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建利 《商》2015,(2):79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基础;城镇化衍变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经过程。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的更为突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必然要求河北省在进行城镇化过程中始终坚持合理规划、高效利用土地,走土地集约利用的城镇化道路。本文针对河北省城镇化中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提出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城镇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土地作为小城镇的主要资源,无论是小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的聚集、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必须通过土地的重新配置来实现.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土地进行合理高效的规划,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就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合理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商》2014,(1):334-335
土地资源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难题。本文以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湖南省湘潭市为研究案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湘潭市城镇化土地利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测算出其城镇化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并从土地伦理学的视角给湘潭市城镇化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强  张秋龙 《商》2014,(1):334-335
土地资源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难题。本文以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湖南省湘潭市为研究案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湘潭市城镇化土地利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测算出其城镇化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并从土地伦理学的视角给湘潭市城镇化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流转对于缓解城乡土地供需矛盾,实现城乡资源互补、经济融合、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选择采取的土地流转模式则关系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当前我国在土地流转模式的探索方面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是现行农地流转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从我国的国情和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出发,坚持科学的原则,构建农地流转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与城镇化之对应的问题是经济发展总量和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大幅地推动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剧增、加大了土地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压力。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也为土地资源、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也要求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实现土地高效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过程中应建立科学的土地利用空间体系,合理控制城镇区域的发展边界,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开发模式,优化配置区域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土地资源,提高区域土地的系统功能和效益,构建适合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8.
《商》2015,(21)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载体,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合理配置和使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以上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选取了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明港镇为案例,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书籍的基础上,调查分析了该城镇建设土地利用方式与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方案设计,整治理论、指导思想及保障机制等,确保明港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中镇模式"即有机整合地理位置相接的若干小城镇,考虑各种环境关系后进行最优化的城镇人口和基础设施配置,通过整体规划规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迅速,但是按照大城市论和小城镇模式发展新型城镇化,河南由于土地资源矛盾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约束明显,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及带动能力弱,城市形态不合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适合大城市模式。小城镇模式下会使土地资源流失严重,人均成本较高,人口减少,小城镇职工经济收入低。因此,"中镇模式"是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方式。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土地的城镇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探讨在特殊国情、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土地城镇化所呈现出的独有特点,以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土地城镇化模式所带来的直接问题,最后,对如何优化我国的土地城镇化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过程中应建立科学的土地利用空间体系,合理控制城镇区域的发展边界,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开发模式,优化配置区域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土地资源,提高区域土地的系统功能和效益,构建适合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2.
杨佩花 《中国市场》2014,(22):138-139
随着地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解决好油田生产建设用地与地方经济发展这对矛盾是油田企业普遍面对的共性课题。本文就油田生产建设用地与地方经济发展矛盾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前城镇化的发展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即土地资源不断由农业用地转性为非农建设用地,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由于中国特殊的土地制度、产权安排、分权体制以及城镇化方式,土地财政现象成为了非常普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本文首先分析了土地财政现象并对土地财政的模式做出详细的分析,然后深入研究了当前土地财政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前城镇化的发展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即土地资源不断由农业用地转性为非农建设用地,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由于中国特殊的土地制度、产权安排、分权体制以及城镇化方式,土地财政现象成为了非常普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本文首先分析了土地财政现象并对土地财政的模式做出详细的分析,然后深入研究了当前土地财政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合理利用土地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本文通过研究近10年间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了在土地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锡盟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相关的建议,通过制定合理地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力和优势有计划地开发土地资源;通过加大对土地的投入来提高土地生产力;加强草地资源的保护,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草原生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由来已久,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化解,当前土地财政问题形势依然严峻。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的成因来自分税制改革的缺陷、现行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城镇化建设的推动。现阶段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短期内地方政府难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对此提出加快现行土地制度改革、寻找替代性财政收入、城镇建设保持合理增速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长株潭建设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发现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长株潭建设中存在占用耕地现象严重,原有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土地管理法律机制还欠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长株潭建设中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经研究分析,通过运用文献综合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土地管理对策,对促进长株潭城市建设中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目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张涛 《科技转让集锦》2011,(18):242-242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4,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最终提高农民的收入,将直接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在现化化建设中,必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大战略决策,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垢可持续利用。"作为总量一定的土地资源,要实现其科学、合理利用,就必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搞好土地整理,而农业机械又在土地整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通过对山西省、江苏省、湖南省等几个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转型方面的经验进行归纳概括,结合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城镇化建设等挑战,对土地利用转型提出了三个方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转型;向市场经济改革的转型;向城乡统筹利用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田大德 《中国市场》2015,(13):202-2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前提下,破解城镇化难题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目前滨州市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高速时期,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本文在对新型城镇化多角度解读,剖析滨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后,分析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土地规划制度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