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贷款业务市场拓展困难,严重地制约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有利于资金市场化,而且可以促进商业银行资金流通加快,风险减小,效益提高。  相似文献   

3.
资产证券化或称贷款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ABS)是以商业银行的各类贷款资产为抵押担保发行的证券,实现再融资目的。这种被称为抵押担保证券的本息支付直接依赖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量。资产证券化不仅使得原来难以流动的贷款资产取得了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更为主动地安排资产与负债结构,而且通过资产证券化,对信贷资产中风险要素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使其定价和配置更为有效,从而使参与这一活动的各方均获得收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资产流动性差,而导致资产流动性差的重要原因又是不良资产比例相对过大,因此采取资产证券化的途径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资产的流动性,化解或部分化解业已形成的不良资产,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具备的一项技术。到1990年,美国尚未偿还的住房抵押贷款中,50%以上实现了证券化,进入市场流通,其结果从微观上使商业银行摆脱了资产流动性不足的困境,从宏观上提高了整个社会资金使用的效率。如今在多数发达国家里,资产证券化已经涉及应收账款、信用卡.汽车贷款.分期付款等更为广泛的领域。[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5.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当代金融业的热点,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了如下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本论述了资产证券化产生的背景和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方法,联系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殊性,提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当代金融业的热点,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了如下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关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信贷资产证券化被推到风险管理方法讨论的前沿。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随着证券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抵押债权以外的非低押债权资产,资产证券化于80年代在欧洲市场上获得蓬勃发展,90年代进入亚洲市场。  相似文献   

9.
杨瑾 《金融会计》2004,(9):9-11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源源不断,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则是金融创新的重要产品之一。以美国为例,截至2005年底,美国的按揭资产证券化余额已达5.5万亿美元,非按揭资产证券化的余额接近1.7万亿美元,两项总和占美国债务市场22万亿美元的32%。目前,我国金融领域也已掀起讨论资产证券化的热潮。  相似文献   

10.
沈瑾 《时代金融》2013,(15):248+251
再次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是进一步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推进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健康发展,增强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资产证券化是国际金融领域近三十年里最重要的一种金融创新。目前,国内学界对我国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论述较多。中国人民银行戴相龙行长在今年 5月份的《财富》论坛上指出“正在准备将住房贷款证券化”。然而,我国目前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条件是否具备呢 ?史焕平同志撰文从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程序开始分析,认为我国目前进行资产证券化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难点和问题,只有在近几年努力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才能为资产证券化的推出创造条件。详见第 20页。  相似文献   

1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券化是指以缺乏流动性但具有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作抵押,发行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工程。本文讨论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机制以及证券化的种类,并详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过程与有关政策。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与管理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从宏观上把握危机以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状况,从微观上创新不良资产风险化解的组织体系、管理方式.全面提升不良资产清收和盘活的效率,是有效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关键,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胡良 《新金融》2004,(8):44-48
中美银行贷款分类 制度:比较与启示 从分类标准上,美国银行的掌握标准与国内做法不尽相同。 首先,可疑类贷款的分类标准。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可疑类贷款的定义是“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而美联储认为可疑类贷款作为次级类和损失类的“中间过渡状态”,存在“某些重要和合理并且可能增强贷款不确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海南省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重过大,严重影响了银行业资产的流动性,使海南省银行业隐藏着较大的风险。本文从海南省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和处置的难点,并提出处置不良资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次次贷危机给美国金融业留下了巨额不良资产,但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美国各大金融机构在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方面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管理理念和处置模式。本文通过对美国大型金融机构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的理念、模式、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国内商业银行实际,提出了不良资产处置管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孙浩 《新金融》2005,(5):55-57
随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于近期被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试行单位,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推广运作已正式揭开序幕。本文试通过新的角度,从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实务操作入手,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可选择的相关模式、载体及步骤等,希望为我国金融业资产证券化的全面推行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产生的金融风险及相应监管建议,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入手,在微观层次上,分析其对单个银行风险水平影响,在宏观层次上,分析其对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降低银行信贷监督水平,增强风险承担意愿,给单个银行的风险水平带来负面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产生流动性扩张机制,当外部冲击使投资者信心下降时,金融市场表现为流动性骤然波动;当外部冲击到来时,次级投资者将先陷入混乱,威胁金融稳定,甚至会传染至整个经济体系。最后,给出相应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资产证券化作为近2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之一,目前已发展完善为商业银行降低资产负债表内风险的重要手段。本对资产证券产生的背景、作法,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及存在的风险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借鉴国外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设计了五种处置模式,并分析了这五种模式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