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网络上流传的几张央行数字货币内测图再度点燃了人们对央行数字货币的讨论热情,资本市场相关概念股的股票价格也随之上涨。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纸币可能作为病毒的载体,在流转中加速疫情的传播,这也是央行加速数字货币研发内测进度的原因之一。从网传的几张内测图中,我们管中窥豹,能猜想出关于数字货币的如下应用场景:第一,客户将银行卡中的存款通过商业银行兑换为央行数字货币;第二,从扫码支付到“双离线”碰一碰支付,数字货币钱包支持多种支付模式。此外,央行数字货币可能首先在深圳、雄安、成都、苏州等地试点运行。  相似文献   

2.
李冲 《青海金融》2020,(7):61-63
近年来,随着数字货币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支付体系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已相继开展数字货币应用和实践研究。与传统货币相比,数字货币依托于分布式支付体系进行支付结算,通过算法来模拟货币发行,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服务水平提升。数字货币也具有不适应大规模支付、金融监管难度较大、货币价值波动较大等劣势。要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健全监管体系、丰富应用场景等措施,推动数字货币在支付体系中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无锚定私人数字货币到数字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货币职能逐渐完善,而天秤币从重视"币"到重视"网"的发展更令人意识到分布式支付网络可能在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数字货币为载体的分布式支付网络具有重塑全球跨境支付体系的潜力,在经济效率和市场结构方面体现出一定优势。更重要的是,分布式跨境支付网络的出现还为打破个别国家对全球核心金融基础设施的控制带来契机,从而有可能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变革。因此,中国未来应积极推动基于央行数字货币和数字稳定币共同构建跨境支付网络。  相似文献   

4.
数字货币的出现带动了支付的创新,比特币、Ripple等在支付功能上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对完善现有支付体系、促进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数字货币本身的属性特征也使得其在实现支付功能时面临一些阻碍.本文从数字货币的概念特征入手,分析数字货币实现支付功能的基础和价值,并以数字货币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揭示数字货币与传统支付、网络支付的差异性,最后对数字货币支付功能的发展空间、面临障碍、监管方式等方面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国支付体系发展的基础上,将支付变革影响因素引入经典货币分析模型,从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个角度分析中国支付体系的升级对中国货币体系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技术在支付体系中的持续渗透与应用,将通过放大基础货币的乘数效应,扩大货币供给;通过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现金转换成本、提高资金利率等方式,削弱企业对于货币总量的需求;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支付体系的金融创新将削弱货币收缩政策对于企业投资的影响,但会放大货币扩张政策对于企业投资的刺激。  相似文献   

6.
数字货币自产生以来得到了多国中央银行及金融机构的一致肯定,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家正在开展将数字货币应用化的研究与实际行动。中国人民银行自2013年以来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数字货币较传统纸币有一系列的优势,本文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对于央行更好地履行职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从法定数字货币与中国当前支付清算体系的对接角度进行相关思考,利用中国当前的支付清算渠道,实现法定数字货币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再从商业银行到单位和个人的流转。  相似文献   

7.
从肯德基到星巴克,从航空到地铁,虽然比特币的价格从2017年年末的最高点一泻千里,整个加密货币市场也经历了漫长的熊市行情,但仍旧有越来越多的公司、组织、商家开始接受BTC、ETH等主流加密货币的支付。  相似文献   

8.
2020年以来,随着央行数字货币的试点测试,人们对其更加关注和期待.数字货币实施后对现有的银行支付清算业务有何影响呢?会不会对现有支付清算系统行业造成重大冲击?从数字货币发行的意义、运行清算方式、以及业内专家学者的观点,分析央行对数字货币技术路线的选择,探讨央行数字货币应用体系建设的可能性,从建立独立的数字货币支付体系...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货币作为商品的交易媒介也相应地发生了形态上的改变。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作为一种新型支付货币,电子支付工具将成为人类货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与传统支付结算工具相比,电子支付工具更简便、安全、迅速、可靠,而且成本更低廉,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徐衢 《理财》2023,(3):32-34
<正>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层出不穷。网络金融服务产业也日益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从最初的P2P到现在的第三方支付、虚拟货币等金融服务产品,它们依托互联网进行资金借贷、投融资、货币支付等,为人们的现代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金融风险需要我们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