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韶关市今年以来在港澳台、华中、华东和珠三角等重要城市开展了20多次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后,岁末之际又将目光锁定北京。近日,中共韶关市委、市政府携手广东省旅游局,在北京举办以“神奇丹霞魅力韶关”为主题的广东韶关旅游(北京)推介会,为广东省旅游行业开发北京市场迈出第一步。  相似文献   

2.
李兵  高维忠 《特区经济》2011,(6):157-159
韶关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品味度高、开发潜力大等特点,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竞争与合作关系,选择适当的开发机制,依据市场需求态势,可以开发出宗教朝觐、民俗风情、科考修学、历史名人、红色革命等多种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一个核心、三条轴线、四大板块"的文化旅游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涂智苹 《特区经济》2014,(11):198-200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是粤、湘、赣的交通枢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蕴藏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今天,韶关的发展迎来了新契机。近年来,韶关虽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通过分析发现,金融在韶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支持力度严重欠缺,影响和制约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提高金融资源对韶关旅游产业的支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对韶关的整体经济提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张颖 《科技和产业》2019,19(7):29-32
为优化粤北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收集2013—2017年粤北山区5个城市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四大维度的统计数据,运用生态位理论,对其旅游生态位发展态势、生态位扩充程度进行评测与排序。从分析结果可见,韶关综合生态位排名第一,为粤北山区旅游城市中的双核心城市。韶关、梅州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处于扩充状态,其区域旅游业影响力日益增强。通过粤北山区旅游生态位综合分析,可见要实现区域协调均衡发展,重点在于搭建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平台,致力于产业集聚与优势互补,注重旅游经济投入与产出比优化,从而实现弱势旅游地的突围与转型。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湖泊湿地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但生态系统较脆弱.因此,江西省湖泊湿地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低碳发展之路.从江西省发展湖泊湿地低碳旅游的意义,分析江西省湖泊湿地低碳旅游开发的原则,构建了江西省湖泊湿地低碳旅游产品体系,提出了江西省湖泊湿地低碳旅游开发的措施,以促进江西省湖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业旅游是建立在乡村风情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将农村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有机结合开发,实现乡村风土人情与旅游经济协调统一的旅游模式,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地区综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旅游行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落后,面临着环境保护、兼顾乡村风土人情与农业经济发展协调的问题。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农业旅游发展的经验,加强政府规划管理,提高项目科技水平,保持农业旅游的乡村特色等,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旅游转型升级及其运行模式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安康市城郊地区农村旅游市场的调研分析,指出安康市城郊地区农村旅游市场存在缺少针对农村居民的旅游宣传,旅游价格偏高、降低了农民出游欲望,针对当地农村旅游市场开发的产品缺少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针对农村居民的旅游宣传、选择旅游目标市场,本地旅游产品价格优惠、培养农民出游习惯,开发针对农村居民的旅游产品等旅游市场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安康市城郊地区农村旅游市场的调研分析,指出安康市城郊地区农村旅游市场存在缺少针对农村居民的旅游宣传,旅游价格偏高、降低了农民出游欲望,针对当地农村旅游市场开发的产品缺少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针对农村居民的旅游宣传、选择旅游目标市场,本地旅游产品价格优惠、培养农民出游习惯,开发针对农村居民的旅游产品等旅游市场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了盐文化内涵、盐文化旅游的资源及其农村盐文化开发,指出了农村盐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并以农村盐文化旅游为切入点,提出了依托农村盐文化旅游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经济》2007,(11):86-87
享有“浪漫之都”美誉的大连,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城市功能完善.人文景观丰富.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2007年2月,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将大连市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大连市政府和大连市旅游局高度重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依托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金字招牌.开发出众多的旅游精品.在秋冬季节推出了内容丰富的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1.
论发展“三农”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慧  刘小蓓 《特区经济》2011,(4):185-18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发展"三农"旅游,即农业、农村、农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应重视"三农"旅游,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开拓农村旅游市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是一种城市反哺农村建设的旅游活动,是连接都市与农村的纽带,它将政府、企业、农民、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湘西地区农村全面脱贫之后,“三农”工作的重点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旅游。通过分析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表现及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理论,针对目前湘西地区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培养人才、完善培训制度等方面探讨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兵  胡丹 《乡镇经济》2007,(11):42-44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文章从乡村旅游的视角,具体分析了这类旅游开发方式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价值体现和体制环境,提出要在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教育、农民利益维护和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制度建设三方面,积极有效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江苏农业资源丰富,田园风光秀美,江湖河网密布,沿海滩涂广阔,交通方便快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将特色农业及农村自然资源与旅游相结合,创新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提高农村旅游项目及其旅游产品的文化艺术内涵,使久负盛名的江苏旅游业迈进更加兴旺发达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洁 《黑河学刊》2009,(6):21-23
农民参与旅游开发是民族地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一条有效路径,但目前仍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如农民素质、旅游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农民竞争力等方面,需提高民族村落旅游业市场竞争力,创立完善民族地区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支撑平台,培育民族地区适应参与旅游开发的新型农民,加强利益协调等以促进民族地区农民参与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6.
师烨东 《首都经济》2012,(12):72-72
在北京,一提到西瓜,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盛产西瓜的大兴庞各庄。经过多年发展,庞各庄的农业形成了以西瓜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庞各庄还因此获得了“中国西瓜之乡”的称号。除此之外,由于注重城镇的总体建设及对镇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庞各庄镇还获得过“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7.
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村落中经济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旅游开发是我国农村旅游扶贫的重要途径与有效手段。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的村落中旅游经营者收入状况总体良好,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乡村旅游开发为广大村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有积极作用。但受资金和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的村落还大量存在经济弱势群体。文章通过对广西旅游乡村经济弱势群体的现状调查,以期揭开广西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经营与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为实现广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发展旅游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旅游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可以把新农村建设资金转化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效益。恭城乡村旅游问题明显,体验旅游的体验氛围不够浓厚,体验游览项目数量偏少,人文风情缺乏特质。农村旅游开发联动的对策,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做好客源市场开拓,保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  相似文献   

19.
蒋巍 《新西部(上)》2010,(7):50-50,34
本文介绍了旅游型新农村的概念、特征、发展现状。并对旅游型新农村资源开发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观光型模式;体验型模式;综合型模式。只有体现农村文化的内涵和特色,才能使农村旅游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之一,其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传统的旅游开发活动是在开发相对成熟旅游、资源品位高的旅游优势区,随着人们对旅游的要求变化,旅游逐渐扩大到综合发展区位一般、资源品位一般以及旅游业发展较弱的旅游非优区。本文探讨了旅游发展及非优区的发展,总结了开发旅游非优区的发展体系,提出了合理的开发策略和完善旅游开发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