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永定河流域生态产品的供给特点,并运用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方法评估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探讨了1995—2020年期间该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而提出永定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1)以生态保护红线为本,坚持系统治理与区域联动治理;(2)完善流域区域间横向补偿,构建全流域生态产品互补产业链;(3)依托生态产品供给差异化特征,探索京津冀重点推进区域的特色化生态产品实现路径;(4)进一步推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以集体行动困境为切入点,探索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中心治理体系,以期为中国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米切尔评分法。研究结果:(1)单一治理模式容易造成集体行动困境问题,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亟需多中心治理体系支撑,包括关键要素、治理机制和角色定位;(2)多中心治理的关键要素包括清晰界定边界、资源禀赋适配、市场自由、嵌套式治理与发展、监督与制裁、冲突解决和共建共治共享;(3)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是关键要素长久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多中心治理的重要机制;(4)地方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作为核心利益者,应当根据自身的利益目标承担相应的角色职责,找准角色定位。研究结论:随着乡村社会结构不断变迁和重构,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中心治理尤其重要。建议建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担当集体和自发村民”的多中心治理格局,以实现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3.
张颖  徐祯彩 《水利经济》2023,41(1):89-93
在剖析生态产品内涵的基础上,对于政府主导、市场交易和社会参与的价值实现机制进行分析,通过黄河流域3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探索项目逐层分析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难点,提出了提高供给能力、深化市场交易、强化资金支持和提升合作水平等创新路径,为降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阻碍和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多元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耕地边际收益减少、年轻劳动力流出、机械替代方式不足、自然灾害扰动等方面原因,山区耕地撂荒问题突出,由此引致粮食安全、土壤侵蚀、诱发自然灾害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实困境。文章在分析相关问题成因基础上,研究提出山区撂荒耕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提升耕地农产品生态附加值,完善优等耕地土地流转市场;推动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加大山区耕地生态补偿资金倾斜;探索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统筹培育多元生态产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有偿退出机制,统筹培育耕地生态价值;健全撂荒耕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跨部门”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陈振  郭杰  欧名豪 《农村经济》2024,(2):135-144
如何有效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重要议题。为此,文章基于逻辑框架法,从宏观目标、具体目标、政策产出和政策投入四个层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闭环,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构成和基本框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宏观目标是存量生态产品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增量生态产品得到系统修复,能够保障持续供给;(2)具体目标是生态产品易度量、可抵押、可交易、易变现,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3)政策产出导向为摸清基础底数、健全核算体系,支撑生态产品易度量;明晰产权边界、创新金融支撑,实现生态产品可抵押;统一交易平台、明确交易规则,推动生态产品可交易;凝聚价值共识、完善生态补偿,促进生态产品易变现;(4)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投入措施为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摸清基础底数;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规范,健全核算体系;推动生态资源确权登记,明晰产权边界;拓宽生态产品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支撑;整合现有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统一交易平台;规范生态产品交易行为,明确交易规则;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宣传,凝聚价值共识;健全生态产品...  相似文献   

6.
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矿山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对生态产品有关概念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进行了梳理,基于地方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探索实践和国外经验,提出进一步健全矿山生态修复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政策建议:(1)加大政策供给,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2)明晰产权归属,促进形成多元化价值实现机制;(3)加强市场建设,构建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梳理生态产品价值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典型价值实现案例,阐释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及其主要路径,并对现阶段不同路径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完善建议。研究表明:(1)生态产品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现阶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焦点和难点在于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2)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型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三种主要路径。(3)现阶段不同实现路径面临着差异化的困境,市场主导型缺乏完善的产权机制和交易价格机制,政府主导型缺乏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有偿使用机制和财政补偿机制,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型缺乏特色的经营模式和科学的收益分配机制。鉴于此,应从制度设计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两个维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生态修复产品作为生态产品的典型代表,其价值实现直接关系到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开展生态修复的积极性。文章阐释了生态修复产品的独特内涵,梳理了我国生态修复产品价值实现中形成的多种模式,分析产权制度、供给关系及交易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难点和障碍,提出生态修复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的建议:一是推动立法,设立生态权,为生态修复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法律支持;二是健全产权制度,完善确权登记规范,保障合法收益;三是强化考核,鼓励市场化方式探索;四是建立生态修复产品市场交易机制,激活市场,畅通交易渠道;五是拓宽思路,探索多种价值实现模式;六是压实监管,保障生态修复产品质量;七是明确核算标准,推动完善交易体系;八是完善交易平台建设,推动区域信息共享;九是构建省级大数据智慧平台,实现交易数据监管。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以生态产品的排他性为线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逻辑,从中构建分析框架以辨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主要模式。研究方法:文献分析和理论演绎。研究结果:(1)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针对的是严格生态保护前提下具有稀缺性的那些生态产品;(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逻辑是“是否具有或能否建立排他性—消费主体是否明确—制度供给主体—市场或非市场支付机制”,排他性的建立意味着支付机制与制度供给主体分离;(3)从理论逻辑演绎出支付机制、制度供给主体两个维度,将实现机制的模式分为5个类型,并据此辨析了8种具体模式,最后对每种模式的交易标的、支付额度基础与普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论:(1)生态产品是否具有或能否建立消费中的排他性,是其能否采用市场支付机制的前提;(2)从理论逻辑演绎出的支付机制和制度供给主体两个维度,为辨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的性质提供了统一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0.
王玉  毛春梅  孙长如 《水利经济》2023,(5):49-54+90+99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实践载体,学界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了大量研究。为明晰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进展、演化路径及发展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工具Cite Space对CNKI数据库中567篇国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的关键词时区图、聚类图、突现词视图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价值实现理念提出、试点探索、全面推进等三大阶段,具体研究内容涵盖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研究、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不同时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重点也不同。基于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指出未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融合为目标,健全价值实现的制度体系,强化多主体协同供给,深入挖掘乡村生态产品,全面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清晰界定生态产品内涵和科学构建分类体系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基础和前提。方法 文章通过系统梳理生态产品概念和分类的已有研究,提出当前存在生态产品概念内涵界定模糊、现有分类未能满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实需求等问题。结果 (1)在深入分析生态产品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文章将生态产品定义为以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物质载体和保障,并辅以人类劳动而形成的满足人们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各类产品(含服务),或为了更好地促进人们供给和享有以上产品,在政府规制下形成的可实现经济价值的相关权益及虚拟化产品。(2)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充分实现为主要目标导向,重点服务生态产品微观主体生产、核算、经营与管理活动需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套包含2个一级大类、9个二级大类、14个三级大类以及具体举例说明的生态产品多级综合分类体系。结论 研究成果可为生态产品(包括区域化综合型生态产品)监测管理、核算评价、价值实现,以及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资源与环境考核审计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角阐释"两山"理论的新时代内涵,对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路径进行理论分析,采用案例分析法、质性研究法,分析"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模式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路径及其运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可持续实现的路径。结果表明:"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模式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通过精准调查,在明晰生态资源产权的前提下,运用经济学方法对其价值进行核算,以直接或者间接利用权属交易、生态服务交易、产业化等方式将生态产品货币化。因此,应该建立市场化生态要素产权制度,引入市场经营主体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公私合营"的生态产品交易制度,以便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得以可持续实现。  相似文献   

13.
城市滨江绿地景观设计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城市滨江绿地景观地域性特征不足导致生态产品同质化严重、生态产品市场缺乏吸引力。从城市滨江绿地景观工程设计出发,以衢州市信安湖鸡鸣湿地和青龙码头为例,探讨城市滨江景观设计与地域性特征的结合对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性,并从城市交通网络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和滨江绿地景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3个方面提出城市滨江绿地景观设计相关的保障措施,旨在为城市滨江绿地景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矿产资源价值是自然价值、劳动价值、资本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体,生态价值应当成为矿产资源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视野下需要对矿产资源价值进行重新审视,要通过修改《矿产资源法》完善其价值构成体系,同时应规范评估机构、制定评估标准、创新评估理念和加强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黑龙江省林业局和中国林业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修正的Faustmann模型和二叉树期权定价方法分析黑龙江省黑河造林林区的碳汇价值及该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经营成本负向影响项目的最终价值;碳汇价格和木材价格正向影响项目的最终价值;初始价值正向影响项目的最终价值;黑龙江省黑河造林林区项目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碳汇交易市场,实施激励措施和制定林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6.
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的区分度不高导致森林资源价值核算存在误差,森林经营侧重于生产性经营导致生态性经营发展不足,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使用方法也不能全面体现森林经济效益。依据森林资源的特点,总结自然资源核算理论,提出了准确区分森林树种和地理位置,分清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建立科学实用的森林资源价值核算指标体系,使核算结果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等对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森林是环境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传统的林业会计中没有将森林生态效益纳入其核算体系。将森林生态效益纳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已成为当今林业会计需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森林资源作为一项公共物品,既需要政府宏观层面的控制,也需要企业的微观核算。森林生态价值会计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