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口耳相传、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主要表现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  相似文献   

2.
通过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工作的分析,凸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利用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的现实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结晶和财富,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包含了人类的思想、才智和情感。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继承与利用,对于辽宁省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引导、促进、规范我国的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应由国务院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条例》,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属性,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本真性、整体性、活态性、就地性原则。管理体制方面,主张由旅游主管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共同组成联席会议,协商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保护制度方面,应依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实际,设计具体可行的保护制度;经营模式方面,建议采行特许经营模式;行政指导方面,应对相关行政指导作系统的立法安排,涵盖行政指导主体、行政指导方面,应对相关行政指导作系统的立法安排,涵盖行政指导主体、行政指导方式、行政指导程序、行政指导的保障措施、行政指导的法律责任等事项。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景",是人类勤劳、智慧的结晶,是蕴含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载体,在连接民族感情、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种类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分析了学者们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指出了今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时代经贸》2010,(11):59-6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体现着人类的智慧、精神、理想、信念、道德、文化、美善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工艺作为花茶制作工艺的代表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分支,是人类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教科书,我国具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保护和经营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及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总编寄语     
《时代经贸》2008,6(6):6-6
文化遗产有物质与非物质之分。相对于形形色色、绵延数千年而风貌依旧的物质文化遗产,那些看不见、摸不着、需依附于人类自身或物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何等脆弱,更需要细心呵护。各国千奇百态的非物质文化,构成了姹紫嫣红的美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文  相似文献   

8.
殷剑 《大陆桥视野》2016,(24):245-24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知之甚少,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境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承的专业队伍,政府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法制化建设也相对落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认定难、传承难、保护难",同时学界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存在理论和理念上"误区".政府应当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去"经济化"的目的和色彩,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公益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基于文化空间理论,采用地理定位研究、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以“端午节—西塞神舟会”民俗节庆活动为案例,以宗教文化场所为考察标志,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研究表明,依托黄石市的佛道宗教文化场所,与民俗结合产生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端午节的西塞神舟会,体现了文化空间生产理论的生动实践;西塞神舟会在1 000多年发展演化中,体现了不同宗教文化主导与变迁,至今在一定区域的文化场域中仍然能够保持活性。研究认为,节庆活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既要保护其一定物质基础,也要对区域的传统文化有包容与保留。  相似文献   

10.
人类文化遗产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物质文化遗产好比人类的"形",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人类的"神"。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  相似文献   

11.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莲 《经济师》2011,(7):51-5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是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尽管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制定一些保护政策,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入手,对存在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介绍黑龙江省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容,以黑龙江省图书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为例,阐述我国保护以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及艰巨性。在此基础上,强调图书馆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担当与使命。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研究——以隆回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其所蕴涵的集聚功能和文化品牌效应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综合竞争力,作为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它能助推产业集群联动性发展。以湖南省隆回县为例,对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进行RMP分析,探讨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商业模式的路径,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县域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时代经贸》2008,6(6):7-14
人类文化遗产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物质文化遗产好比人类的“形”,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人类的“神”。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15.
2006年中国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一项又一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被认可。面对如此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为非物质文化面临的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首选方式。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带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旅游开发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台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和保护上还不够深入有效。因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台州应积极采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对策,以求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法的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和历史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人权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条件,只有满足国际人权法要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多样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环境法基础。行政保护模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保存来讲不可或缺,但是仅给予行政保护并不能最大化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采取行政保护与法律保护相结合的综合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保存文明多样性与弘扬传统文化,近年来受到国家、社会各界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何种法律保护手段也受到广泛讨论,主要观点有新型民事权利说与知识产权保护说,但在现实中均不具有操作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唯有立足现实、具体分析,区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与其衍生品,既注重积极保护也重视防御性保护,才能有效地促进其开发、利用与保存.  相似文献   

19.
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拉萨独特而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也不例外.本文就从拉萨市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宗教沿革、时外交往等要素,分析了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背景原因.  相似文献   

20.
《时代经贸》2011,(6):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之体现,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三千年建城史,八百余年定都史.孕育了世界名都——北京。天南海北的能工巧匠、市贾商贩汇聚于此、立号开市,经过数代、数十代的传承,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