者作为一名国有企业管理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国学理论探索,从“灰度理论”的哲学基础入手,提炼出中国式管理哲学内核,并对国内企业转型提出五点建议以资分享。  相似文献   

16.
华为进入北美市场的梦想又再一次搁浅之后,偏又赶上了连夜雨——昔日的合作伙伴摩托罗拉在找到了新买主之后对华为“倒戈相向”,控告华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窃取其知识产权。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中国各界的关注。表面看来,这是华为与摩托罗拉的纠纷,然而背后却与通信行业的另一巨头诺基亚西门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商周刊》2013,(3):68-71
125亿元!华为因为年终奖“火”了。2012年。当整个电信行业业绩惨淡时,华为交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据了解,华为去年全球销售收入预计达到22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净利润为1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  相似文献   

18.
《商周刊》2014,(8):22-23
“我们只可能在针尖大的领域里领先美国公司,如果扩展到火柴头或小木棒那么大,就绝不可能实现这种超越。”任正非表示,华为未来一定要聚焦,华为只是一个能力有限的公司。  相似文献   

19.
1996年,由于国家紧缩银根,民企身份的华为曾经经历了连员工工资都要打白条的困境,当时也导致了大批看不到前景的员工离开华为,但也有大批员工认购华为公司的内部股权。哪个CEO不希望拥有一支愿意与公司共渡难关的员工队伍?正是一批敬业的员工,成就了华为今天的辉煌。而熟知华为员工敬业精神的管理人员,甚至可以用“嫉妒”二个字来形容内心的复杂。  相似文献   

20.
“经过这几年管理咨询公司的进入.华为已经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管理。除了薪酬之外,研发人员与其他部门的员工在管理上差别并不大。”陈树斌说,“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华为近几年在国际市场的卓越表现及公司迅猛发展的势头.为研发人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