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专题栏目从工具本体到情本体——一种实践论的审美形而上学生存观徐碧辉(1.1)精神分析悲剧美学思想的现代启示孙小光(1.8)论冯友兰人生境界说葛晓莉(1.11)在诗与画的文本间创造——谈林声的题画诗王向峰(2.145)素心傲骨气韵流香——谈《林声自题画诗》吴玉杰(2.149)试论题画诗的审美特质——兼论林声题画诗的审美意蕴徐迎新(2.151)复合艺术的审美创造——读林声的《自题画诗》张学亚(2.156)人类本体论哲学杜书瀛(3.305)红学三题议——《红学何为》序应必诚(3.309)演讲的个性魅力美姚雅丽(3.314)何其芳《画梦录》的思想意蕴探析林…  相似文献   

2.
林声凝神观照松、竹、梅、菊、牡丹、鹤等多种艺术对象,其自题画诗是对绘画意境的点题与延伸、深化与升华,是审美情感运动的延续与上扬,表现创造主体素心傲骨、气韵留香的书画人生。素心傲骨,是指题画诗在审美内质的静态特征;气韵留香,是题画诗在审美内蕴中的动态特征,是一种动态之美。林声的题画诗是其人格力量与生命情韵的集中显现,是形式美与内蕴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题画诗凝聚着中国文人画家独有的审美意绪,同时也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倾向,即对趣、情、理的侧重与突显,透趣、显情、辨理正是题画诗突出的审美特质。林声的题画诗笃情隽永、生趣灵动、妙理荡漾,具有独到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4.
题画诗是诗歌与绘画高度发展的产物,初创于唐代。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情况。唐代题画诗虽然只是中国题画诗的开头,还未达到“诗画相融,相得益彰”的程度,但它对于后来题画诗的发展,特别是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于画上题诗源远流长,屈原的《天问》可认为是可证的源头;自六朝以至唐宋以后,则屡见不鲜。林声是诗文书画并作的艺术家,而作画又自题诗,并专成一本自题画诗集则于史少见。以林声的题画诗为例,将题画诗的意义概括为三点:追求艺术的转体之妙,借画创生诗意和衍生为别具意义的独特创造。在题画诗研究方面提出中西题画诗的比较论。  相似文献   

6.
题画诗是诗歌与绘画高度发展的产物,初创于唐代。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情况,唐代题画诗虽然只是中国题画诗的开头,还未达到“诗画相融,相得益彰”的程度,但它对于后来题画诗的发展,特别是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美之自然感是艺术创作的终极追寻,它代表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艺术与自然当为相和谐的关系,在艺术美的建构过程中,艺术形象的创造、艺术情感的表达与艺术境界的创构,都体现着“情”与“景”的交融、“物”与“我”的统一,最终呈现出自在自为的天然之感。立足于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对朱光潜美学思想进行再探,意图剖析艺术审美与创作中的自然性成分,找寻艺术之自然性,才能不断追求审美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题画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面对精美的画作,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一串串动人的诗句,把有声的画和无声的诗美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享受。诗贵意境。题画诗的意境生成,或情因而生,或借画言情,无不是诗人才情与智慧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荒诞”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艺术最典型的审美形态和最核心的审美范畴,经历了由艺术表现手法发展到文艺思潮流派,然后上升为审美范畴的过程.本文分析“荒诞”作为审美范畴的内涵,全面阐述荒诞派文艺作品主要审美特征,深入探求荒诞派文艺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0.
韩国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柳在学教授艺术作品的审美特点和艺术意境,以及他的艺术理念和审美理想对中国书画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审美欣赏角度看,他的作品体现出了追求审美要素的整体性发展特点,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欣赏优越性;从审美欣赏的内容看,他的作品将传统性和现代性、欧洲艺术和东方艺术、中国艺术精神和韩国文化表现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审美艺术表现载体看,他的艺术作品的另一个创新就在于艺术表现媒体的革故鼎新,这也是他的审美创造的艺术特点之一。同时,他的作品还传递了全球化时代的多元艺术价值观和文化人类观。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传统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创造和审美最本原的精神,审美习惯和文化内涵,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如何将传统艺术手法更好地融入其中,是许多设计师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手法的应用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传统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创造和审美最本原的精神,审美习惯和文化内涵,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如何将传统艺术手法更好地融入其中,是许多设计师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手法的应用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公共艺术和审美的具体分析,认为审美力下降主要在于“人”的因素。提出了加强和培养审美力的措施,以利于艺术作品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协调,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装饰这种艺术形式,是以深层次的秩序感、节奏感、整体感为目的,是审美意念与审美行为相和谐的过程,是把审美要求通过各种表现技巧、表现手段使之理想化的方式。装饰美感的创造过程也就是符号形成的过程和信息传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美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属性,是大自然的一种和谐,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是极微妙地既矛盾、又统一的.科学借助美学,诗意地理解世界,并进行审美创造,应是21世纪科学创造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内心世界的审美观照是当代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国散经历了从现实言说到反现实言说的发展,在“人”的学的意义上,它使抒情散更深入地展现“人”的灵魂的丰富性,并且为抒情艺术带来新的实践。《小街驶过乌篷船》在这些方面有一定代表性。作运用“拼贴画”的叙述方法和意象结构形式等,抒写了作丰富的又是矛盾着的内心世界。作以一些技巧艺术地设置一定的心理距离,为读营造了较浓郁的审美观照氛围。  相似文献   

17.
艺术审美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审美活动作为一种人性的精神创造,具有许多与其它人类活动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首先就表现在主体的内心感觉层面上,从事审美过程时主体所获得的特殊感觉,决定了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本从新闻作品的创作与欣赏角度,分别对新闻作品意境的表象、新闻作品的创造、新闻作品的审美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探讨。阐述了新闻作品的意境在各种新闻体中的表现;论述了新闻作品意境创造的变化及其散式艺术手法,证明了新闻作品意境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尼采从审美听众和艺术家两个方面分析了悲剧的效果,明确提出了他的反传统理论。他立足于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站在审美的角度来理解悲剧效果,肯定了音乐与激情在悲剧审美效果中的作用,强调造成悲剧效果的音乐情感。悲剧借助音乐的力量冲破个体化世界对人的想象力设置的种种界限和阻碍,艺术家和审美听众都获得了艺术创造的最充分自由,为自己拥有了进行独一无二的创造的能力而深感崇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影视艺术教育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影视艺术本科教育需要改革创新,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走开放式办学之路,建立和完善“教师传授、自我拓展、实践转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关键词:影视艺术教育;复合应用型人才;开放式办学;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