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结构演变、公共投资增长与经济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32年末以来出现的新一轮经济膨胀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与此之前出现的因消费和投资双膨胀导致的经济膨胀不同,本轮经济膨胀被认为主要与投资膨胀有关。对于为什么会产生投资膨胀的解释,大体上被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在投资效率低下、资本产出比出现降低趋势的背景下,为维持基本的GDP增长率必须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张军,2002);其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格局,造成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中,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亢奋和扭曲,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地方政府这种扭曲的行为导致了投资需求膨胀和投资失调,恶化了经济运行的环境系统,使社会主义经济长时期处在一种紧运行的状态之中。因此,抑制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亢奋,矫正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扭曲,对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投资规模膨胀的反复出现一直困扰着我国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建设,并普遍存在于各社会主义国家。本文力求通过调查资料,侧重分析各层次的投资行为方式,找出投资规模膨胀的基因,探索控制投资规模的改革措施。一、1984—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 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及其协调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课题组在《对投资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角度曾提出过一些对策性意见。经进一步研究,我们感到,投资规模的膨胀及其投资领域中存在的其它一些重大弊端,不过是行政性分权改革所形成的投资主体格局下各类投资主体行为变异的必然结果。所以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调整现有的投资主体格局,逐渐形成风险与收益对称的投资主体——金融-产业集团。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出现过四次。前三次的投资规模膨胀,主要是由于预算内投资规模安排过大所致。第四次投资规模膨胀的特点,主要是预算外资金失去控制。据统计,1982年国家预算內投资完成194亿元,而预算外投资高达49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0%。1982年以来,预算外投资年年膨胀。1985年1至5月份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国家预  相似文献   

6.
用地管控、财政收益与土地出让:央地用地治理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冲 《经济研究》2019,54(12):54-69
本文分析了中央政府管控地方政府土地出让以及地方政府的行为反应。基于中国土地市场网微观数据和城市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和工具变量法的研究表明,反腐查处推动强制竞价出让改革,增强了单位租金水平对土地出让的反向影响;而2009年后单位用地投资规模考核则通过省内城市用地锦标竞争和投资生税示范效应,对本地土地出让产生正向激励。单位用地投资规模考核遏制了单纯扩大投资总规模和工业企业数量的冲动,促使地方政府"腾笼"和"培育"齐进行,最终提高了辖内户均工业企业投资规模,这既能符合考核目标又能提高工业财政收益。研究表明,纵向垂直控制(包括反腐治理和中央政府管控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与横向锦标赛体制相结合已对地方政府行为产生影响,其成因包括政治激励和财政收益,而最终结果则高度依赖于"任务规则"及相应机制变量设计,这为理解央地之间用地治理结构,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及绩效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区域竞争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兼具“政府”和“投资人”两种身份。正是由于这种身份的双重性,使地方政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使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相协调无疑是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本建设投资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由中央财政从预算中安排用于基本建设投资的支出上千亿元,再加上政府性基金和各级地方政府预算安排的投资,政府投资规模会更大。如何规范、管理好财政投资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作用和效果,必须对政府利用财政性资金从事投资活动的行为及有关财务处理事项加以规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国家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达几千亿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提供了地方政府债务影响企业融资、投资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经验证据。研究发现:由于挤出效应的存在,地方政府债务率偏高已成为影响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因素,并使得企业融资成本尤其是债务资本成本显著上升;投资行为方面,地方政府债务率上升使得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显著缩小,并减少了企业的投资机会,其中,民营企业、弱政企关联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低和法治环境程度低地区的企业、PPP非鼓励性行业中的企业受到所在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影响更大,整体债务层级中的县级政府债务对企业融资和投资行为的影响最大;进一步从企业发展来看,地方政府杠杆率的过快上升,会加剧所在地区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经营绩效受到不利影响。管控地方政府债务尤其是县级政府债务,加快推进市场化进程和完善法治环境,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对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改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促进地方政府债务的"挤出"效应转变为"引致"效应。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不同于国外联邦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竞争。中国式分权下地方政府的竞争是投资驱动型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资金的竞争。以中央政府满意和地方经济控制权为利益函数的地方政府更重视短期性的、显性的经济增长,这就异化了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地方政府并不把依靠培养税基而增加的税收作为重要的资金来源,而是首选债务融资。地方政府的这种融资需求在政府垄断金融资源的情况下得以实现,并不断膨胀。  相似文献   

11.
运用逐步回归模型方法,探究影响地方政府环保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的数据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拟合度R2达0.806;同时得出地方财政收入、垃圾处理率、地区人口、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影响地方环保投资的主要因素,其中效应最显著的是地方财政收入。据此,通过对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促进地方政府环保投资的对策建议:建立合理的地方环保激励机制以及加大中央财力支持可以缓解地方政府投资压力;多元环保投资体制建设可以为地方政府环保投资不足提供新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2.
赵书保 《经济师》1996,(6):32-32
浅谈投资规模膨胀原因及整治对策赵书保一、投资规模膨胀的原因投资规模膨胀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每一次的投资失控都与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相联系,这是每次规模失控的具体原因,而其本质原因是与经济运行机制密切相关的。(一)建设总规模失控的原因1、匈牙利经济学...  相似文献   

13.
经济工作转向市场经济后,科技工作面临同步转轨的问题。科技投资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无疑是科委系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今年的投资体制改革,主要是组建国家开发银行,为基础性重点建设项目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通过资金平衡来抑制投资膨胀;建立投资约束机制,投资主体和提供贷款的银行都必须承担风险责任;健全对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的宏观调控,规范投资决策行为,减少投资盲目性。”李鹏总理的报告,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勾画出了行动蓝图,也为科技投资体制改革指出了明确的目标。科技投资体制的改革,将朝着三大转变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一、投资规模膨胀仅仅是由经济体制造成的吗? 投资规模膨胀一般是指全社会实际投资总量超过国民经济所能负担的最大投资界限的经济现象。目前在经济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同志把这种现象的根源仅仅归结到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模式上。但是,这种观点解释不了为什么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上也产生过投资规模膨胀。战后处于重建经济时期的日本,固定资产投资1960年比1959年增长36.1%,1961年又比1960年增长36.3%。再如土耳其,1958年比195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6%,1972年比1971年增长33.8%,1973年又比1972年增长30.9%。印度也有同类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府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投资项目及其财务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为强化当前政府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对我国政府投资项目财务管理问题进行调查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地方政府是深度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为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地方政府之间出现了以土地财政为主要手段的横向竞争。以新古典框架为基础,文章以地方政府土地竞争能力作为影响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正的外部性,在实证上验证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竞争能力对投资的直接促进作用。虽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竞争行为对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地方政府行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效力要大于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几年来,我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膨胀,是需求过旺、经济过热的突出表现,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建国以来,几次经济上的大起大落,都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度膨胀分不开。1988年下半年以来,我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所压缩,但不断膨胀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198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5亿元,比1986年增长21.9%,1988年完成94.5亿元,又比1987年增长20.4%,是我省历史上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一年。1988年省政府根据整顿经济秩序、治理经济环境,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全面开展了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作,共清理在建项目3311个,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分权下的偏向性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研究》2017,(6):137-152
本文基于政府官员"经济政治人"假设,论证了中国式分权下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逻辑,为中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解释。在垂直集中的官员治理模式下,中央政府因信息所限,难以有效约束地方官员"重生产,轻创新"的自利性投资偏好。在经济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掌控着可观的经济资源,形成政府主导型经济。结果是,地方官员的自利性投资偏好能够借助政府"有形之手",作用于各类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从而整个社会投资呈现"重生产,轻创新"的偏向。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理论假说,结果表明,在中国式分权下,地方财政分权度越高,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创新性支出占生产性支出的比重越低。  相似文献   

19.
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使改革前的投资膨胀具有了可能性,投资主体三种职能──筹资、决策、承担盈亏、──被肢解于不同的部门把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属于二类膨胀;改革后的投资膨胀仍是因为承担投资活动的单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并非真正的投资主体,仍属二类膨胀,因此是旧病复发;考虑到把国有企业改造成为投资主体尚待时日,预计今后我国投资波动的方向仍会以膨胀为主;治理投资膨胀,应首先通过把企业改造成’集等资、决策、承担盈亏三种职能于一身的投资主体,进一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分散化、把二类膨胀转化为一类膨胀,同时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信息指导减弱类膨胀。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行为——资本深化和经济波动的另一种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地方政府行为角度着手分析地方政府行为影响资本深化和经济增长的微观传导机制,并解释中国改革以来资本深化的原因及其过程中的投资效率变化,通过一个包含地方政府行为,资本深化和金融发展的动态框架分析了这种资本深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地方政府通过进入管制和信贷干预影响了资本深化路径,进而影响了投资储蓄转化机制,最终影响了经济波动,以及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宏观调控和财政改革的影响亦能在本文框架内得到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