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部控制环境构成要素审计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较为全面的内部控制概念包括五个方面: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交流和监督。其中内部控制环境又包括五个要素,即董事会、组织规划、经营者、人力资源政策以及企业文化。就企业而言,审计人员可以从这五个方面对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劣进行评价。在对董事会进行评价时,审计人员应该注意的是,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股权高度集中、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董事会成员一董事会往往由大股东单位委派,从而形成出自第一大股东和董事超过董事会人数半数的格局,在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董事会往往会忽视小股东的利益,不能…  相似文献   

2.
小股东退出机制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制是人类对企业组织形式的一项重大发明。自从有了公司,就存在股权结构、股份比例和小股东。资本多数原则无疑确立了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控制地位。无论英美法系的一元治理模式,还是大陆法系的二元治理模式,都不可否认地支持并应用大股东控制权概念。然而,控制权又常常使大股东因利益驱动等原因出现管理失效、利益流失、内部人控制、投资决策失误等“病症”,甚至出现违规担保、大股东占用资金、关联交易、以股抵债等恶意侵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正>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结构出现问题后而引进的一种制衡机制, 是公司内部股东与经理层、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博弈的结果。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的目的是要有效控股股东和监督经营者,从而确保董事会考虑所有股东的利益,减少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操纵。目前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虽然我国上市公司引进独立董事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支撑,导致独立董事缺乏真正的独立性,出现独立董事不独立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包括狭义和广义的两种概念。广义的公司治理包括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公司外部治理市场体系,是指在内部治理结构基础之上,将各个利益相关者纳入公司治理范围中;狭义的公司治理指公司内部一个体系,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的相互约束及控制,保证企业经营行为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本文认为,公司内部治理是一种制度保障,公司外部治理则是对约束社会责任的一项制度响应。社会责任不断深化,公司治理也必然在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产生了由内部治理向外部治理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孙静芹 《会计之友》2007,(12X):73-74
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我国资本市场上内生性、基础性缺陷,使各类股东的利益标准趋于一致,但是也为大股东攫取中小股东利益创造了新的条件和手段。全流通时代,大股东将作为新的投资者群体进入二级市场,利益将更多地与股价拴在一起。大股东可以利用掌握的信息和资源优势,通过发布虚假信息、盈余管理、经营上短期行为等方法,进行业绩操纵,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侵蚀中小股东的权益。制约大股东侵占行为的关键在于公司治理和监管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Shleifer和Vishny(1986)指出,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会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利益协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那么,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会带来什么效应呢?本文选定2000~2004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控制权转移后高管变更对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大股东利益侵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接着建立联立方程并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检验了控制权转移、企业绩效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权转移后高管变更确实对大股东利益侵占产生了正的影响,同时,大股东利益侵占又对企业绩效产生了负向的作用.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引入了高管变更和大股东利益侵占变量,更好地解释了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股东控制与企业投资已经是公司治理中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回顾了公司治理领域国内外大股东控制与企业投资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控制权、大股东持股比例、控股股东属性等与企业投资的关系,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并对其进行了简单评论,为人们对大股东控制与企业投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一)公司治理理论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企业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涉及到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集团。(二)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的演进遵循着“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轨迹。内部控制的演进决不仅仅是概念的翻新。而是从自发性的内部控制到自觉性的内部控制,再到他律性的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无论是企业的投资还是经营,而对着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以确保公司的经营不得违背投资(所有)的利益,与投资保持一致:同时也保证公司经营决策的科学、有效。因此,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是众多企业投资与经营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引言代理理论区分了两类委托代理问题:公司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和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大股东的存在可以减少公司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然而却导致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大股东滥用其控制权对小股东利益的剥夺,以获取私人收益,目前,大多数国家的企业股权都很集中,公司治理的问题主要就是如何保护中小股东的权利,防范大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许多学者对控制  相似文献   

11.
王莉 《中外企业家》2006,(12):51-53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内涵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mmance)又称为法人治理,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定产权制度下,一系列联结并规范所有(股东),经营(董事会,经理层),使用(职工)及其他利益相关之间的相互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解决公司内外部不同主体之间的监督,激励,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等问题,达到完善透明度,明确权责划分及制衡机制,确保公司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 最终是为了公司的管理有效 以企业价值为归属 许多关于公司治理的讨论中,公司经营的目标就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但在企业的运作实践中,这一目标却过于笼统,在实践中,股东利益最大化往往成为“大股东利益最大化”。因为股东最大化主导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监督和制衡经营  相似文献   

13.
“主银行制的治理结构”特点,决定了其治理结构机制的有效运行主要通过内部治理来实现的。这种治理结构表现出的外部市场特性如下。一是法人主体、利益明确。公司的控制约束力来自于各法人股东,这些股东要具有“经济人”的特点才能达到公司治理效率,也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动力所在。如果股东主体不明确,没有追求利益的欲望,那么这种公司治理结构就不能有效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也不能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交易的有效性。由于大股东直接监督控制公司的经营,能有效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作出合理的经营选择。而大…  相似文献   

14.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和耗时较长的过程。 一个全面的内控体系通常包括公司治理层面、业务层面和IT层面三方面的内容。公司治理层面是对股东、董事会以及经理层之间的授权、责任和利益等的制衡机制,治理层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业绩;业务层面是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方面的管理和控制;IT层面是对企业相关数据的安全和应用等方面的控制。内部控制体系涵盖了企业内部所有的业务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业务活动差异大,需要投人较大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它是一个全员参与和实施、比较复杂和耗时较长的过程。那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这项工作呢?  相似文献   

15.
一、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概述 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即通过建立一套制度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他是借助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的内部治理。其目的是保证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损坏所有者利益。受托经营和受托责任是构成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前提,但公司治理的目标绝不仅是实现股东权益的最大化,更不是追求内部人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数量与公司绩效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外部治理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大股东作为一个重要的内部控制角色,对经理人员起到了监督作用。大股东持有的大量公司股份,一方面对激励大股东监督经理人员起到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在外部治理市场不能有效监督条件下,使大股东有机会通过内部控制、关联交易,剥削中小股东财富,导致公司绩效下滑。在两种不同力量作用下,大股东数量与公司绩效呈现一定关系。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数量与公司绩效关系加以研究,探寻适合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陈伟光 《价值工程》2004,23(7):57-60
公司的治理制度是协调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本文论述了公司治理结构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内部财务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共同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代表人物是布鲁金斯学会的M·布莱尔。与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不同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目的不能仅限于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应该同时考虑企业其他参与人,包括职工、债权人、供应商、用户、所在社区以及经理人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这一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认为职工、经营者、供应商和用户与股东一样,都对企业进行了专用性资产投资,都承担了风险,所不同的只是股东投入的是物质资本,而职工和经营者投入的是人力资本。随着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股东变得分散而消极,且更容易…  相似文献   

19.
陈伟光 《价值工程》2004,23(10):57-60
公司的治理制度是协调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本文论述了公司治理结构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内部财务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包括资本提供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委托,必须在经济社会的协调中最大效率地与各种生产要素结合,不能片面地追求一己利益,而要为整个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该文认为: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而现代的公司治理中心不仅仅局限于股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明确的公司控制权和收益权。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公司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考虑社会责任是公司治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