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 004年12月的上海,名片上白已经改为融创董事长的孙宏斌,坦承自己还是顺驰的大股东。虽然已经不管具体业务,但Jl项驰的发展习6变依然保留着深深的“孙氏烙印”。 记者:2003年中,你第一次提出了顺驰集团2004年要达到1 00亿元销售规模的口号。2004年川月份,你在苏州表示,这个梢售目标已经达到T。 孙宏斌:去年完成100亿元是我们顺驰计划之中的。2005年,我们在各地的项目经过前两年的投人阶段,也会进人收成期,顺驰的销售目标是200亿元。 记者:业界有质疑,说百亿这个梢售数字含有水分,顺驰的百亿目标是为了造势。你怎么看? 孙宏斌:顺驰的数字绝…  相似文献   

2.
人物     
《商界》2009,(1):11-11
孙宏斌 45岁的孙宏斌又当了一次“风云人物”。2008年12月9日,首钢融创不惜以20.1亿元拍下北京海淀西北旺项目,成为2008年冷清土地市场中的“新地王”,据估算,该项目楼面地价高达每平方米7000元。首钢融创的前身正是首钢顺驰,2008年年初,顺驰中国已将首钢顺驰50%的股权转让给了孙宏斌旗下的融创集团。目前,首钢集团和融创集团股权各占一半,运营由融创负责。  相似文献   

3.
“非常顺利。”8月26日,风险投资巨头软银亚洲联合美国凯雷投资向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China Real Estate Network Limited)投资4500万美元,在签约仪式上,这笔创下今年以来在中国单项金额最高记录的风险投资,让顺驰(中国)董事长孙宏斌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孙的喜悦并非在4500万美元, 而是软银和凯雷为他和顺驰从中国资本管制高墙下打通了一条隧道,绕开外汇监管部门,成功上演了一场孙宏斌的“刺激2005”。  相似文献   

4.
杨艾祥 《商界名家》2005,(10):41-42
从监狱出来以后,孙宏斌当天就回到了天津。他把自己的做房地产代理的公司命名为“顺驰”,英文意思是姓孙的公司,从这个细节来猜测孙宏斌的举动无疑是对自己在联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的否定。他算是痛恨了那个职位了。所以从公司的命名他就想确定自己一把手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孙宏斌引进新的公司冶理结构,使顺驰看起来更象一家规范的现代企业的话,那么,顺驰这几年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则使顺驰看起来有实力、有内容。一方面是不错的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又有实实在在的土地资源,顺驰中国跑到香港上市似乎底气十足了。  相似文献   

6.
户才和  王凡 《新财富》2005,(3):62-63
尽管业界对顺驰高速发展的模式至今仍有不同的解读和质疑,但从2002年的约16亿元销售回款,到2003年的40亿元、到2004年95的亿元,再到2005年的预期目标190亿元,顺驰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已跻身地产百亿元集团的行列。顺驰的秘诀在于,当其他开发商们还在因招拍挂的地价总额而观望时,孙宏斌则用活了土地的时间价值,把地产期货用足用活,充分利用招拍挂土地分期付款周期长达2—3年的条件,以尽量少的资金启动项目并加快开发速度,主要依靠销售回款来覆盖所有的费用。  相似文献   

7.
孙宏斌在管理顺驰期间不少时间呆在美国,在那里阅读原版商业书籍并参观些国际企业。这位顺驰的创始人景仰的企业有:戴尔和沃尔玛。回到顺驰,员工们都了解,老板要开始讲课了。但孙宏斌讲了什么?他对战略管理、平衡计分卡、6∑那套理论给予的评价不高:“它们说出了事实和常识,列出了因果关系而已。这套思想在1000年之前就有过了,你应该做的是,在定判断上勇于实践实践,全力实践。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华南的二手代理业务目前做得不是很理想,这次来希望能够跟本地同行沟通交流,多取取经。”孙宏斌的开场白诚恳而又坦率。上个月底,更名为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的顺驰置业与国际基金软银亚洲、美国著名投资集团凯雷签订协议,出让公司22.5%股份,获得后者合计45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因此,在孙宏斌看来,顺驰置业现在不缺钱花,问题是怎么才能更快速、更有效地拓展业务。按他透露的计划,顺驰置业未来三年内将在国内超过40个城市开门店4000  相似文献   

9.
关于地产商人,总是有很多传说。 孙宏斌退居幕后两年多,如今重临江湖第一线,也引起很多企业界朋友的好奇。有一种说法是,孙宏斌的个人战略比顺驰系的战略重要,而顺驰系的战略叉要比顺驰的战略优先。这也许能理解为什么孙宏斌在先后推出张伟、张桂宗和汪浩之后,最后还是要自己粉墨登场,再做冯妇。  相似文献   

10.
《新财富》2005,(3):70-72,74
尽管在正式场合孙宏斌一直否认顺驰存在“系”的概念,但从目前顺驰中国、融创、顺驰置业间的业务互补及有效联动看,由顺驰中国、融创、顺驰置业构成的顺驰系三驾马车己初具雏形。而且在孙宏斌看来,这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正是实现其目标的“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11.
《商界》2008,(1):92-92
顺驰己成追亿.永不认输的孙宏斌显得豁达:既承认“成王败寇”。也不为那些过不了的坎耿耿于怀。  相似文献   

12.
张宏斌     
《新财富》2009,(8):76-76
仅就战术而言,“偏执狂”孙宏斌无疑是一个天才。他一眼看穿了房地产业的特质,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紧凑的策略获得了令行业侧目的成功。也许,如果“老天”再给顺驰1年时间,孙宏斌就可以消化所有的财务风险。一个视现金流为第一要素的企业家,最终还是败在了现金断流上,实在是一个很让人遗憾的结局,却留下鲜活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融创速度考     
丁保祥 《商界》2015,(4):32-37
一匹被速度击垮的黑马!当年的顺驰遭遇了败局,但孙宏斌没有败局。老天没有给他的顺驰一个喘息之机,却给了他的融创一个稳健的开始。融创生命初期的成长之痛已经被顺驰代偿。它耐心蛰伏,把握时机迅速借力,融创的快速有了不同的内容。融创收购绿城失败了。现金支付给了宋卫平,孙宏斌也坐进了绿城的办公室。可惜,6个月后绿城反悔了。但融创没有停下,2015年2月,又要收购深圳佳兆业。2014年融创风头有些足。年销售额715.5亿元,近三年  相似文献   

14.
《新财富》2005,(3):75-76
让时下中国地产界感到不舒服的,或许是孙宏斌将地产界中的一些潜规则明确地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并不介意公之于众。例如,顺驰“现金-现金”模式公然将“推迟支付土地出让金”等款项以及“争取最快开盘回笼资金”作为企业策略。  相似文献   

15.
孙宏斌复出半年后做出了一项艰难的抉择:以最高不超过12.8亿元的价格卖掉了顺驰的控股权.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其与路劲基建(HK 1098)及其母公司惠记集团(HK 0610)的协议中,买方仍可随时终止这一收购,而孙则没有相应权利.  相似文献   

16.
随着路劲基建(HK 1098)在2006年11月末向顺驰B提供总额4亿元的短期贷款,原本仍存在一定变数的收购事项已不可逆转.此前路劲已完成了对顺驰A及苏州凤凰城股权的收购.不知在长时间内保持沉默的孙宏斌会对此做何感想:究竟是应该为顺驰渡过资金难关而庆幸,还是要为失去控股权而神伤?  相似文献   

17.
这个扛着超出自身承重的快跑骆驼终于被稻草压死代表中国房地产大跃进模式,被业界称为“黑马”的顺驰,终以出让股权的方式落幕。9月5日,香港上市公司路劲基建与顺驰中国签订框架协议,将向顺驰注入12.8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并获得后者55%股权,此外,路劲基建还将促成顺驰获得两笔总计5.7亿元的短期贷款。  相似文献   

18.
2005年8月初,在海南房地产博鳌论坛上,天津顺驰集团大股东孙宏斌对房地产行业普遍存在的能力平庸心存忧虑。他认为,能够把一个项目从资金、流程到管理都做好的经营者,在全行业有1000人;能够把一个地区十几个项目都做好的经营者有100人:而能够把分布在全国十几个地区几十个项目都做好的经营者可能只有一个人。  相似文献   

19.
应和着中国房地产的大势,孙宏斌的顺驰也开始了“宏观调控“。调控的主题词就是“收缩”——收缩发展地域,收缩组织架构,收缩管理链条。背后的原因不管孙宏斌怎么说,在我看来,无外乎两条:一是缺人,二是缺钱。  相似文献   

20.
《商界》2007,(4)
类型分步式期权收购运营路径2006年9月5日,香港路劲基建与顺驰中国达成协议。路劲基建为顺驰提供总汁5.7亿元的贷款及贷款担保,同时还与顺驰定下三项期权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