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位词是用来表示方向和位置的一类词,其语法结构复杂、内涵丰富。学界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研讨方位词的中西文化差异,注重语言客体内涵的挖掘。认知语言学认为,方位词内涵的沉淀是人脑运用隐喻机制体验现实表征、形成心理表征、实现语言表征的结果。中国人的曲线认知思维导致方位词"东""南"的概念内涵多与美好事物或意愿相关联,其心理表征为积极概念。西方人的直线认知思维倾向于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抒情怀,因而其方位词的概念内涵要比中文的"东""南"单薄得多,且其概念内涵的心理表征与汉语表达不相同。中西方方位词"东""南"概念内涵的差异是中西民族在主客体互动的过程中,身体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差异化结果。  相似文献   

2.
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含义、关系及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分别是汉语界和英语界经常使用的重要概念,然而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方式不但存在国别差异,还存在概念内涵与外延理解的深层次分歧。文章通过梳理这两个概念的界定方式、含义理解、翻译使用等方面的分歧,从概念产生背景、语词本意、逻辑规则、现实含义等角度,逐一进行辨析,指出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这两个概念是中英文学术界创造的具有旅游学科独特含义的专属概念,它们总体上被用来指称旅游活动的对象。旅游资源一词容易引发诸多理解歧义,而旅游吸引物一词在含义上更为清晰、准确,有更大的使用空间;而常被我们用来作为旅游资源英文对译词的tourism resources,其在英语中的实际含义并非如此,使用频率也不高。文章还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的概念界定方式进行了分类,概括了其间的核心差异,疏解了歧义,辨析了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利珀(Leiper)的旅游吸引物系统论做出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回顾准术语"tourism"词源、在学术研究中的概念变迁及其中文翻译现状,发现"tourism"各种概念都大多被翻译为中文词汇"旅游",但二者概念体系并不是完全对应关系。"旅游"一词对应的三个概念"游客行为维度的概念""经济维度概念"和"多元系统整合现象"在"tourism"对应的概念体系中都有对应项,"tourism"表达的概念之一(tourism as a study of…)与中文的"旅游研究/旅游学"这一名词对应,但在"旅游"一词诸多学术定义及其表达的概念中还找不到对应项。二者所表达概念的非对应项为解决"tourism"或"旅游"概念含混提供了一个跨语言的解决思路——使用同义替代性的单义词语对"tourism"或"旅游"所表达的不同概念进行差异化命名,以形成一词一义的旅游研究术语。  相似文献   

4.
隐喻性思维与中西文化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理解"和"经历"这两个词将隐喻引出语言领域。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它的研究重点是隐喻概念体系。隐喻的文化本质体现在它的文化原型色彩,它构成文化、传承并创造文化。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5.
旅游文化词承载着旅游目的地丰厚的文化内涵,文化词翻译的准确度也直接影响译语读者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度,在旅游文化词的翻译过程中要从文化含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本文将对旅游文化词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探究,从而寻求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一、旅游伦理究竟是什么?一般认为,哲学是由求"真"的逻辑学与求"善"的伦理学构成的。无论中外,有关伦理的探索可谓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然而,把旅游同伦理这个超级大词连缀使用,则是晚近的事情。检索文献发现,旅游伦理作为学术词汇的使用,中西方都只是进入21世纪后才逐渐多了起来。由于伦理一词高度抽象,旅游一词含义宽泛,人们对旅游伦理的理  相似文献   

7.
李拉扬 《旅游学刊》2015,30(2):118-126
由于研究者对凝视的简单采借,导致旅游凝视经常被直接理解为旅游者的视觉体验或等同于福柯的权力理论.对于一个外来概念或理论,经过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批判性思考,终将发展成旅游的内生化语言乃是旅游知识毋庸置疑的理论自觉过程,因此反思旅游凝视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且无法回避.在回顾厄里的《旅游凝视》原作以及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这一概念和理论所受的批评以及研究转向,认为厄里在非寻常架构下阐述的凝视应该还包括注意这一内涵,并强调旅游凝视的价值在于其是“旅游体验”的实现途径而非目的,从而明晰旅游凝视在旅游理论体系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下)——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坎内尔掀起的"真实性"研究热已逾30年,其间,研究视角逐渐从"客观"转向"主观",这既反映出真实性内涵的延展与变迁,亦凸显旅游主体—游客体验的重要性。然而,就研究者日渐褊狭的视域来看,旅游客体真实性对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影响从松散到几近断裂,旅游主体甚至以"悦纳万物"的信仰姿态视一切"存在"为真,从而收获真实的体验。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究竟是谁决定或影响了谁?对此问题的探寻导致学界对旅游客体之"虚假"的重新界定和对旅游体验之"真实"的再度好奇,并因此形成旅游真实性研究的纷争局面。有鉴于此,对国外真实性研究做一番缘起、视角、界定等方面的梳理和反思,或将对国内相关研究与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上)——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坎内尔(MacCannell)掀起的"真实性"研究热已逾30年,其间,研究视角逐渐从"客观"转向"主观"。这既反映出真实性内涵的延展与变迁,亦凸显旅游主体—游客体验的重要性。然而,就研究者日渐褊狭的视域来看,旅游客体真实性对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影响从松散到几近断裂,旅游主体甚至以"悦纳万物"的信仰姿态视一切"存在"为真,从而收获真实的体验。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究竟是谁决定或影响了谁?对此问题的探寻导致学界对旅游客体之"虚假"的重新界定和对旅游体验之"真实"的再度好奇,并因此形成旅游真实性研究的纷争局面。有鉴于此,对国内外真实性研究做一番缘起、视角、界定等方面的梳理和反思,或将对国内相关研究与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背景下,旅游成为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渠道,其中语言和符号的互动在促进文化理解和优化旅游体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海南三亚为案例,探讨旅游体验中的符号与语言互动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意义,通过应用旅游符号学、跨文化交际理论及跨文化理论框架,分析三亚的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探究游客与当地文化的互动模式,同时揭示符号解读的多样性、语言互动的复杂性及跨文化差异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强调有效的语言交流和对文化符号的深层次理解在促进跨文化理解和优化旅游体验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新时代旅游研究要求融合本土要素,探索具有时代性、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地方性知识是民族学和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初由人类学家格尔茨提出,表明了对西方传统科学价值观的反思,该视角的引入有助于理解、解构中国旅游研究的本土知识系统。研究表明,地方性知识观念形成了原初民族学意义、微观权力塑造的政治学意义到劳斯科学哲学意义的概念连续谱,旅游研究与其双向互动,可构成“描述、发掘、创新”不同内涵地方性知识的二元连续谱。文章统计和梳理了2011—2021年8本代表性中文和英文期刊的中国旅游研究文献,并结合“二元连续谱”和旅游知识论对其中与地方性知识紧密相关的591篇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归纳出18个有关的中国旅游研究版块。文章最后指出了地方性知识谱系对旅游知识论的意义及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幽默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经常接触的一种表达形式,以其丰富的内涵性和对语用规则的反叛性,引发了语言领域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本文从语境、语用学、隐喻和转喻的角度探析了幽默语的成因,并追溯了幽默语在中文语境中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3.
舞蹈表演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普及,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舞蹈表演是一种行为艺术,其主要是通过表演者肢体动作来进行也进行艺术形式的传递和表达,舞蹈动作就是其表演的语言,表演者舞蹈动作的规范和到位程度直接就影响到了舞蹈表演的效果,因此,舞蹈表演中舞蹈动作与表演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本文就针对舞蹈表演中舞蹈动作与表演的关系进行分析,来了解舞蹈动作对表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体验经济浪潮的影响下,"旅游体验"命题被广泛提出,然而就旅游体验的本质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体验塑造而言,目前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基于人类学视角,结合体验经济内涵,对旅游体验的本质进行了探索,提出旅游体验的"虚拟真实"概念,并对旅游体验塑造方法及科学性进行了探讨.笔者从注重提升过程氛围、突出文化符号真实性、鼓励社区参与等角度,围绕旅游期望提升、"真实"情境/氛围营造、旅游地居民作用发挥等方面对旅游体验的整体性塑造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体验-世界"的关系作为旅游分析的核心概念.通过词源梳理,对体验与经验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的区分.分析指出,词源上体验应被理解为是对某物的经验.在对Heidegger栖居思想与世界的观念的解析中,研究指出体验即对艺术的经验,由此得出三组命题:(1)艺术揭示世界;(2)对艺术的经验发生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当中;(3)经验艺术的形式是一种游戏的方式.结合前人分析,研究就旅游体验的内涵做了定义上的补充:旅是去远,游是游戏.在游戏论的框架下分析指出:旅游世界的封闭是由其观赏者来完成的.相比其他参与者,作为与戏者及观赏者出现的旅游者,在旅游及游戏的三元结构(游戏者-游戏-观赏者)中更具有一种方法论上的优先性.以上观念的提出为旅游体验阐释框架的建构提供出了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论旅游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什么是旅游文化?要给旅游文化界定概念,首先应该搞清楚旅游与文化的含义。 由于对旅游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同,各家关于旅游的定义互有差异。虽然它们都有成立的理由,但又都是不全面的:不是缺乏历史的观点,将旅游仅仅看成近代的产物,就是囿于商业的观点。因而,没有能从根本上揭示出旅游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真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马凌 《旅游学刊》2007,22(10):76-81
本文回顾了现代旅游中"本真性"概念及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发展阶段,分析了"本真性"概念在西方旅游研究中所涉及的"本真性、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本真性与文化商品化"以及"本真性、怀旧与遗产旅游"等主要问题.文章指出,"本真性"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它是人们对现代旅游"好恶交织"的心理反映,揭示了现代旅游现象中的社会现实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会运用身体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只要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会有舞蹈的出现。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并不像造型艺术般有着永固的特征,瞬间的爆发与展现,无不考验着舞者对于情感的拿捏与表现。它是瞬间而生动的艺术,能够在舞台中成熟的运用自己的情感!情感的表达并不是单一的,一场舞蹈表演,表面上看是音乐、舞蹈、舞者之间的联系,实质上是以舞者为核心展开一段表演,演绎的深度是舞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与精神内涵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情感的表达,并不能只是以单纯的表情为主,还要调动身体的所有肢体语言。本文将以舞者为核心对于舞蹈表演中情感的内在表达展开,讨论其对于表演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社区居民对九寨沟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实性认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卢天玲 《旅游学刊》2007,22(10):89-94
旅游真实性的研究一直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但旅游地居民本身对文化旅游项目真实性认知的研究却基本上是空白.本文以九寨沟为例,探讨了社区居民对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实性认知.研究认为,社区居民对文化旅游项目真实性的认知反映了旅游对地方传统变迁的影响.在九寨沟,经济因素和文化认同是影响居民对歌舞表演真实性认知的关键因素,而他们表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中青年居民受旅游经济的影响,将经济因素作为真实性评判的首要依据,而文化认同居于次要地位;而老年居民则超越了利益关系,将他们对九寨沟传统文化的认同作为了判定表演真实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旅游过程作为一种时序性、多节点的谱状和网状相联结的结构,决定了旅游者的感知与决策行为的复杂性和续贯性,影响着旅游体验的质量,由此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着眼旅游者个体在选择城市景观作为体验对象时的感知-决策过程,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国内15个知名旅游街道的线上评论和相关网络游记为材料,分析旅游者街道景观的感知-决策过程,发展出"景观迭代"这一用以解释该过程的核心范畴。研究表明,第一,旅游者的城市景观感知-决策是一个"城市景观-街道景观-街道构景"的景观迭代过程,每次迭代都遵循相似的"感知-对比-选择"程序;第二",凸起感"是每一层级旅游决策的核心所在,各次迭代过程中的决策行为都建立在对"凸起感"感知的基础上;第三,旅游决策过程中交织着预算型决策和冲动型决策两种类型,从城市景观到街道场景进而到街道构景的整体决策迭代过程中,越接近具体的旅游情境,冲动型决策的特征越明显。研究进一步将旅游决策的情境化取向这一命题予以巩固,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旅游体验的感知及决策过程的认识,对理解旅游者的行为、指导城市旅游景观尤其是街道场景、街道构景的规划和营销,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