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1世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珩 《经济师》2007,(1):12-13
世界各主要国家长期以来已逐渐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其模式可归结为美国模式、俄罗斯模式、日本模式,我国的预警应急管理体系也在建立健全之中。但进入21世纪以来,突发事件呈现出新的特征,要求世界各国重视区域预警应急联动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和实施,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种创新,对我国区域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在加速中部崛起、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背景下,推动安徽主体功能区建设,要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明确发展方向;建立区域协调机构,创新运行模式;实现生态共建、产业协同;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城市群发展联动,构建区域协调与生态和谐的良性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受到密切关注。沿海欠发达地区面对经济高地的压力,要紧紧抓住其发展机遇,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赶超经济发达地区。本文在总结国内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沿海欠发达地区要建立多角度、多层次的经济联动开发模式。首先要实现城市联动,通过不断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作用和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打造经济中心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沿海经济圈;其次要实现产业联动,通过传统特色产业与新兴高科技产业联动和陆地产业与海洋产业联动相结合,打造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联动发展的沿海经济带;还要实现"港口-城镇-产业"联动,通过港口与城镇联动和港口与产业联动,打造港口、产业和城镇三位一体的港口经济区。希望可以为沿海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青藏地区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机理与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简称青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垄断性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在分析青藏地区旅游资源类型、空间分布和联动开发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联动开发模式,从地理学空间视野提出了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两种结构模式:点-轴发展模式和核心边缘模式,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构建"大青藏旅游圈",实现青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港产城联动"是江苏沿海地区是实现跨越发展和快速崛起的有效模式。沿海地区在"港产城联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例如港、产、城子系统实力基础薄弱,存在条块与区域双重分割,要素、体制、机制等面临诸多瓶颈制约等。基于此,探讨了"港产城联动"的推进路径,具体包括联动规划,一体布局,做好联动发展的顶层设计;各自补强,竞合发展,夯实联动发展的三大根基;创新机制,化解冲突,强化联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完善支撑,突破瓶颈,保障联动发展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6.
孔繁竹 《经济研究导刊》2012,(13):179+208-179,208
首先介绍了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发展的基本概况,然后从产业集群化、城园联动化、区域一体化三个视角分析了区域联动开发产业园的特征;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区域联动的大连生态工业示范园开发模式;最后确定了大连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域联动开发的产业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武汉经济区旅游业区域联动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对武汉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建立区域经济联盟的构想 ,并重点阐述了武汉经济区发展区域旅游的战略构想、重点、以及运作模式。最后 ,文章还探讨了强化武汉经济区旅游区域联动发展效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马棉 《经济研究导刊》2011,(23):214-215
2011年3月12日的福岛地震引发的核泄漏灾害启示我们,必须按照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未来社会的各种传统与非传统风险和危机,建立健全我国的突发事件预警应急管理体系。近些年来,突发事件呈现出的区域性特征,警示我们必须重视区域预警应急联动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相似文献   

9.
盛明科  唐玲  戴娜 《经济地理》2012,32(6):32-36
随着现代市场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信息化迅猛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跨区域公共事务日渐剧增。环洞庭湖区域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湖区水资源管理、环境污染治理、共同资源开发、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等一系列跨区域公共事务的不断涌现,传统区域行政模式和单个地方政府的理性行为导致了大量的跨区域公共事务无法有效解决,亟待建立健全包括信任、协调、沟通和监督机制在内的环洞庭湖区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体系,从而实现环湖区公共事务的良性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0.
正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在社会文化建设和环境的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湖南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省,然而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大湘南"旅游圈的建立对于湖南省旅游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陈国生、陈晓亮、阳琴、尹智勇、张哲和邓泓鸿共同撰写的《"大湘南"旅游圈的构建与区域联动模式选择及实现路径研究》(黄河出版社,2015年  相似文献   

11.
面对日益频发的各类公共事件,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成为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急需解决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增强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分析以及针对中国政府应急管理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应急管理今后应该发展的方向和提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主要包括健全法律机制和提高法治化水平、转变轻防御重救治的理念、加大对应急工作的物质资源投入、做好工作宣传和鼓励公众参与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总结企业信息安全应急或其他领域应急的相关文献,提出了应急响应组织结构、应急响应队伍、应急预案和信息安全文化正向影响应急响应效果的研究假设。利用调研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企业的应急响应组织结构越高效,应急响应效果越好;应急预案和信息安全文化对应急响应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应急响应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应急响应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首先明确了现阶段中国应急预案体系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基于超网络理论构建应急预案体系的可行性。然后针对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结构的特点,构建了应急预案体系超网络模型。最后以四川汶川地震为案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总结了其对于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管理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邵云飞  杜欣  周敏 《技术经济》2010,29(10):94-98
本文从应急管理体系全系统的视角,对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机理和运行过程进行创新设计,并结合具体案例,从全系统的视角对企业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创新设计。全系统的应急管理体系研究不仅有益于企业应急管理理论研究范围的拓展,更有助于企业从宏观层面构建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并通过各子系统的协调配合使应急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将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从而提升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大批在校大学生走出国门赴不同国家留学,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高校有责任对这类境外留学的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应急安全管理。境外大学生的应急管理标准包括预防、制定预案、应急反应程序和恢复等4个方面。高校境外留学生的应急管理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做好应急安全准备,加强大学生应急安全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提升应急反应和恢复能力和水平,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6.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桂林大旅游圈中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特别是动植物资源、森林资源与自然景观资源原生价值高,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与条件优势,但也存在与周边景点竞争、生态系统脆弱、生态旅游开发相对滞后等不利因素。因此,要通过加快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区域旅游联合发展机制,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要素整合等措施,促进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宏观层面,研究了英国政府内阁办公室领导下的英国三级应急体系以及相关政策法规。通过分析三级应急体系的组织机构、职能和运行机制,旨在说明有效、完备的应急体系是统筹规划、多部门合作、反复预演与及时反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矿产开发中伴随资源损耗、生态环境破坏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对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区域发展进行补偿。但补偿依据、原则、主体等如何确定?经济学理论为其提供了阐释。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强调: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强化了其相对稀缺性,通过资源合理定价可以起到保护资源的目的;资源生态环境价值理论认为:资源、生态环境是稀缺的、有价值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为之付费;外部性理论解释了资源开发区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与全国范围内的外部经济现象,指出生态环境补偿、区域补偿的责任主体;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要求企业规范开采行为以维持资源生态环境的基本功能,通过资本转化保持区域总财富不减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府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及应急处置装备制度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建立了"分责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体制,并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存在着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少、品种单一及科学的保障能力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此,中国应优化应急物资储备模式与体系,进一步增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20.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is a novel paradigm that connects the pervasive presence around us of a variety of things or objects to the Internet by using wireless/wired technologies to reach desired goals. Since the concept of the IoT was introduced in 2005, we see the deployment of a new generation of networked smart objects with communication, sensory and action capabilities for numerous applications, mainly in 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other non-stress environmen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oT technology for use in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community. Considering the information required for supporting three sequential and distinct rhythms in emergency response operations: mobilization rhythm, preliminary situation assessment rhythm, and intervention rhythm, the paper proposes a modified task-technology fit approach that is used to investigate how the IoT technology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three rhythms and enhance emergency response operations. The findings from our research support our two hypotheses: H1: IoT technology fits the identified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and H2: IoT technology provides added value to emergency response operations in terms of obtaining efficient cooperation, accurate situational awareness, and complete visibility of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