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建立完善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是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也是国家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居住权,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本文总结和归纳了其他国家的住房保障体系模式,分析了中国住房保障体系构建的历史过程和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内容。通过对比,进而发现中国的住房保障系统存在的主体问题和矛盾,提出适合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利 《上海房地》2013,(4):35-37
上海在"十一五"期间逐渐形成了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动迁配套房和公租房的保障住房体系。"十二五"期间,上海住房建设总量大约为1.25亿平方米,预计保障性住房约占新建住房总面积的50%,套数约占60%。2011—2015这五年期间,上海将通过新建、改建、配建、收储、转化等多渠道,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约100万套(户),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受益面。在规划期内,着力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及来沪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居住问题。一、上海住房保障体系现有结构问题及分析(一)上海住房保障覆盖率较低近年来上海房价不断攀升,住房问题尤其是中低收入  相似文献   

3.
《蜀都房地产》2004,(A02):43-46
广义的经济适用房是指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以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为供应对象,并按国家住宅建设标准(不含别墅、高级公寓、外销住宅)建设的住房。包括改制后已出售给私人的公房(房改房)及现在国家通过土地划拨、减免税费等方式降低房价的政策性微利房。狭义的经济适用房仅指后者。本文仅指狭义的经济适用房。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在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培育和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同时,始终坚持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完成住房解困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件发布以来,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政策制定经历了起步和规范管理的不断深化过程,对保证住房制度改革和货币化分配的顺利实施,促进危旧房改造和重点工程建设,培育居民住房消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平抑房价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各项措施体现出“新自由主义”的思想和思维模式。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策实施主要依赖职工的工资收入,或者对职工低工资的补偿,而不是来源于政府保障性的住房补贴。尽管住房制度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但住房领域的问题仍然严重,表现为房价过高,投资过势,结构不合理以及贫困人群住房问题面临挑战。因此,建议缩小住房不平等,遏制住房投资过热,稳定房价,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相似文献   

7.
窦汉生 《住房保障》2009,(4):104-108
当前,在中国的所有城市,已经建立起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和廉租住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对于支持城镇中低收入居民解决住房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的住房保障体系也存在一些不完善问题,如游离于住房保障体系之外,出现了一个确实需要关心,却又被住房保障排除在外的真空层。  相似文献   

8.
经济适用住房是由政府扶持,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而兴建的具有经济性、适用性和社会保障性质的普通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但现阶段经济适用住房在设计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未能完全实现使用者适用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公共租赁住房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是政府专门建造,向特定对象出租的住房;广义的理解可是凡在建设、供应、经营等环节享受政府有关政策优惠的租赁住房都可以称为公共租赁住房,不仅包括政府建设和经营的,还可以包括机构和企业经营的,以及市场上享受政策补贴用于出租的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即可以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有效手段,也可以作为解决外来从业人员包括刚毕业的大学生、引进人才的阶段性居住困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居民的住房条件和居住质量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提高其居住水平,又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我省提出的安康居住工程的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基本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中低收入家庭基本能住上65平方以上、并且配套较为齐全的成套住房;最低收入家庭全部能租住廉租住房;全省消灭人均8平方以下的住房困难户。  相似文献   

11.
房改十几年来,集资合作建房在解决职工住房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建该制度对于做好住房保障工作,改变开发商主导房价的格局,拓宽住房供应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新的集资合作建房制度应面向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未覆盖的中低收入家庭,政府也应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事业单位开展集资合作建房,但要纳入统一管理,以便更多地发挥集资合作建房填补住房供应体系空白、平抑房价、规范市场、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度的加快和房价的飙升,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日益显著。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吉林省从1998年开始保障房的建设,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文章以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为背景,提出了完善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住房保障体系是指政府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对城镇居民中低收入家庭进行扶持和救助的住房政策、措施的总和。它是一国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助推器,也是绝大多数国家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公共住房保障制度应是一项长期政策。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在财力有限的时期,又面临着进程加速的城市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伴随我国不断深化城镇住房改革,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提高居民居住水平、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还不完善,随着各地房价的不断上涨,众多的中低收入家庭无法承受高昂的房价,只能望房兴叹,造成我国住房保障公平性的缺失。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国家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方 《企业导报》2010,(5):31-31
近些年来房价飞涨,中低收入家庭只能望房兴叹。虽然我国推出了一些列的住房保障政策,但在实践中存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设计不合理,监督管理不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以廉租房建设为主,适度发展经济适用房,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相似文献   

16.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为提高城镇居民居住水平而建立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在房价逐步提高的今天,中低收入的人群越来越难买到一套自己的住房,高收入者却享受着住房公积金带来的实惠。尽快改变中、低收入人群购房难问题,已成为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住房救助即住房保障,是指政府在住房领域履行社会保障职能。其主要内容应该是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向最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住房。如何运作好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及分配.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住房保障》2007,(3):32-35
苏州市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作用不断增强。主要做法是:以抓社会保障工作的力度强力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建设;扩大资金效用以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住房保障作用,运用政策优势解决弱势群体住房困难。在工作中的体会可以归纳为增强了“三度”,即:支持度、感受度、信任度。  相似文献   

19.
合作建房源于住房“解困”,伴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发展,适应了住房短缺的需要。常中央、国务院在政策上给予合作建房大力支持,1986年起的十年间,城镇合作建房进入蓬勃发展期,各种类型的住宅合作社曾发展到5000多个。住宅合作社作为合作建房的主要载体,有三种类型和组织形式,合作建房具有不明的特征有,是实施住房保障的一种供应形式,应成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以住宅合作社的形式进行合作建房也是国际上一种被普通采用的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方法。在新形势下,建议继续以住宅合作社的形式开展合作建房,从完善合作建房制度入手,充分发挥其在实施住房货分配、危旧房改造、加快城市建设,抑制房价、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调控房地产市场等方面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完善我国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住房保障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也是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家庭亟待期盼解决的问题。一、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现状。通过住房制度改革,我国初步实行了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住房货币化分配制度,对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适用住房,对最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住房等政策。从政策上建立了新的住房供应体系的基本框架,全国各地已基本完成住房实物化分配向住房货币化分配的改革过程。目前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制订和完善是我们从事房改工作人员的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和方向。面对我国幅员辽阔、住房短缺、居民收入不高的国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