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和一揽子扶持政策一旦出台,必将在市场再度掀起一波新能源汽车的热潮。不过仔细考察各个相关产业环节,由于所处的行业位置差异较大,不同产业链的获益程度相差颇多。专家们大多认为,产业获益的排序基本是电池、电机、电站等零部件和配套部门最优,整车厂商次之,上游的原材料领域再次。  相似文献   

2.
自然环境、能源的压力和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需要,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日益重要。商业模式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远未达到既定目标,如何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通过对商业模式的分析和优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从顾客价值理论的角度出发,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对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着力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背景下,文章结合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并基于中国2011-2020年上市新能源汽车企业数据,研究创新生态系统中外部环境,即政策激励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具体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政策激励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适度的政策激励能够有效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当政策激励到达阈值后,则会产生抑制效应,且拐点位置约位于38.6%水平;(2)在政策激励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影响过程中,金融服务支持的激励效果明显优于税费返还政策与政府直接补贴;(3)政策激励对非国有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比国有企业更加明显。文章归纳了政策激励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及扩散的作用,拓展了外部政策激励环境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可为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制定合理的激励性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出台延续了一直以来的补贴退坡趋势,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补贴政策作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提高了新能源车企的研发动力;另一方面,也导致某些车企释放虚假信号来骗取高额补贴。本文运用信号博弈模型来解释在信息不对称的汽车市场中政企之间的博弈关系,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建议,以克服汽车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提高补贴政策的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5.
我国为了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补贴政策,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运用渐进决策模型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运用潜在狄利克雷分配模型(LDA)进行主题挖掘,以国家和中部六省两个层级的144个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作为研究对象,从高频词汇、主题强度及年度变化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层级主题主要是节能发展、动力蓄电池回收等,从绿色发展的整体角度推动发展;中部六省层级的主题主要是设施建设和财政补贴等,更注重从基础保障方面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较为完善,但是层级间政策存在互动性不足、忽视传导渗透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双碳”背景下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为内蒙古发展新能源产业创造了历史机遇。内蒙古按照“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和全产业链发展方针,正在加大新能源项目实施力度并取得良好成效。但梳理各盟市建设项目和规划目标发现,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出现了发电项目“跑马圈地”、低端制造业同质化竞争、高端制造业难以引进、生产性服务业跟进缓慢等问题,需要加强对风光发电、新能源低端制造、电站集中智能运维产业的布局统筹,并促进新能源高端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跟进发展,实现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8.
卢原 《浙江经济》2020,(5):45-45
更高的补贴门槛、售价补贴上限以及企业单次申报数量要求,将引导中国新能源汽车向高端化和高性价比方向发展4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原本在2020年底结束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  相似文献   

9.
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但是存在产业链条较短、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新能源消纳不畅、供求矛盾仍较突出等问题,影响了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构建.应进一步推进"链主+链长"工作机制、优化新能源产业链的空间布局、强化政策引导、促进就地消纳,推动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链.  相似文献   

10.
王芳源 《北方经济》2023,(12):57-60
在“双碳”背景下,甘肃省新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1.6%,新能源产业已经是甘肃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甘肃省风光资源优势与产业链短板并存、部分产能过剩与不足并存等问题仍然存在,下一步需要从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新高地、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能源体系、提升新能源消费利用水平、培育回收利用产业链等方面发力,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郭莉 《首都经济》2011,(1):39-41
热钱正在汩汩流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不久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草案称,未来10年政府财政投入1000亿元,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随后,北京宣称,未来三年将建快速充电站100座,慢速充电桩3.6万个,以适应纯电动车的推广,而预计到2012年,北京市有3万辆电动乘用车投入示范运行。  相似文献   

12.
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工业新时代的"制高点",其产业发展将带来例如交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城市空气污染减少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国家的相关扶植政策。国际经验证明,国家政策对于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启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其他汽车生产大国的竞争,中国政府也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新能源产业不仅是一种新兴产业,同时也是一种战略产业。传统能源的短缺以及开发利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新能源的产业发展开始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突破口和增长点,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新能源产业虽有显著发展,但目前在技术、成本、相关政策、体制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文章结合佛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在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从地方政府行为角度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并结合国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措施,对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重新加以审视,采用理性的态度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促进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周鸿飞 《浙江经济》2010,(19):28-29
新能源汽车简单地说主要是指采用非传统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是使用传统车用燃料但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的汽车。国家有关部委去年以来出台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最高可获得6万元补助。中国正以积极姿态迎接汽车工业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大食品安全的全产业链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大食品安全的视角,首先分析了在原始生产、农庄生产和大规模生产三种不同生产方式基础上链条、群落、环境的不同,指出农业产业链应建立在人类食物链、生物链之上;进而指出食品安全应以生态安全为基础,全产业链通过打通行业壁垒和实施全过程控制,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无污染。资源驱动型、市场主导型、技术主导型三种产业链由低到高构成产业链金字塔,其关键点分别为优质原产地、渠道品牌、技术,并分别以资源董事、市场董事、技术董事为核心,构建相应产业链治理模式。最后就大食品安全与全产业链治理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能源汽车发展提速有赖政策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柳钦 《产权导刊》2013,(11):15-17
随着全球能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问题已成为各国汽车工业积极探索的焦点。国内外汽车业界已经达成共识:发展新能源汽车已不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如何执行的层面。  相似文献   

17.
当前美欧经济下行带动需求放缓波及东盟,我国外贸发展短期与长期皆面临着严峻挑战,而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成为了出口低迷下的一大亮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需收缩带来的出口压力。未来外贸发展仍需政策积极发力,在加快技术创新和保障优势产品出口的基础上,采取加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抓紧推进产业链升级,积极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中交通运输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0%以上。为实现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中国借鉴美国加州零排放汽车法案推出了新能源汽车碳积分政策。但由于两国国情的不同,中美汽车碳积分政策也存在差异。文章对中美新能源汽车碳积分政策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来看,目前,产业链上游的矿产开采、中游的电力供应与电池组装、下游的电池报废回收都存在环境污染风险。本文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环境污染,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对策。总体来说,要严格管控现有产业链的污染,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少污染甚至零污染的能源转换。  相似文献   

20.
《天津经济》2010,(12):76-76
随着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即将出台,中国新能源汽车十二五期间将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