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所研究的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是在省、地(市)、县三级联社体制下的定位问题。三级联社分别按股份合作制的要求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具体为:全国级协会、省级联社、地(市)级联社、县级联社、乡镇信用社。全国级协会属松散性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对各省级联社进行协调,组织交流与合作,传达国家金融政策;省、县两级联社分别实行独立的法人体制,地(市)联社为省级联社派出机构,承办省级联社委派的工作;取消乡镇信用社法人资格,把乡镇信用社改为县联社的分支机构,由县联社统一实行独立核算;实行上级联社对下级联社层层控股。在这一模式下,农村信用社如何确定自身的业务发展方向与区域,这是确保农村信用社生存与发展的大事。本文试就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问题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农村信用社面对省、县两级法人体制的现实出发,分析了如何发挥好省联社、县级法人行社的双层职能,强化绩效引领和成本管理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集结号,针对"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提出:"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保持县域法人地位长期稳定。"可以预期,全国农信社股份制改造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市(县)行社法人治理模式亦将日趋完善。然而,农信社法人机构众多、覆盖范围广泛、客户群体庞大的特点,决定了其业务发展需求客观呈现地区差异化特征,这与省联社集中一体化的科技建设模式必然存在一定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研究的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是在省、地(市)、县三级联社体制下的定位问题.三级联社分别按股份合作制的要求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具体为:全国级协会、省级联社、地(市)级联社、县级联社、乡镇信用社.……  相似文献   

5.
中间业务对农村信用社实现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尤其需要科技支撑的快速化和差异化。基于两级架构的开发模式,提供一种灵活的科技支撑方式,满足两级法人体系下发展有先后、需求有特色的各县级行社的中间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6.
当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四川174个农村信用社县(市、区)联社为样本,从股本结构、激励机制、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对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虎三 《银行家》2014,(6):103-104
正自2003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提出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除几个成立省级农村商业银行的直辖市外,其余各省均采取了成立省联社来承担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职能的模式。取消乡镇信用社的法人地位,成立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形成了省联社、地市级办事处和县级联社两级法人三级管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模式是:省政府、省农联社、市农联社、县农联社各级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即上级对下级逐级管理的模式,几乎取代了县农联社法人治理和民主管理、合作经营的管理模式,还没有达到改革要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关注四:产权制度模式选择 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要求,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积极探索和分类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建立与各地经济发展、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具体提出了三种选择模式:以县市为单位,组建股份制银行;将信用社和县(市)联社各为法人改为统一法人;继续实行乡镇信用社、县(市)联社各为法人的体制。我们认为在产权制度模式选择上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前,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正在8个省(市)启动。在产权改革上,尽管国务院出台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中提出了多种产权改革模式,但根据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地区还是要把产权改革的重点放到以合作制为基础、以县级联社为统一法人的产权形式上来。江苏省早在2000年底就进行了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改革。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实行县级联社统一法人中会计处理的有关问题作一浅述,供改革试点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农村信用社清产核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清产核资工作是做好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工作的基础,通过清产核资,全面查清核实农村信用社和县(市)联社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经营成果的真实状况,核实各项资产损失,落实债权债务”。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发现有的县(市)联社虽然聘请了中介部门进行清产核资,但工作做得却不够细致、全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以欠发达地区广西为视角、以河池辖区农村信用社为具体调查对象,研究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统一法人治理问题.本文通过对农信社当前管理体制和"三会"治理情况的评析,发现目前欠发达地区县级农村信用社不具备以"三会"形式进行法人治理条件,产权仍然是散而不清,无法进行有效监督管理.我们通过有效法人治理条件筛选、产权模式比较,认为农村信用社可以试行特殊的股份合作制度,即国家金融投资公司控股,农民入股合作参与.设计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可以只保留经营管理层(即主任阶层)即可,由国家金融控股公司(如中央汇金公司)或省联社发挥股东作用,引导基层农村信用社执行国家支农政策,省联社下属各地办事处发挥监督作用.具体从六个方面提出关于省联社控制权限划分、股权设置、法人结构简化、内外部竞争、监督制约、政策支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吨军 《现代金融》2008,(12):11-12
随着省联社与县(市)联社二级法人体制的建立.我国农信社第一阶段的改革已基本完成。虽然这种体制解决了农信社的管理归属问题.但是其产权、经营管理体制以及治理结构仍然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终究会影响农信社在我国金融业中作用的发挥。因此,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必须对农信社进行整合,并确定合适的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14.
对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改革的现实审视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在始于2003年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均选择了省联社模式,但这一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存在所有者缺位、法人治理虚化和脱节等制度瑕疵,导致农村信用社面临"内部人控制"和"外部人十预"的双重风险.为此,建议对省联社模式分步推行二次改革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15.
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在始于2003年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均选择了省联社模式,但这一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存在所有者缺位、法人治理虚化和脱节等制度瑕疵,导致农村信用社面临"内部人控制"和"外部人干预"的双重风险。为此,建议对省联社模式分步推行二次改革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16.
林林 《银行家》2003,(6):122-123
银行化改革 2002年5月13日,重庆市市政府常务会,批准了市农村信用社联社的改革方案.这项改革将取消镇(乡)一级信用社的法人资格,变成区县信用社直属分支机构,使市农村信用社由三级法人结构变为两级法人结构.市和区县的农村信用社两级法人之间相应建立资产纽带关系,形成紧密的资产联系.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增大以及应用系统项目建设数量的激增,如何科学管理数据中心庞大的基础资源,有效协调多个应用系统建设的资源调配,满足基层联社业务需求的快速响应,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规模所面临的严峻考验。本文分析了新的市场形势下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所面临的严峻考验,论证了在云计算的理论模型和应用模式下,科技服务采用云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信用社应加快发展完善云服务模式和应用,推动信息科技信息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改革是“花钱买机制”的核心。是保证农村信用社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在对江西25个县级信用联社进行了调查的基础上,围绕核心目标——建立商业可持续发展的信用社体制,分析比较前期改革省联社模式与核心目标的差距,并对探索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模式的后续改革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声音     
《金融电子化》2007,(1):93-93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6年12月26日表示,我国将把农村信用社办成面向乡村、面向农民的社区性金融机构。他指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仍然存在经营粗放、管理薄弱、盈利能力较低、风险较大等问题,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步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农村信用社的联社管理体制。周小川指出,目前29个省(区、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人民银行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6月底,共组建银行类金融机构80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584家。同时,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框架基本建立,省级政府、省联社和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初步明确。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中央—省、省—市、市—县、县—乡镇逐级代理体制下,客观上存在着中央—计划单列市、省—县级、市—乡镇的跨级财政管理体制,与直辖市、全面省直管县体制不同,跨级财政管理体制涉及政府层级匹配和行政管理权分割现实,某种程度上也是平衡政府有限能力和政府层级间信息传递质量衰减两难矛盾的次优选择,更是中国政治集权、经济分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从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速两个指标进行评价,跨级财政管理体制在提升信息沟通能力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M级(省级)区域内发展不平衡,未能发现这一体制模式有效促进了L级(市级)经济发展。本文通过跨级财政管理体制概念的提出、特征性分析及其粗浅评价,力求从实践视角解释这一客观现实,寄希望对我国财政治理模式的选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