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实秋“人性论”思想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个比较有个性的存在。它的内核是以理性节制情欲、以抽象人性超越自然人性。通过对梁实秋人性论思想中的两个中心概念“人性”与“理性”的辨析,指出梁实秋的“人性论”正是欲借理性的力量来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一条既继承传统又吸纳西方文学观念的相对宽泛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梁实秋挥舞其从大洋彼岸的白璧德那里学来的人性论武器,分别针对五四新文学传统、中国古典文学的佛道传统和时正兴盛的无产阶级文学进行了否定性的批判,从逻辑上说他所肯定的就只剩下儒家文学传统了。其实他千里迢迢从美国学来的二元人性论,实质就是大受时人批判的宋明理学人性论,他要保守的也是这种积满历史尘埃的“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梁实秋一直是以散文、文学批评及文艺理论著称.但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梁氏很大意义上却是因其新诗的创作而逐渐走上新文学之路.然而对梁实秋早年诗歌创作的考察与研究在国内至今尚未受到多少学者的关注,因此,从新诗文体、新诗精神内涵等角度全面考察梁实秋清华时期的新诗创作,对于重新审视和评价梁实秋的文学功绩,挖掘和明确其在新诗史上的贡献及地位,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崔琴  邢鑫 《企业家天地》2008,(5):194-194
从人性的角度揭示法律的演进图示,这是一种在层次上、方法上的研究模式。当代中国进行法治建设,必须转变以往聚焦于人性善恶的虚无争论,而转向对人性内涵与外延的深入考究。这实际上意味着在人性研究问题上的范式转换,即从以往对人性研究的价值评判中脱离出来,转向对人性的经验性描述的轨道上,为我国的法治建设确立务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的需要在网络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得到了极大满足,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诸多网络道德问题,但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人自身,人性的全面发展为网络道德问题的根本解决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在考察人性时,克服了以前的人性论者和哲学家抽象地理解人性的缺陷,运用具体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科学、合理地规定了人性。这对于探究网络道德背后的人性问题,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的历史,既是科学方法的发展历史,又是观念发展的历史。科学既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越来越外化。科学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包容,相互同态关系正是20世纪科学发展史向我们昭示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既是时代精神的要求和体现,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 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 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 特别以他英译的《归去来兮辞》为例, 从美学视角看待本部译作,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词文学由于自身具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特质,从其产生之初便付诸于管弦、传之歌喉,因而歌妓的传唱自然成为了宋词传播的主要媒介。歌妓们的声口相传使得大量的优秀词作广泛普及并为广大的受众群体所接受,为宋词传播速度的增强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伴随着词的不断发展,歌妓与词的关系也逐渐有了微妙的变化,她们已由词的侍伴而演变成为一支文学力量,某些作品不乏歌妓们的真情流露,也恰恰是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