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林琳 《特区经济》1996,(11):31-32
<正> 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这种企业制度可以解决国有企业现存的一系列矛盾.但是,如果仅用终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为基础的公司制理论来指导国有企业的改革,而没有从国有制实质上是全民财产的委托代理制这一根本特性出发,解决作为代理者的经营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切度问题,也就是国有企业委托代理者风险的防范问题,那么国有企业的改革将无法深化.  相似文献   

2.
搞活国有企业关键在于搞活国有制刘根科,杜寿平一、如何搞活国有企业至今是经济改革尚未完全解决的一大难题自70年代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民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  相似文献   

3.
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技术和管理创新。——引自党的十六大报告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探索中国企业跨国竞购受挫的原因,特别是国有制身份是否起到阻碍作用及其在企业规模、投资国别和行业等因素的调节下对竞购结果的影响。通过对2005~2014年439例中国企业大额跨国并购案例的实证检验,文章发现虽然东道国的法律和经济制度、并购交易金额和时机等因素对竞购成功几率有显著影响,但总体而言,国有制性质因素的阻碍作用并不显著,且在企业规模足够大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并购交易的达成。在发达国家以及敏感行业等特定并购情境下,国有制身份的确是降低成功几率的劣势因素,但在发展中国家则会增加成功几率。研究所得启示在于,国有企业海外竞购失败不能完全归因于所有制性质带来的歧视因素,仅凭借资金优势进行海外扩张必定遭遇坎坷,国有企业在"走出去"实践中应注重软实力的构建,通过"同构"东道国制度环境以克服外来者劣势。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探索中国企业跨国竞购受挫的原因,特别是国有制身份是否起到阻碍作用及其在企业规模、投资国别和行业等因素的调节下对竞购结果的影响。通过对2005~2014年439例中国企业大额跨国并购案例的实证检验,文章发现虽然东道国的法律和经济制度、并购交易金额和时机等因素对竞购成功几率有显著影响,但总体而言,国有制性质因素的阻碍作用并不显著,且在企业规模足够大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并购交易的达成。在发达国家以及敏感行业等特定并购情境下,国有制身份的确是降低成功几率的劣势因素,但在发展中国家则会增加成功几率。研究所得启示在于,国有企业海外竞购失败不能完全归因于所有制性质带来的歧视因素,仅凭借资金优势进行海外扩张必定遭遇坎坷,国有企业在"走出去"实践中应注重软实力的构建,通过"同构"东道国制度环境以克服外来者劣势。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混改可以打破国有企业所有制经济的固有封闭性,将多种经济与公有进行融合和渗透,互补优势,实现互赢互利,从而改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实现国有制经济的进一步繁荣.目前,哈尔滨市国企改革呈现出全面启动,不断深入的推进态势,改革主要方式包括产权转让和增资扩股.在混改计划企业名单中,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哈轴集团")...  相似文献   

7.
仅用终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为基础的公司制理论来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很难解决国有企业中的根本矛盾,所以在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的同时,必须从国有制的根本特性——全民资产委托代理制出发,解决作为代理者的经营者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切度问题,此乃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一个根本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引入机构投资者以优化公司治理机制巳成为国际公司治理模式变迁的基本趋势。借鉴发达国家将机构投资者引入股份公司的经验和经济转轨国家的教训,本文指出利用机构投资者改革国有企业治理机制是我国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探索国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至今,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倍受政府及经济学界关心的核心议题。这一历程先后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润留成、利改税和承包经营的改革实验,但效果并不理想。在1993年以后,国家又确立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向的股份制改造。其主要指导思想是,只要改变国有制的实现形式,就可以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然而,人们对国有企业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仍然受到许多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旧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寻求解决局部性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苗伟  傅博 《产权导刊》2003,(2):50-5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途径,也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国有经济作为一个古老的经济形式,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即奴隶社会就存在,但作为国有经济主要内容的国有制企业,则是产业革命近代社会的产物,它的发展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由生产力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来决定。一、世界国有企业改革国有经...  相似文献   

13.
一、国有制企业与现代公有制 (一)目前的国有制企业仍然占据着国民经济运行主体的位置。在根据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进行的体制改造中,许多国有制企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归结一点,是源于国有制企业本身的体制矛盾,这个问题不解决,改革便不可能实现其市场经济目标,国有制企业亦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小平 《发展》2003,(8):22-22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因此,作为煤炭这一传统能源产业中的国有企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总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发展,从而把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升竞争力,开创煤炭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理念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要实现由过去的“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变,是企业体制的一场深刻变革,而人的思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产权市场在完善我国现代市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求,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经济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贯彻党的十六精神,规范发展产权市场,将对深化国企改革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标志着我国企业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即由实行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经营体制调整阶段转为以明晰产权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创新阶段。全面准确地把握现代产权理论的涵义与产权制度的特征,正确认识我国国有制经济中产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大的难题是国企改革。本文认为要使改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要解决三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所有制的改革问题,也就是国有制的改革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国有经济进行重新定位,或者称之为战略性调整;第三个问题是要培育起国有企业改革的利益主体,即改革的依靠力量  相似文献   

18.
义与利的相互关系,即道德与利益的相互关系。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义与利的相互关系问题。凡是涉及到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地方,都会有义与利相互关系问题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在于探索一种能够同市场经济相衔接的国有制实现形式。它一方面是对旧...  相似文献   

19.
卞砭  贾豪 《上海改革》1994,(5):16-16
现在有一种倾向:在讨论现代企业制度的时候,往往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典范,要求国有企业都按股份有限公司模式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并且国有股的份额越少越好、股权越分散越好。为此从而全盘否定。把国有制说成是过时落后的所有制。这类观点令人感到十分费解!  相似文献   

20.
杨昌俊 《特区经济》1993,(6):22-22,27
<正>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相互兼容,实际上包含两个命题:一是市场经济能否被社会主义所容纳,这已在理论上被突破,在实践上也被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所带来的显著成就所验证;另一是社会主义如何詖市场经济所容纳,这尚在理论上深入探讨,在实践上也处于国有制改革的各种试验中。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许多产品、要素与信息已陆续进入市场,但国有制改革却仍严重滞后。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已成为影响经济改革与发旧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效益低下,至今仍然未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未能成为真正的主体,这就严重影响市场体系的开发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此,本文提出产权改革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互兼容的关节点,现代企业制度应作为国有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一、产权:国有资本金的商品形式与国家所有权的实现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