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家天 《浙江林业》2008,(12):22-23
在全球面临生态环境危机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恢复,同时也相当重视生态道德教育。浙江省绿化委员会、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林业厅等8个单位于2005年底命名了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2个单位为全省首批生态道德教育基地,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环保局也于2005年和2006年分两批命名了共49个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道德教育公众参与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关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章从现状出发,系统总结了现有研究成果,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展望了研究前景。认为未来应着重研究公众参与生态道德教育的范围、公众参与生态道德教育的责任归属,完善公众参与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未成年人作为土地权利主体的法律依据、未成年人士地权利登记的法律限制、未成年人获得土地权利的几个主要途径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未成年人土地登记中的有关问题及,此外对完善未成年人土地权利登记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土地生态恶化,表现为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土地污染,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态意识、经济负外部性和相关法律不完善。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恢复土地生态,保护土地生态价值,必须树立人地和谐的生态意识、建立土地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完善土地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的盐城市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逐年下降的情况,在生态足迹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压力指数作为盐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其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表明,盐城市2003年,2005年,2007年生态足迹压力指教为13.40,14.26,20.45.盐城市生态安全一直处于极不安全状态,其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造成盐城市生态安全危...  相似文献   

6.
论生态幸福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幸福是人们能否从生态环境中得到幸福的一种价值判断,是对生态环境条件和现实状态的客观判断,又是对生态环境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生态需求反映了人们对生态幸福的客观认可程度,也是人们对生态价值追求的主观心理体现;生态供给是产生生态幸福的客观物质基础。生态幸福指数是衡量生态幸福感的标准。生态幸福指数可作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标准之一。生态幸福指标体系由一系列与生态幸福有关的,反映生态需求和生态供给,涵盖生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方面要素的三层次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足迹的徐州市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徐州市生态环境质量逐年下降的情况,在生态足迹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压力指数作为徐州市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其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表明,徐州市2001年,2003年,2005年生态足迹压力指数为14.29,14.61,18.26。徐州市生态安全一直处于极不安全状态,其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造成徐州市生态安全危机的主要因素是资源过度消耗、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等。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生态足迹分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成都市2002年生态足迹及其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合成都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状况,得出结论:成都市的生态足迹占用已远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环境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新疆2000年~2009年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计算了新疆近十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新疆的人均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0.944594上升至2009年的2.115631,人均生态承载力则从0.4080156538降至0.3427807945,逐渐扩大的生态赤字说明新疆的生态安全情况恶化,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划定中国土地生态补偿分区方案,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格局空间统计分析与生态地理区划。研究结果:中国土地生态安全表现为下降趋势,西部地区为高生态安全区,东部地区为低生态安全区,是生态服务功能空间传递的受益区,可将中国划分为生态补偿受体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和生态补偿主体区(主要分布于东部)两个一级大区。研究结论:设立全国性的土地生态补偿专门机构,构建土地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土地生态补偿监管体系,完善土地生态补偿的政策导引。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在我国刑事犯罪案件和犯罪人数量上占据着较大比例。由于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在犯罪形成的原因、刑事责任的认定及刑罚的适用上有着明显区别,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和制裁、改造未成年犯罪人就成为刑事立法、司法和刑法理论研究共同面对的特殊刑事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土地生态伦理及生态文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生态伦理把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人与人的领域扩大到人与土地生态系统的领域,通过伦理道德的约束力来规范土地资源利用行为。由于土地生态伦理观的实现,依赖于土地生态文明的发展,依据土地生态伦理的基本思想,以及土地生态伦理的原则与价值取向,提出土地生态文明的基本认识与主张。  相似文献   

13.
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黑龙江省2005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525 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1.395 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1.297 hm2,表明黑龙江的发展处在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川西北沙化地区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环境恶化,尤其是土壤沙化,已经严重制约了川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川西北沙化地区的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有助于了解当地资源环境现状,对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全面统计该地区主要消费品人均消费量,计算人均生态足迹。依据各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数据,通过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参数测算该地区的人均生态容量。在此基础上,依据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对川西北沙化地区2011~2015年的生态补偿进行了量化。[结果]该地区2011~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13~2015年呈下降趋势。2011~2015年人均生态容量明显降低。总体来看,该地区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生态状况良好,但生态盈余额逐年减少。[结论]该地区今后需要从降低人均生态足迹和缓解生态容量降低的趋势入手,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当地居民的节约意识,努力开发可再生资源,以维持川西北沙化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村生态法规体系建设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化的重要基础,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入宪、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当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生态文明治理模式,导致农村生态文明法规体系中的丰富性、协调性、科学性和执行性不足等矛盾,制约农村生产和农业发展。建构保护农村环境和经济发展为核心农村生态文明综合法与单行法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执行性法规体系和党内农村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建设,为建成生态宜居的美好乡村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的示范区,区域内耕地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不可忽视。对区域内耕地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测算,以期为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文章在综合考虑区域内各省市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内11个省市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耕地生态足迹等进行量化测算,通过引入耕地生态超载指数,最终建立耕地生态补偿量测算模型得出区域内各省市耕地生态补偿量。[结果]长江经济带区域内总体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尚有盈余,全区域共可获得200.05亿元耕地生态补偿费;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3个片区所提供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量之比约为3∶3∶4,而产生的耕地生态足迹之比约为4∶3∶3;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主要的补偿省份是浙江,需补偿247.25亿元,主要的受偿省份是云南,可受偿167.13亿元。[结论]长江经济带区域内耕地生态服务与生态消费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位"现象,应建立该区域内省际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经济发达的生态输入区应优先对生态输出区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7.
生态产业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产业初探李周一、引言最近十多年来,旨在克服资源与环境危机的生态技术创新,已呈星星燎原之势。作为研究者,有责任深入实际,从剖析生态技术创新的原因入手,把蕴涵在其中的道理弄清楚,并在分析一个个具体的小道理的基础之上发现大道理,或曰理论创新。我们所做...  相似文献   

18.
为推进农场产业升级,构建生态绿色农场。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二道河农场的实地分析,结合党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发挥农场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化理念起着某种先导作用。企业生态文化将生态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容,转变了以人为中心的经济价值观,在企业中形成“人-自然”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出浙江省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9891hm2人,人均实际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2879hm2/人,人均生态赤字高达2.7012hm2/人;表明浙江省的生态足迹已远远超出生态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