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著名翻译家彼得·纽马克的两个重要翻译理论。本文选取刘丽汉译的《金银岛》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阐释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自的定义之后,选取部分经典段落进行案例分析,说明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这两大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转型是一种以发现和发扬优点为取向的研究,目的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沟通的途径,使传统翻译理论能够融入现代翻译研究,最终转化为现代研究的一部分。对中西方翻译理论现代转型的研究就是对中西传统理论进行现代诠释,使传统与现代进行对话,帮助形成更加完善的体系,使传统翻译研究的成就得以发掘,并对其以现代学术的要求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估和定位,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学术整合和中西古今翻译理论博采众广,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3.
翻译文学经典有益于跨文化交际,但由于语言的完全不同,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不可避免地对原文要做些改动,这就很可能会导致文学经典在翻译中的损失,同时也可能会从对原文的适当改动中获益。分析在文学经典翻译中的“得”与“失”,可以提高对文学翻译的理解和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4.
阅读经典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阅读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术志趣,提升我们的心智品质。本文以"如何推进经典阅读进课堂"为题,结合自己的体会,探讨了经典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经典对增进我们学术功力的意义,以及经典对理解学科范式的作用和具体我们如何去做等问题。作者认为推动经典阅读的同时,也是教师提升学术和心智品质的过程,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学术积累去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5.
翻译理论家们认为,目前的翻译理论研究远不够科学而系统的、俄汉翻译理论研究作为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大势所限,自然具有同样特点,但改革开放后,随着禁锢学术发展的政策的改变,翻译研究领域也出现了勃勃生机,俄汉翻译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专家、学者们陆续发表专著、论文。丰富了俄汉翻译理论研究,为其进一步系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翻译”有多种界定方法。翻译理论只有很小一部分局限于具体的语言和文化;过于突出理论的中外渊源、人为地划定其主次地位。对提高研究水平没有实际帮助。确定研究方向应主要根据自身的学术环境和知识结构。研究贵在创新。而不在理论的籍贯。  相似文献   

7.
自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声音逐步在学术领域和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本文将以文化为背景支撑诠释译者主体性:译者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活跃的个体。译者的角色和主体性在文化背景下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诗英译在二十世纪美国的经典化不仅是由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原因,译文本身鲜明的节奏、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所呈现的美学价值也是其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因此翻译文学的研究应把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语境和译文的美学价值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该书选取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作为研究角度,将众多中西方译者的汉诗翻译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从哲学高度,从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宝库汲取养料,突现汉语,尤其是古诗语言的独特性,并从理论的深度提出自己的见解。该书见解新颖独到,有理有据,是一本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专著。  相似文献   

10.
认知图式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一大经典,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已得到广泛运用。该理论可为翻译提供新的语言学理据,解决传统翻译观带来的弊端。从荣格.贝尔的认知图式论出发,将认知图式构建的翻译模式作为媒介,重点解析其在商务翻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促进新形势下翻译学科的发展和翻译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论作为功能派翻译理论核心之一,自诞生以来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翻译目的论研究在国内经历了起步阶段和发展繁荣阶段,其广泛运用于各种文体的翻译实践中。当代翻译研究,尤其是实用文体翻泽研究应将翻译目的论与全球化、本土化以及跨文化传播等理论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阿里斯托芬是唯一有完整作品传世的古希腊旧喜剧的代表人物。中国的阿里斯托芬研究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沿着三个路径展开:剧本翻译与介绍、舞台演出和学术研究。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学界对他的深入研究还非常少。  相似文献   

13.
学术用语翻译需要将严谨性作为基本要求,翻译时要深入了解其语言形式、概念内涵,使汉语术语具有适切性。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译史研究正成为一大热点,因为历史能使人了解过去,反思现在,展望未来。《20世纪中国翻译史》填补了我国译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其视角新颖,写法独特,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深厚功底。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对于川端康成与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关系更多是从平行研究着手的,关注最多的就是川端康成与沈从文的比较研究了,之外还有川端与郁达夫、曹禺等等。而在探究川端康成与中国当代作家的关系时,研究者们(更多的也是作家本人)更注意从影响的角度来予以剖析或自述。比如王小鹰、余华、贾平凹、莫言等等都提到川端文学对他们创作的推动。这种研究状况的形成,与20世纪中国学界对川端作品的译介相关联,此中可见文学研究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以及未来研究领域的开拓。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语料库翻译学的概念后,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一直吸引了国内广大学者的兴趣,并涌现出了大量的成果。文章通过对国内10余年在此方向研究成果的归类分析,从语料库的创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过程的研究、翻译对象的研究、翻译内容的研究、翻译风格的研究、对语料库的评价及文献回顾7个角度综合概述此领域的研究特点和进展,同时指出该领域的研究亦可与文体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并在自建语料库,尤其是口译语料库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翻译对等”已经成为现代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等”也成了译者们追求的目标。为了阐述翻译对等的实现,运用实例,从形式对等、功能对等、风格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实现对等的途径。指出对等是相对的,是效果的对等,翻译的标准是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诗歌翻译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翻译。我国诗歌翻译理论的研究始于晚清时期,到20世纪初,达到兴盛。胡适、徐志摩、朱自清、王佐良、许渊冲等人的诗歌翻译理论的论述,见证了中国20世纪初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Nonresponse and generalizability in academic researc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mmary Generalizability of result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academic research. We have attempted to identify some of the major issues related to this topic and to propose consequent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practices. Any working researcher knows all too well how difficult it can be to gain access to data and get good samples. Fortunately, academic research can make good use of imperfect samples, but it is incumbent on us to be aware of this issue and make our best efforts.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现已成为翻译教学的资源库、翻译研究的好帮手和翻译实践的活字典。能够熟练学习、掌握网上相关资源是高校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教师一项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必将有益于翻译教学,拓宽研究视野,推进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