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她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自学英语20多年.坚持每天用英文写日记,并6年义务给社区的老人讲英语课。10年前,她以优异成绩自考上了大学.是当时考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为教育后代,她写了一本自传,书名叫做《平凡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辛诚 《上海质量》2006,(3):36-37
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地处上海繁华商业街的黄金地段,加上无理由退货的金字招牌.吸引了海内外顾客舍近求远地来新世界购物。自1995年底开业以来.新世界始终把诚信体系建设视作企业生命线,积极投身“百城万店无假货”的争创活动.坚持树立“质量第一,消费至上”的质量理念,扎实推进“以顾客为中心”的质量方针,在全市商界率先建立了服务“零号工程”.将顾客的购物风险和不便降为零:率先倡导了“无须理由退换货”的理念,加大了购物放心工程的实施力度:率先落实了“新世界无假货”的承诺,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在企业中出现。  相似文献   

3.
在深圳,~说起哪个开发商的地最多,自然而然就说到深圳以外去了,这也是个不得已的事。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深圳市尤其是特区内可供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资源已经极其稀少。据官方统计的数据表明,深圳市纳入政府储备的土地总面积为173.9平方公里,其中特区内为20.8平方公里,即2080万平方米,占政府储备土地总面积的12%;特区外为153.1平方公里,占88%。为企业发展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4.
不战而胜 蒙牛一创立.学习的便是“不战而胜”的思想。《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蒙牛文化基本上是“反战”的.我们推崇的许多理念体现了这一思维。比如,“与自己较劲”,“调整自己最简单.改变别人难上难”,“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要自责.不要指责”.“放射自己的光,但不要吹熄别人的灯”……在容易发生人际冲突的地方,我们竖起这样的牌匾:“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相似文献   

5.
刘亮 《中国新时代》2009,(11):102-105
经济学家郎成平曾经断言:“我们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产业链战争的新时代。”他认为.企业的最终出路就在于对产业链的高效整合。产业链的高效整合,不仅能够大幅压缩成本,而同时透过高效整合.企业将更提高自身的市场反应速度。或许,工业化的规模效应以及速度战,能够让企业在市场上迅速扩张,但品质的商业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作为精英人群,企业家也免不了做出一些荒唐事.但谁又知道,这些荒唐事背后到底哪些是天使.哪些是魔鬼。在愚人节来临之际,《当代经理人》精心挑选了曾经做出过著名“荒唐事”的5位企业家.入选本期”最具荒唐精神企业家”的Top5,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洋品牌在国内的盛行不是近年的事.早在80年代,当改革开放面向西方世界打开大门时.一股崇洋风盛行国内.人们纷纷以购买洋品牌商品显示自己非同寻常的身份和非凡的能力。一台洋电视机甚至一件洋衬衫、一块洋手表向人们展示的不仅仅是“身价”.更展示了先人一步的”新潮”。  相似文献   

8.
陈绎 《上海质量》2006,(5):28-30
“恒源祥.羊羊羊。”这一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让亿万消费者记住了恒源祥。同时也让人知晓了信奉“不可为而为之”的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刘瑞旗.经营恒源祥品牌无形资产,聚集起100多家加盟工厂.6889家经销商,整合起近40亿元的有形资产和资本,近5万名员工共同创造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把花200元注册的恒源祥品牌价值运作达到20亿元的故事。一个并不被人看好的绒线产品.是如何在注入恒源祥品牌后兴旺发展起来了?其经营品牌的奥秘在哪里?为此,笔者于日前专访了恒源祥集团的领军人物刘瑞旗董事长。  相似文献   

9.
湖南韶峰水泥集团公司面对近几年全国建材行业产品滞销、效益下降的不利局面,奋发进取,善谋实干,造势而上,使企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去年生产水泥115万多吨,产销串达97.03%;实现销售收入3.05亿元,实现利税4047万元,实现利润1027万元。企业总资产达到10.5亿元,比上年净增3.5亿元。公司获得“全国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深化改革,创新企业制度韶倍公司充分利用湖南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的有利条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使原有企业经营机制彻底“脱胎换骨”,实现了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1.建立规范…  相似文献   

10.
王峥 《上海标准化》2013,(10):11-15
今年10月1日.争论和猜测了12年之久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汽车三包”)终于开始正式实施,这是中国汽车消费维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12年蹉跎迈出的第一步.或许并不完美,甚至仍存在瑕疵和争议,但却不失为政府部门对汽车消费维权领域日益升温的社会关切的一种回应。从近期看.“汽车三包”让消费者从此维权有法可依;从长远看,“汽车三包”对于我国汽车产业的规范和升级.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虚高”的房价,让我拿什么来拯救你?“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做“房奴”把脊背压弯,任凭为选楼把鞋底磨穿,望着房价这座山,难了心中祈愿。”一位朋友用歌声道出了自己的在广州买房的心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政策出击.“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房价形势.“抑扬不定.蒙昧不清”的市场前景,令各方众说纷纭。唱“涨”唱“跌”不相上下。是谁拉高了广州房价?“黑马”的杀入.地王的频现?政府部门数据信息的不透明?消费者的恐慌?业外资本的涌入?地产大鳄的联手“托市”?……这是一个混沌的年代;这是一个“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年代;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年代。房价的快速上涨,正让政府,开发商.消费者三方之间的博弈从桌下的“较量”迅速走上台面。于是,重塑理性繁荣的房地产市场成为时代的呼唤。调患能否抑制持续上升的房价?“国六条”的出台会否给一路飙升的楼市一记重锤?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在本刊即将截稿之日,九部委稳定房价的十五条细则戛然而至,声势宏大,措辞严厉的一记记重锤能否击中要害?各界仍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2.
浮躁社会的静思 最近我虽然奔波于各地,但还是抽空看完了稻盛和夫的新著《活法》。说实话.在今日“钱胜于理”的逻辑起支配作用的社会上.是多么需要感悟人生哲学啊!稻盛和夫称:安分在“今日社会像在沙漠里洒水那样的虚无.又像急流中打桩一样的困难!”我们稍加深究,就会发现人们的思想深处都”深切地怀有危机感和浮躁的心情”。“现实生活纷乱如麻.富者不知足.贫者不安分,  相似文献   

13.
截止8月中旬,上海专业人员招聘网已有入网单位1.23万,入网个人6.77万,有效招聘岗位数保持在2.5万个以上,日均浏览量保持在45万次以上,求职成功人数为2261人。27家中介机构发布了2751个招聘岗位。  相似文献   

14.
金马集团有限公司为一间跨国组合的投资集团。公司在香港注册.从广州市发起,15年来南征北战,先后在国内成功开发了上海罗马花园、金浦花园、新世纪广场.凯旋门大厦;北京清芷园;广州淘金花园、西关大厦等多个著名项目。  相似文献   

15.
焦晶 《英才》2004,(4):101-101
事实上,“情流感危机”不仅仅是企业家面临的问题而是社会性的普遍问题。一般人认为.青年人一定是离婚率高的群体.因为他们比较草率。但是统计学却给出了全然不同的结果在近年的离婚中.中老年人的离婚率远远高于青年。2003年南昌的一份调查即显示,在所有离婚中.中老年人占了大半.而青年人仅占15%。以前.中国人喜欢把相伴多年的另一半称为  相似文献   

16.
提起家,许多人都会露出微笑,因为“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心灵的休憩地,”家,承载了我们太多的爱.责任和情感。在家里,父母会毫无保留地关爱孩子,丈夫会一心一意地呵护妻子.这是一种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也是人世间最珍贵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读《三国演义》,悟兴衰之道。看这篇文章.如果阁下没有对在中国做企业的实际经验和对商业环境的熟悉.将会所得甚徽:换句话说、这篇封面故事.是给从商者而非为官者编发的。是为界限。商战是人战.更是利战,为利益打来打去。青岛商界几位巨头之间的纠葛.昭示了某些神秘力量的存在。表面上.大家都会说市场经济必然有竞争。往深处看.恐怕更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每天都在推动着张瑞敏们.去挣脱及企业的圈套和枷锁。那是一条不归之路。去年底.国家财政部一位高级官员在向企业界首脑演说时摹认:企业投资增长逮度下降.是调整中的过渡性问题.政府目前没有办法解决.“靠市场力吧“。市场比市长厉害.青岛商界的大帅”们恐怕已经深知其道.市场可以使凡夫成为豪杰,市长则会把英雄变成懦夫、青岛似乎没有这样的故事.但中国其它地方绝对不乏其倒。本刊读者多为企业英才.或“老板“,或经理人。向大家推荐这篇文章.期待各位透过青岛商战的弥漫硝烟,穿过青岛人“好玩”的争斗.洞察一种大势的存在.体味谋求企业最大利益的战略运筹。青岛的故事还在继续.但将越来越不新鲜。  相似文献   

18.
周毅 《民营科技》2007,(12):52-52
一家服装厂.在体制改革和市场竞争压力下几近倒闭。危难之时,来了一位新厂长。他不仅魄力十足,而且颇具商业头脑。首先,他改组了领导班子,把那些敢想敢干的年轻人提拔上来,然后策划了一套崭新的运作方案——重新注册商标.加大广告投入,再塑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19.
集结了静心、鹰牌、丽珠、意可贴等著名品牌的太太,越来越力不从心.难以怀抱越来越多的大孩子……  相似文献   

20.
山鸥 《财会月刊》2008,(7):81-81
“文革”时期,有个姓杜的人.原是一个图书馆的勤杂工.因为造反坚决,斗人凶狠.很快就当上了图书馆的“革命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