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何斌  杜亮 《中国企业家》2005,(12):42-42,44
《中国企业家》:十余年来,均瑶总是走在航空业开放的潮头。国内民航业是一个特殊的垄断行业。您觉得民营企业现在进入这个行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均瑶有什么优势?  相似文献   

2.
《英才》2003,(6)
喝牛奶的胃口能有多大?如果有人告诉你他要吞下飞机,你一定不相信。但是王均瑶正是要用“牛奶给飞机加油”。当年王均瑶靠一个简单的想法: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白酒年消费量超过牛奶的国家.而富起来的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喝奶。1994年,王均瑶创办了均瑶乳品有限公司,是当时国内首家自行研制生产 UHT 超高温长效塑瓶灭菌牛奶的企业,把保质期延长到半年。五年后,均瑶集团投入上亿元资金在湖北宜昌创建年生产能力达8万吨、年产值达6亿元的乳制品生产基地。从牛奶扩展到航空则缘于一个玩笑,而王均瑶也是一个对“笑话”敏感的人。1991年春节前夕,王均瑶和一帮温州朋友在湖南包“大巴”回家过年。翻山越岭1200公里的漫长路程中,他无意中说了句汽车  相似文献   

3.
贺大卓  松涛 《英才》2008,(7):52-53
黄辉讲话滔滔不绝,这大概是毕博9年管理咨询经历所带来的习惯。 在上海均瑶国际广场37楼的均瑶集团总部,这位进入均瑶将满3年的CEO给《英才》记者讲述了“现代服务业”这个略显模糊的词是如何走向清晰的。  相似文献   

4.
当均瑶开始卖掉固定资产投资很大的工厂,然后把一个个福娃摆在自己橱窗里时,像很多的民营企业一样,有着15年历史的均瑶正在经历着产业转型的考验。现在看来,要对均瑶转型的结果进行判断还为时过早,但重要的是,这个曾经的多元化民营企业,真正开始行动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经营者》2006,(11):79-79
王均瑶的去世.使均瑶集团便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处理完均瑶后事.均瑶集团新的董事会就在上海集体亮相。董事会随后选举王均金为董事长兼总裁,选举王均豪为副董事长,由此.王均金成为均瑶集团新领路人,有传媒报道称是“后均瑶时代”  相似文献   

6.
不知今天是不是温州商人王均瑶特意选定的日子?“8·18”,在这个商人看重的日子,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值得关注的是,新诞生的这家中国航空公司里.有着均瑶集团18%的股份。这是国内首家民营企业参股国有航空运输业。35岁的王均瑶,因此成为“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第一人”。尽管今天均瑶集团的总部已经在繁华的上海,但是王均瑶的成长是一个经典的温州商人案例:一个16岁辍学的青年,最后成为让资本“飞”上蓝天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7.
悼均瑶     
知名青年企业家,长江商学院首期EMBA学员王均瑶不幸因病英年早逝。噩耗传来,令人痛心不已。均瑶的悟性、勤奋难能可贵,而其胆量和豪气更是人所难及。从十几岁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胆大包天的王均瑶,有着孤胆英雄式的传奇,开辟了国内第一条私人承包的温州至长沙的包机航线,一个 16岁辍学的青年,成为让资本“飞”上蓝天的企业家。但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抛下庞大的均瑶家业和年幼的儿女撒手人寰。特别是以王均瑶个人名字命名的家族企业,会不会产生“人亡业息”的  相似文献   

9.
张可慕 《经营者》2006,(5):85-86
自去年5月从毕博管理咨询大中华区总裁离职以后,一向高调的黄辉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直到今年1月加盟均瑶集团,黄辉才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尽管黄辉并非职业经理人中从跨国企业空降到民营企业第一人,但均瑶集团的影响力,黄辉的背景,以及他上任后对均瑶集团的业务构架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都让这次“转换跑道”事件成为一剂猛料,辣味十足。  相似文献   

10.
本要发展成为独立网络公司的IT事业部,却在内忧外患中搁浅,应运而生的信息网络中心,成立仅一年又面临新的转型均瑶的信息化进程因时而动。  相似文献   

11.
戴璐 《英才》2006,(3):72-73
人们之所以对均瑶资金紧张关注,其实是在一批民间资本家倒下之后,更希望看清这家民企与其战略目标的真实距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2004:送均瑶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一首挽歌,但是它不够哀伤。 2003年7月,《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与均瑶集团在上海举办了一次沙龙,讨论上海的企业群落。光明乳业董事长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1月7日晚,作为改革开放的风云人物,被称为"胆大包天"第一人的均瑶集团38岁的董事长王均瑶,因患肠癌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这样一个在个人事业上处于上升期、在公益事业上充满爱心的民营企业家为什么会英年早逝呢?王均瑶个人的陨落是不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1月7日晚,作为改革开放的风云人物,被称为“胆大包天“第一人的均瑶集团38岁的董事长王均瑶,因患肠癌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这样一个在个人事业上处于上升期、在公益事业上充满爱心的民营企业家为什么会英年早逝呢?王均瑶个人的陨落是不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15.
均瑶集团积极拆分上市,基于什么样的考虑?为了筹措更雄厚的资金再发展?均瑶集团上市绝不只是为了圈钱,而主要是为解决企业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的问题,比如透明年,家族制等,是为了让均瑶集团再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6.
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而涉足民用航空产业?从“天上”掘得第一桶金:此后果断进军乳品行业.培养起企业长期发展的“现金牛”;所掌控的均瑶集团在航空客货运.航空港.乳业.房地产领域的一系列投资,令人眼花缭乱.一切皆缘于——  相似文献   

17.
均瑶集团成立于1991年7月,至今已走过了十五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均瑶集团的业务覆盖航空运输、品牌营销服务、百货零售、旅行休闲服务、置业等领域,是一家为客户创造超出人们想象的价值,致力于成为卓越的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集团。均瑶集团现有员工4000多人,2005年度营业收入超过65亿元,名列中国民营企业百强。  相似文献   

18.
去年因为“王均瑶事件”,媒体对我们的报道非常多,称均瑶进入了“后均瑶时代”。其实从均瑶创办之初,我就开始参与,所以“后均瑶时代”的说法并不准确。我接任均瑶董事长后,社会各界的目光都盯着我,看我行不行,会不会很快就被刷下去。这种情况下,我必须很冷静地思考均瑶未来的发展,企业的愿景、目标究竟是什么。企业只顾眼前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们提出均瑶集团要创“百年老店”。  相似文献   

19.
秦邦建 《经营者》2005,(1):64-69
<正>2004年12月11日,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现场, 新上任不久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与我们相遇。我们一眼认出他来,十分随和的他,神情显得坦然大方与我们交谈。“近段时间,我抛头露面不多,接受媒体采访更少。”一见面,王均金就直言快语对我们这样说道。其实,在王均瑶在世之时,王均金一直就在“均瑶”背后踏实地做事,不为媒体所了解也是事实。  相似文献   

20.
马蕾 《东方企业家》2004,(12):72-73
王均瑶英年早逝再次提醒人们:这是一个讲究质量的时代.只有精力充沛.才能保证效率更高。正如一挡开车.很快就会把车底磨平。企业家千万不可把自己用到不能用为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