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彻底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是中共最高决策者在1992年作出的历史性的抉择。这一决断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深刻地表明,中国经济改革经过14年市场取向的实验,终于有了最明确的目标模式,从而结束了相当一段时间左右摇摆、裹足不前的历史;它标志着中国改革与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境界,转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由计划经济旧体制转向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是两种社会运行机制的转换,因而是根本性的、全面的、彻底的转变。它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核心内容。实现这一转变,必然牵动全局,引发共振、联动  相似文献   

2.
张勤  李桂华 《发展》2000,(8):41-42
世纪之交,各国公民对政府的要求与期望之高.几乎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政府将如何提供给每一个公民无差别的服务,公正地善待他们呢?在中国,具体到现阶段,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如何建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如何展示,直接关系到公民期望的满足程度。  相似文献   

3.
政治权力要素,是指国家各级政府和部门为实现其经济目的,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规范经济活动,维持社会再生产一般产品和公共产品生产管理的强制性社会生产要素。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政治权力作为一种特殊的重要的生产要素,对市场经济的建立与运作具有双重影响。一、正面影响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转轨,政治权力要素具有至关重要的正面影响。这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推动经济发展,规范经济活动,具体体现在宏观经济运行之中。其一,制定战略目标,实施改革步骤。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国…  相似文献   

4.
挑战     
入世后承担与履行的义务将给中国带来以下的挑战: (一)对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加速转型的挑战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开始逐步确立.  相似文献   

5.
人文·荐书     
《上海国资》2013,(12):97-97
推荐书目:《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本书以产权改革为核心,讨论了土地确权、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民营企业的产权维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化、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社会资本的创造等问题;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并阐明了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实质上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经济学。  相似文献   

6.
二十年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因素与成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现在所要探讨的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因素与成长特征,既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因素和特征,也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意义上的因素和特征。而是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新的因素和新的特征,即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产...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地方政府占据的位置及其职能,历来为政治家所关注。当代中国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定位以及内涵的界定至关重要。这一时期,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难点及其化解。也就成为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领域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武建华 《魅力中国》2010,(31):224-224
一、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地勘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 (一)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我国的计划经济是一个范围很大的体系,涉及社会各个方面,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建立了强大廉洁的政府,真正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相对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旧体制而言的。这是两个根本对立的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在破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旧体制中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成为我们目前和在今后相当时期内不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中都必须十分关注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生活变化看唐宋社会的消费变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产和商品交换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可享有更好的物质消费与更高水平的精神消费成为可能。在城市中,生存性消费品的充裕和富足,精神及享乐性消费的多样化与大众化,发展性消费日益受到重视和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其中又以各种消费的日益市场化为重要特征,反映出那一时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