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磊  潘敏 《辽宁经济》2010,(10):59-59
所谓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是指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下所形成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教育、医疗、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覆盖城乡所有贫困群体,内容全面、标准统一、管理规范、网络健全的一种新型救助制度安排。但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在资源配置、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对传统农村社会救济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是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尽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零星试点”在我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在认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徐绮珠 《中国经贸》2010,(16):166-167
社会救助作为社会安全网的最后一道保障线,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是社会救助制度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在现阶段,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保障城市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城市低保标准入手,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现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救助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满足救助居民的相关需要不仅是人权道德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要求。本文通过查阅数据,对比分析城市和农村救助制度在社会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和其他救助三方面发展存在的差别,一方面,说明我国急需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加强在执法监督方面的落实;另一方面,突出阐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城乡发展上的二元差异问题,社会救助制度城乡发展分离,贫穷很大原因就是因为经济发展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其中社会救助制度应该更加公平,不然会加重贫困。  相似文献   

5.
朱德云  张莹 《山东经济》2006,22(5):143-146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成员最低生活需要的保障,对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重论述我国现行的农村贫困群体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并对我国新型农村贫困群体救助制度的构建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6.
一、政府主导,城乡联动,全面推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东营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管理规范、制度保障、城乡联动、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全市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住房、医疗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整合了社会救助资源,提高了对城乡困难群众的救助水平。(一)缩小贫富差距,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实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最主要、最有效的救助方式。近几年来,东营市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着力推进统筹…  相似文献   

7.
<正> 正如1965年美国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所述:"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补充,当个人或家庭生计断绝急需救助时,乃给予生活上的扶助,是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富有弹性而不受拘束的一种计划"。社会救助制度在发达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她体现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先进。她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稳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对我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于社会保障,世界各国的认识有这样或那样的区别,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就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  相似文献   

9.
<正>新闻回顾兜底线,救急难,解民忧……社会救助,成为一股温暖的力量。为完善宁波市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日前,宁波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于2019年3月1日起施行。新闻解读目前宁波的社会救助现状如何?近年来,在宁波,覆盖城乡的街头救助、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家庭救助、特困人员救助、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体系日趋完善,为弱势人群编密织牢了社会  相似文献   

10.
唐钧  Cook  S 《中国国情国力》2000,(9):20-22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即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它的通常的做法是: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  相似文献   

11.
戴卫东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5):25-30
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其重要支柱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必须走在前头。而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突破口,城乡低保统筹又是社会救助统筹的出发点。文章以安徽省为例,依据经济梯度发展理论,创新性地构想了"三类型区"低保统筹模式,第一步是分城乡的"三类型区"低保模式,第二步是分区域的"三类型区"低保模式,以此形成城乡低保统筹发展的路径。该模式的实践可以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瞿谋 《改革与开放》2011,(14):162-16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在低保分配过程中,居于"强有力"的位置上的乡村精英利用资源与权力的双重优势实行公共权力的私人化运作,而信息垄断与规则变通则是乡村精英在低保分配中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13.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宇涛 《特区经济》2008,(9):157-159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任务艰巨,在试点建设中存在诸如缺乏法律保障、资金不足、保障对象和标准确定困难等问题,需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陈爱云 《特区经济》2011,(4):243-244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在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该制度的滞后性日益暴露出来:方式单一、缺乏正式的制度安排、重救济轻发展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做了一些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扩展救助方式、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完善制度化的管理等,期待这一重要的社会救助政策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5.
城市贫困人群的医疗救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谌立平 《特区经济》2006,(12):130-131
随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和不断完善,城市贫困人群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在现有体制下,贫困人群的医疗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他们在医疗方面实际上处于一种双重缺失状态,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樊传浩  仲伯俊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2):16-19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过低,不能满足低保户最低生活需求,过高又不利于激励低保户的再就业,可见低保标准的确立十分关键。因此,文章对江苏省2007年调整后的13个城市居民低保标准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优选模型,认为在调整城市居民低保标准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支出,据此文章又对13个城市当期和未来三年的低保标准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是紧密关联的。当前,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难以满足农民工的现实诉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在探索试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举步维艰等,导致土地流转不畅。文章指出,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合现代农村特点和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新模式,对顺利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张明丽  梁爱玲  杜庆 《改革与战略》2011,27(10):165-167
我国实施最低工资制度时间较短,与其相关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文章从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平均工资的比例关系、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关系及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三个方面对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通过对我国实施最低工资制度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的分析,文章建议应从合理地测算并设定最低工资标准、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的执行环境和健全最低工资制度的监管体系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刘春蓉 《特区经济》2010,(2):119-121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中重要而且必须的一个组成项目,为退出劳动领域的老年人提供收入来源,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保障,其统筹层次、计算和缴纳方式对所有劳动者切身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如何选择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计算方式是完善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工作。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的开展现状及现行计算方式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在全国统筹模式下养老保险的计算方法,促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险的互济和调剂功能,并指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最终必须走全国统筹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文雯 《上海经济研究》2021,(2):36-47,97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兜底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保障民生、促进分配公平、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本文通过对城市低保制度消费改善与劳动供给效应的综合评估发现,我国城市低保从整体上改善了受助家庭的消费状况,影响了受助家庭的消费结构,起到了提升经济福利的效果,但是对受助家庭的劳动供给激励效应还比较小。女性户主、劳动力技能低、抚养负担重的家庭,通过低保救助获得消费改善的同时,会出现减少劳动供给的倾向;男性户主、劳动力技能强、抚养负担轻的家庭,通过低保救助获得消费改善的同时,会出现增加劳动供给的倾向。下一阶段,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是我国实现高质量社会救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