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赫哲族独特的渔猎经济,孕育了赫哲族极富特色的渔猎文化,其中赫哲族的文学和艺术也以其民族特点的浓郁和造诣的高超而饮誉中外。一曲《乌苏里船歌》使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赫哲族,“赫尼那来赫尼那”的曲调,使你如同来到了赫乡;英雄史诗“伊玛堪”中莫日根的故事,带领你回到了赫哲族遥远的英雄时代:比武招亲、血亲复仇、攻城掠地、神鹰阔力、萨满斗法……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场面在你眼前重现;赫哲族的精美装饰图案,以其古朴典雅,使你赞叹不已。总之,赫哲族是一个极富艺术才能的民  相似文献   

2.
赫哲族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不但创造了以渔猎生产方式为主要特征的物质文明,而且还创造了内容丰富的民间口头说唱文学——“伊玛堪”。在城镇化背景下赫哲族乡村文化受到冲击是多方面的,保护像赫哲族伊玛堪这样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需要政府、社会及赫哲族民众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李鸿姝 《理论观察》2022,(1):150-152
鄂伦春族、赫哲族是黑龙江省历史悠久的两个少数民族,同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属地环境相近、宗教信仰大致相同、主要以渔猎为生,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却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其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伊玛堪”、“摩苏昆”这两种曲艺音乐形式,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刻画了多彩的艺术形象,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比较研究赫哲族“伊玛堪”与鄂伦春族“摩苏昆”,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桦树皮文化”是我国北方渔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赫哲族的桦树皮文化最具代表性,本文主要研究了赫哲族传统的桦树皮文化历史、桦树皮制品的种类、桦树皮文化存在的因素及传承与开发,希望对桦树皮文化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并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赫哲人沿江河而居,渔猎生产是其最主要的经济生活来源。在渔猎生产中,赫哲人也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民族制革业。赫哲族制革业能够产生并有较大的发展,是与人们的生活需要和赫哲妇女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广大赫哲妇女是其民族  相似文献   

6.
赫哲族以渔猎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文化,为开发民族旅游演艺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以体验经济理论为指导,在介绍赫哲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设计思路,旨在为当地政府和企业开发赫哲族旅游演艺产品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晋书·四夷传》谈到肃慎氏时:“夏则巢居,冬则穴处。父子世为君长,无文墨,以言语为约。”此一段中,“冬则穴处”不难理解,然而“夏则巢居”则有些费解。既然当时肃慎氏已“父子世为君长”,说明当时肃慎人已处于氏族社会的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社会各方面均已有相当的发展,所谓的“夏则巢居”,当然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到了夏季则在树上筑巢而居”。如何正确理解“夏则巢居”,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众所周知,肃慎人是赫哲族的先民。那么今日的赫哲族中是否有“巢居”的遗迹?  相似文献   

8.
林达 《发展》2013,(3):50-51
美国有个历史传奇:1826年7月4日,美国独立50周年纪念日,“建国之父”中的两个重要人物,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斐逊一起离世。他们为美国的奴隶制尚未最后解决而忧心,却没想到,欧洲工业革命浪潮很快将冲击美国,带来新危机;他们也不知道,在德国,一个叫做卡尔·马克思的八岁男孩,将领世纪学术新潮流,掀起红色革命浪潮。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赫哲族是以渔猎文化著称的边疆民族,在与大自然的调适过程中,逐渐形成同大自然相处的生存之道及生态智慧,其生态智慧蕴含在赫哲先民创造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及行为文化之中。虽历经时代变迁,赫哲族传统生态智慧的合理内核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民众的生态意识、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仍然具有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姜永军 《北方经济》2003,(11):53-54
“谙达”,亦写作“暗达、岸达”,也称“谙达克”,是蒙古语anda的对音,意为“易物为好的朋友、契友”。由于有“易物为好”的特点,所以就将在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聚居区域或渔猎地区专门负责征收貂皮贡物和包揽猎户产品进行贸易交换,并于各族人民建立起了良好的“信用”关系的商人称为谙达。谙达分为两种:一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中国普遍存有“盼子成龙”、希望能够“子承父业”的心态和迫切需求。如何解开这个结,这里向您推介三个老板与子女的故事。【故事一】吴老板40不到,生有一女,今年6岁。吴老板从商已有近20年,在广州业界内也早已小有名气,当年在湖南的家乡就是当地的“十佳青年企业家”,因此,吴老板找了个老婆是某大学的“校花”,但吴老板常年在外经商,久而久之,夫妻间感情不免就有了缝隙,后来终于离散,女儿判归吴老板哺育。但实际上,吴老板并没有精力把女儿带来广州放在身边哺育,而是长期寄放在老家由父母带。吴老板说,他现在每天至少要给女儿打2个电…  相似文献   

12.
赫哲族住房经历了一个由临时住房到固定住房、由草房到砖瓦房以及由分散居住到聚屯而居的历史转变过程,透过对古今赫哲族住房类型的递进分析,不难看到该民族发展顺时昂扬、逆时激奋的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13.
从零到42 1983年3月22日,有一支由27人组成的队伍行进在西德首都的大街上。他们举着用橡皮作的地球仪和一个由于污染而枯死的黑森林树枝而十分引人注目。这支队伍由下列人员组成:一名护士、一名店员、一名前将军、一名泥瓦匠、几名教师、一名兽医、一名退休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师、一名记者、一名农业教授以及一名律师。陪同他们的是来自各种市民运动和其他国家的代表。当这些人走进国民议会下议院联邦议院时,他们是作为30多年来第一个当选的新党而出现的,他们取得了27个席位。“这些新议员坚持要坐在位于议院右侧保守派(基督教民主党人)和位于议院左侧的自由主义者与左派(社会民主党人)之间,他们简单地称自己为绿党”。  相似文献   

14.
《黑河学刊》1990年第2期发表了张嘉宾同志的《赫哲族的文学艺术》一文,拜读之后,笔者认为张文的有些观点有待商榷,有些说法存在笔误,故撰文陈述己见,以求教于张嘉宾同志及其他民族文学专家和学者。一、关于赫哲族文学关于赫哲族文学,张文说:“由于没有文字,赫哲族的文学创作主要是口头文学。”笔者认为,确切地说,赫哲族文学包括两个方面:赫哲族民间文学和赫哲族创作文学。在解放前,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赫哲人中只有少数上层人物认识满文和汉文,极大多数都是文盲,所以解放前的赫哲族文学,可以说是以民间文学为主。解放后,赫哲人在政治上翻了身,在文化上也翻了身。在党的培养下,赫哲族破天荒地有了  相似文献   

15.
即将过去的狗年,是中国证券史上最为辉煌的年份之一。在这一年里,留下了无数传奇的财富故事!已经到来的猪年,毫无疑问,是一个令投资者更加神往和期盼的“新时代”。在这辉煌与期盼的交汇时刻,记者专门采访了4位普通投资者。他们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2006年珍藏记忆”与“2007奋斗目标”,与大家共同分享、共勉!  相似文献   

16.
生存故事     
有这样一种职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自己的梦想,幸福和明天打在行李卷里,离开土地,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寄居在繁华而陌生的城市里的各个角落,他们的汗水不再浇灌农田,而更多的灌溉着城市——那就是“民工”。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进程中,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是一个突出问题。经济地理学界对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格局有多种概括,如“三”字形“梯度推移论”,“T”形的“江海先行论”(沿海加长江流域),“H”形的“一个半重点论”(沿海加“三线”与兰新路,中间一道为长江至陇海路的宽带),“勿”字形(或“兀”形)的“沿海两线论”(沿海加长江流域和陇海兰新线),“非”字形的“三横两竖论”(三个地带  相似文献   

18.
刘兴斌 《发展》2006,(7):27-28
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发表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八荣八耻”在社会上广为传诵。人民群众对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强烈认同,反映出人们在新时代精神追求上的一种渴望,也说明了胡总书记“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提出正逢其时。这些重要论述适时顺势,心诚意切,解除了人们在道德观念上的迷惘和渴求。一个明“八荣”、知“八耻”社会热潮也因此莲然兴起,方兴未艾。而在当前的消费领域,扬“八荣”、弃“八耻”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甘肃省消费者协会作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团体组织,在认真学好胡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同时.  相似文献   

19.
封面故事     
《广西经济》2011,(6):7-7
“印象”的印象中国实景演出,是近年来陡然升温的一种旅游并文化的伴生体。其中最负盛名者,当属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组成的“印象铁三角”——八年时间,做出六部“印象”,在艺术、商业两个向度上占据领军位置。  相似文献   

20.
侗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其族源同中国南方的古越人有着十分复杂而深厚的渊源。历代史书中记载了今天侗族地区的古代居民各自不同的称谓。秦代称为“黔中蛮”,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僚”, 唐代又称为“僚浒”、“乌浒”,宋代之后其称谓更为混乱复杂,有“仡伶”、“仡佬”、“仡偻”、“苗”、“瑶”等等。降至明代,又有“峒人”、“洞蛮”之称。到清代则多称之为“洞苗”、“洞民”、“洞家”,或统称作苗,这也是古人将苗族、侗族混同的杂称。侗族自称为“干”或“更”,或“金”,其他民族称他们为“侗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