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近年来,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外经济的失衡,一方面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不断攀升,人民币一直面临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流动性过剩现象凸现,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投资过热、资产价格泡沫等现象。这一切都是和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分不开的,特别与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而美国又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实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无关系。我国的宏观金融政策应该本着把人民币国际化作为改进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出路之一。遵循这一原则和方向,我国应采取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稳步提高基准利率、多渠道管理流动性、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体系等组合措施,以应对失衡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失衡的内外经济。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成为国际经济失衡的焦点和西方国家的矛头所指,在此背景下,该文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即我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5.
6.
国际储备货币演变的计量分析研究——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及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世人对国际货币体系前景的重新构思,该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目前国际储备币种构成的历史演变(1980-2008年)进行了计量分析,尝试从更加规范的角度探讨货币国际化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大小。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国的经济总量、进出口总量、金融市场是影响该国货币在国际储备中占比的基础性因素,同时还受到通货膨胀率、汇率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将中国与国际货币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得出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国际化条件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国际货币体系新架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旨在探讨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我们首先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经济发展基本格局,其特点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增长,国际贸易与全球化的飞速推进,以及全球金融深化、跨境资本流动金额迅速上升,这导致世界经济对具有普遍良好信用的国际货币的需求大大增加。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危机爆发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三大特点:(1)美元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最为倚重的储备货币,事实上成为超级货币;(2)欧元的快速崛起;(3)美国货币政策以及美元货币条件对全球经济具有巨大影响力和冲击力。基于这些分析,我们论证,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难以为继,尤其是因为美元信用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其超级国际货币的地位必然丧失。我们认为金融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两种主要可能的演变方向,一是各国通力合作创造出超主权国际货币;二是欧元以及人民币不断崛起,与美元形成三足鼎立的多基准货币的新国际货币体系。我们论证,第二种可能性更大。我们建议,中国应长期倡导并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积极参与IMF改革,以彰显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的风范;但是,由于各种国际政治力量的干扰,我们必须做好第二种情形的准备,人民币国际化是我们最为现实和有效... 相似文献
8.
9.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新特征与人民币国际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着重探讨了当前牙买加体系的运行状况及新世纪以来表现出的新特征。研究发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除存在软约束的储备货币增长、货币危机的频繁发生和国际收支调节的低效等问题外,还表现出全球通货膨胀不断、美元悖论、新兴市场崛起、外汇储备分配失衡、货币风险高度集中、美元相对地位下降等六大新特征,而这些都源于牙买加体系固有的内在缺陷。因此,本文简要勾勒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要采取与世界现有主要储备货币不同的形成道路,是史上未曾有过的模式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相对变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和90年代后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曾出现过起伏波折。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融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探讨了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在国际货币体系、金融监管及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最新动向,并基于国内的经济金融数据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金融新发展与中国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在国际货币体系、金融监管及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最新动向,并基于国内的经济金融数据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虽然有其进步性.但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影响到世界经济的稳定运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加快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新的形势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决策机制正在发生变化,G20逐步取代G8的决策地位,新兴经济体成为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中国的态度和立场受到各方的重视.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应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数字经济仍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逆势上扬的数字经济对渐进式的国际税收规则改革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G20、OECD致力于制定应对经济数字化税收挑战解决方案,提出了“统一方法”应对方案,而部分国家出于维护本国税收利益采取了单边行动,新一轮的国际税收改革博弈已开始.我国作为全球数字经济第二大国,在遵循税收公平和税收中性原则的基础上,需尽快改革常设机构认定等数字经济税收规则,运用数字技术提高我国数字化税收征管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征税权分配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6.
全球金融危机下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审视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美国金融危机经由世界货币美元传递发展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由于特里芬难题的存在和美元发行约束机制的缺乏,美元本位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呈递减效应,并使全球经济与美国高度联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将呈现多极化、货币区域化、竞争化的特征.国际货币体系调整的本质是比较经济优势变化下世界政治格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此次金融危机使得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的不平等性和不稳定性明显地暴露出来.处于当前货币体系中心地位的美元依靠其霸权地位,不断地对外转移其经济风险,而我国则成为此次危机中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构建新的合理公平的国际贷币体系便成为必要.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应当把握好有利时机,努力成为国际贷币体系中的中心贷币.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新兴加转轨"的我国资本市场跌宕起伏,上证指数从最高的6124点跌至最低的1664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投资者心理和金融创新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但也为我国的产业金融转型创造了机会。本文认为,我们要化危为机,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改善宏观运行环境、强化应急机制、稳定市场信心、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化解风险能力,要稳妥推进金融创新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资本市场透明度,利用资本市场加速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且越演越烈,呼唤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全新的制度性安排.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挥亚洲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构建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新格局显得非常急迫. 相似文献
20.
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到今日是否结束尚无定论,但其所留给我国的启示和教训却值得我们深思,危机缘何而起?为应对危机,我们又应构建何种预警机制和防御体系以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而在此次危机是否结束尚无定论之时,我国的各项政策应如何调节?对此,本文将为您详叙评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