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关村》2010,(7):13-13
日前,网上曾流传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晨练时遭人拍砖头而昏迷”的消息.还煞有介事地说.袭击者身穿T恤.写有“中华网除奸团”的宇样。当天.吴敬琏夫人周南通过凤凰网辟谣,称吴教授是日上午参加学术活动.一切如常。记得前年盛夏时节,吴敬琏教授曾因“涉嫌为美国担任间谍被调查”的谣言而伤害过。这种恶意诅咒有意思吗?只能让人联想起“民粹主义”的卑劣行径。吴敬琏教授被誉为“眼睛盯着真理的学者”.无所畏惧坚定不移地“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2.
关村 《中关村》2010,(12):12-12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被誉为“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中国“好的市场经济”的倡导者,因之享有“吴市场”的雅号。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讲话中,吴敬琏曾表示,最大的遗憾是“社保制度”改革的失败。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时,一语破的,“我看不出是什么财政困难,而是部门从自己的工作方便、从自己的权利、从自己的利益着眼太多,所以愿意保持旧体制,所以使改革迟迟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中关村》2011,(4):23-23
经济学家吴敬琏有“吴市场”之美誉。独家观察,日前著文《辩证地看以行政手段调控经济》,提出政府经济调控,慎用“看得见的手”,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吴敬琏认为“对行政干预的功效要辩证地看”。  相似文献   

4.
萧惑之 《中关村》2014,(9):65-65
吴敬琏教授由"吴市场"到"吴法治"的升华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法治中国"践行"以宪治国、以宪执政"是中国深化改革的"升级版"。如果说中国有一位经济学家的意见永远值得听取的话,那就是被誉为"眼睛盯着真理"的吴敬琏教授。24年前,某些学者对市场经济肆意挞伐时,诸如"中国的改革绝不是完全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甚嚣尘上,并以势压人——"时刻提防不要偏离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关村》2011,(1):50-50
日前,吴敬琏在《中国改革》第十二期发表文章表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个新问题。讲了20多年还是没有转变过来。。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之前有一个大讨论。提出症结在于存在“体制性障碍”。大家讨论的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四条:第一,政府保持了太多对土地、信贷等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第二,以GDP增长速度为主的政绩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6.
张颐武 《中关村》2007,(4):102-103
看最近吴敬琏和薛涌关于“精英”和“草根”的争论,颇有些感慨。其实双方的出发点都是好意,也是对中国社会的拳拳之心的表露,但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大不相同。我并不觉得双方的矛盾有什么不可调和,其实了解两方面的意见对于我们避免偏听偏信是大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7.
《中关村》2010,(5):12-12
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非公经济36条”问世5周年之际,日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实事求是地说,5年来“非公36条”落实得并不理想。经济学家吴敬琏坦言,“此次提出的政策并没有太新的内容。”“我们应该全面地检查一下,对于人代会上提出的政策,我们落实的情况如何,不能总在原地打转转。”“政策落实得不理想,归根到底是体制的阻碍。  相似文献   

8.
《中关村》2014,(3):92-92
中国近三十年来有三件重要的大事:改革、开放和新技术革命。对于这三者的关系和意义,大部分人都在关注改革和开放,而忽视了新技术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我认为应该将“新技术革命”放在与“改革”和“开放”  相似文献   

9.
毛志成  CFP 《中关村》2006,(8):110-113
一有些以“名流”、“名家”、“名人”、“成功者”或“著名人士”为名目的杂志、辞典,约我写稿或收录了我的词条,我的心都曾甜蜜蜜、美滋滋过。好像人有了一点小名或大名,就成了世上的“人中之仙”,将来便有上天堂的资格而无下地狱的可能。当年我也曾有过此类幻觉,直到我年逾六旬已近“望七”之年时,才有了一点自知和自悟,随之也有了自我忏悔意识。要求伤害过我的人(尤其是在种种“运动”中频频整治过我的人)懂得忏悔,已经是不容易的事;要求我在一次又一次被“批判”、被“打倒”而事后终于脱离苦境之后做些自我忏悔,尤其更难,但我还是强…  相似文献   

10.
关村 《中关村》2011,(1):16-16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提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深化中国经济改革“国企更需要一场哲学反思”。“哲学反思”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一是“经济增长需要更大的自由度”。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人的自由恢复越多,政府管制放松得越多,私人空间包括私人财产空间扩大得越多,经济活力就提升得越多。二是“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更重要”。  相似文献   

11.
沈独 《中关村》2004,(6):26-27
“胡晖现象”是关系到中关村可持续发展的热门话题。正像一位专家说的那样:“‘胡晖现象’的意义不仅在于海纳维生公司的创业成功,更在于引发出的对成功的思考。”我拜读了关于“胡晖现象”的几篇报道,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古代“和氏献璧”与“伯乐相马”的故事。卞和因献玉璞被厉王和武王先后砍去左右脚,直至文王即位,“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日‘和氏之璧’”。“和氏璧”的真正价值,在于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美玉出乎丑璞”。伯乐善于相马,自然有其独到的“慧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司马迁说“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后人有言“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伯乐的“相马经”,同样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骐骥虽疾,不遇伯乐, 难致千里”。窃以为这两则蕴涵哲理的故事,有助于我们对“胡晖现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马文良 《中关村》2014,(3):78-79
”互联网已经不是简单的改变世界,而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颠覆。不去拥抱这种变化,注定要被时代淘汰.我们不去革命,注定被别人革掉自己的命!”  相似文献   

13.
萧惑之 《中关村》2012,(6):68-68
《南方周末》载文: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中国改革奔走呼啸。成为当下中国改革讨论中的独特一景——为改革“站台”的老人们。虽然他们已然进入“随心所欲”颐养天年最自由幸福的人生阶段.可是却不甘寂寞,“整天吃饱混天黑的事情是不愿意做的”,还在为实现振兴中华的理想而奋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寿高更难忘忧国”。体现出一种崇高的爱国情操。  相似文献   

14.
金铭  CFP 《中关村》2007,(2):108-110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难就业”成了政府、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头疼的大问题,而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怪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学生就业难,但被封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却闹起了“技工荒”。  相似文献   

15.
《中关村》2009,(2):13-13
国人对“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看得很重,多是自豪,亦有担忧,感情复杂。去年底由“社科院世经所”和“北大发研院”联袂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学者、专家和高官济济一堂,发表独家见解,看不懂政府财经报告的老百姓听起来,茅塞顿开,似懂非懂,却很有启发。“悲惨的2万亿”用语,源自“社科院世经所”所长余永定的发言,“实际上,我觉得这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命悬一线,很不安全。  相似文献   

16.
萧惑之 《中关村》2007,(3):106-109
《现代化的陷阱》是经济学家何清涟教授研究当代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专著,10年前问世之初,曾是一部引发争议的热销书,赞同者和反对者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但有一点却没有疑义,那就是这本书采用资料的依据公正、翔实,事实准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无论如何,这种争论都应该说是在中国改革大潮中难能可贵的思想交锋,有益无害。“真理是时间的女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中关村》2008,(4):12-12
本刊顾问、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昔有“厉股份”的雅号,概言他对中国经济发展股份制改革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两会”期间.厉以宁教授被媒体“围追堵截”,讨教对当前“重大问题”的看法。果然不负众望,厉以宁教授在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  相似文献   

18.
关铎  李春晓 《中关村》2006,(10):69-69
“读史可以知兴替”。《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在忆旧中得到启迪。重温我们党“精兵简政”的政策缘起,仍有现实意义。毛主席著作“老三篇”《为人民服务》中有记载:“‘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精兵简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克服物资困难,而采取的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著名的“十大政策”之一。“精兵简政”解决了“鱼大水小”的矛盾。建国以后,“精兵简政”仍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政策。“精减机构是一场革命”。小平同志在1982年提出,…  相似文献   

19.
前段时间联想裁员可谓炒得风风火火,大大小小的媒体无论是IT、金融、管理、人物纷纷出击,到处搜寻着那些“若有若无”的蛛丝马迹,然后争先恐后地发表各种疑问:“联想不行了?…裁员有效吗?…我们应该怎么裁员?。还有专家将这次裁员升华到“国内企业新文化运动、员工革命的萌芽”高度。文人总是会带着戏谑的口吻评述当前时事,但是真正头疼的是老板,心痛的是员工。裁员啊,究竟在革谁的命?  相似文献   

20.
中关村视线     
《中关村》2013,(10):16-17
吴敬琏教授提倡好的"思想市场"为即将到来的系统改革做准备吴敬琏教授认为: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类似20年前的状况之下,就是为即将到来的系统改革做准备。为了做好这种准备,需要进行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发动各界人士进行研究和讨论,提出改革的倡议。参考科斯在《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一书里的说法,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思想市场",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好的观念、思路和方案。目前全国人民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大战役积极地准备,有许多理论和政策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