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人住房"假按揭"贷款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正启 《金融论坛》2003,8(3):25-31
本文首先根据“假按揭”中有关合同签字的真伪以及银行是否知情对“假按揭”进行了分类 ,分析了各类型“假按揭”借款合同的法律效力和当事各方的民事和刑事责任。作者认为 :对于有借款人真实签名的“假按揭”借款合同而言 ,根据银行对“假按揭”情形是否明知 ,借款合同应分别属于有效合同和效力未定的合同。在法律责任方面 ,开发商和借款人应对银行贷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刑法》对贷款诈骗打击不力 ,只能在特定的情形之下才能追究开发商和借款人的刑事责任。最后 ,作者就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预防和救济措施以及《刑法》关于“贷款诈骗罪”的完善等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凯越 《理财》2004,(3):24-26
刚过完春节,王小姐就接到法院的通知书,原来自己被工行某支行给告上了法庭.日前,一家帮助工行做房屋按揭的律师楼向记者爆料,有越来越多的按揭客户被卷入"负债纠纷",甚至在某银行已超过3个月未按时偿还月供,不能严格按合同约定及时还贷款的约占所有贷款购房者的四分之一.除买房外,另外买车,也成拖欠贷款的"中坚"力量,许多人又因资不抵债,一夜间从"有车有楼"一族沦为"负翁".  相似文献   

3.
夏仲尼 《银行家》2008,(5):104-106
按揭购房已经成为当前人们购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已经成为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主要部分.但是在婚姻纠纷中,按揭贷款如何处理,谁来保障银行债权却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违规房地产开发商常常采用假按揭方式骗取银行资金,从而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切实保护银行和购房人的权益,一方面,我国司法部门应该严格依据法律对假按揭行为给予刑事制裁。另一方面,我国立法应该新设按揭诈骗罪,专门惩处假按揭行为。  相似文献   

5.
“假按揭”贷款即开发商通过其内部员工、关联企业员工或甚至伪造假身份证,虚构购房事实,到银行办理房屋按揭贷款,再用贷来的款项归还开发商的其他债务或挪作他用,造成银行信贷资金风险。在此,仅就“假按揭”贷款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浅要阐述。1.审慎选择按揭合作对象。“假按揭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各商业银行遭遇“假按揭”事件的情况时有报道,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假按揭”当事人进行“假按揭”的原因要么是经营资金不足想套取银行信贷资金进行周转(即融资型),耍么是想诈骗银行信贷资金占为已有(即诈骗型),所以不论司法机关如何裁判。贷欺银行总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假按揭”已成为侵害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风险因素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对银行来说,最不愿看到的事情莫过于“企业骗贷”四个字。前不久,广州某地产商利用假按揭骗取银行贷款的案件又一次让当事银行蒙受了巨大损失。目前,通过假按揭进行骗贷已成为不少地产商缓解资金压力的惯用手段。据了解,该地产商采取的手段是通过所谓的“内部认购”进行假按揭,以此来套取银行现金。实际  相似文献   

8.
<正>一般而言,房屋按揭贷款属于银行的优质资产,是各家银行激烈竞争的业务,但是房屋按揭贷款因为其特点,导致其风险较为复杂。房屋按揭贷款风险主要有楼盘准入风险、开发商担保风险、"假按揭"风险、借款人信用风险、抵押物风险、银行操作性风险。一、楼盘准入风险(一)楼盘延期交付、楼盘质量整体出现问题、甚至造成楼盘烂尾对于此类情况,要重点考察楼盘开发商。对于资质等级为四级或以下的、暂定资质(项目公司、子公司等,资质可参照其母公司/控股母公  相似文献   

9.
个人按揭贷款存在的风险及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措施,房地产开发贷款准入门槛抬高。在此情况下,开发商采用假按揭手法从银行骗贷有上升趋势,把假按揭作为一种融资的渠道。“假按揭”是商业银行发放零售贷款中典型的违规行为致使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巨大风险转嫁给银行,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本文结合当前实际,就个人按揭贷款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根据“假按揭”中有关合同签字的真伪以及银行是否知情对“假按揭”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类型“假按揭”借款合同的法律效力和当事各方的民事和刑事责任。作者认为:对于有借款人真实签名的“假按揭”借款合同而言,根据银行对“假按揭”情形是否明知,借款合同应分别属于有效合同和效力未定的合同。在法律责任方面,开发商和借款人应对银行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刑法》对贷款诈骗打击不力,只能在特定的情形下才能追究开发商和借款人的刑事责任。最后,作者就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预防和救济措施以及《刑法》关于“贷款诈骗罪”的完善等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