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   总被引:267,自引:1,他引:267  
江小涓  李辉 《经济研究》2004,39(1):4-15
服务业比重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上升是一个普遍认可的规律 ,但是我国在上世纪 90年代初期以来 ,服务业比重在一个低水平上保持稳定 ,有悖规律。这种现象的产生 ,有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经济体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定位、认识和政策、统计口径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详细考察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内部结构的变化 ,并将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 ,从多个角度 ,用不同的数据样本 ,分析了经济增长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 ,并建立了一个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城市化等因素变化对服务业今后发展的影响。预期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服务业比重会在我国人均GDP上了一个新台阶后明显提高。最后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电信基础设施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电信基础设施刺激计划,试图借力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然而,电信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本文利用199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电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了克服电信基础设施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电信改革所引起的各省电信市场结构的外生变化作为工具变量。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电信行业发展初期(1990—1999年),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基础设施的发展共同促进了经济增长;进入2000年以后,虽然移动电话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仍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渐递减,而固定电话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已经呈现出负向影响,说明由于用户萎缩固定电话基础设施已经出现闲置征兆。本文研究结果对于重新思考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服务业和外商直接投资(FD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服务业GDP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及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的表示为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而是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相关特征。在金融发展的初期,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占主导地位,在实体经济的融资、风险转移、信息传递中发挥正向促进作用;当金融发展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后,过度的金融发展会导致经济泡沫化、过度投机等问题,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尚处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阶段,但也应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的背景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增加工业附加值、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向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驱动的集约式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增长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而服务业的发展在有利于经济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生产率提高相对缓慢的特征。无论是理论分析抑或是实证研究我们均不能得出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集约化程度有显著效应的结论,因而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虽依靠经济扩张拉动就业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却在逐渐降低,经济增长不再是解决就业增长的充分条件了。本文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出发,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作了阐释,并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茜 《经济论坛》2012,(1):39-41
在VAR模型基础上,就河北省金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河北省金融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河北省金融服务业的效率比较低下,其规模和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于效率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在总量上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对经济结构的形成也有深远的影响。因而,积极发展服务业是发展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生产者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卫平  方石玉 《当代财经》2008,89(4):100-104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开始向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生产者服务业,并且日趋活跃。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对中国等东道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利用C—D函数。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实证模型,考察1991-2005年中国生产者服务业FDI和GDP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和GDP增长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在Feder模型中引入进口因素,可以推导出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口贸易额增长率尤其是制成品进口率的上升确实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而出口贸易额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促进作用则无法确定。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1)在1978—2002年的长周期样本中,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2)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资本—劳动比和TFP的提高,进而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影响逐步消失;(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时变特征"源于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和增长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区域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灰色关联度模型实证分析发现:科技经费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对产业经济增长有显著作用。进行区域科技投入与产业经济关系聚类分析可把我国分为三类典型区域。对于第一类地区,科技经费投入,尤其是R&D经费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效率更高,在该类地区应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对于第三类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对第一产业的投入效率更高,在该类地区应加大科技活动人员的投入。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探讨全球化经济活动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国内投资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已有的理论和跨国数据,分析了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转变的相关关系,观察其中中国的特殊之处。本文也结合中国数据预测城市化在未来一段时间的轨迹。根据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服从一个统计上显著的S型曲线规律,而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城市化的推进,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和第三产业发展。相比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在当前城市化水平下的投资率和第二产业比重偏高,而消费率明显偏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人均收入和人均资本之间存在一个稳定的协整关系。城市化每推进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人均实际收入增长2.25个百分点。根据它们的动态关系,可以预计我国在2012年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  相似文献   

16.
直接税包括农业税收对经济增长有显着的负作用,而流转税等间接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着;我国使经济增长最大化的最优直接税规模是占GDP的35%,最优的直接税/间接税比率是0.45,目前直接税和直接税/间接税比率均已超过其最优数量,应适当削减直接税。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993—2001年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即使对于上市公司,银行贷款仍然构成其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并且支撑着企业活跃的投资活动。然而,企业获得贷款的结构不合理,对贷款的利用效率日益下降,除了贷款以外,金融体系所提供的其他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不足。这说明银行业从提供融资支持上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在优化资本流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功能尚不完善。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提出了区域间经济增长关联性的定义,并以此定义为基础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政策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西部与东部及东北地区间均形成了良好的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关联性。同时,中部、东部及西部等三大地区之间也形成了较好的经济增长关联性。除此之外,其他区域组合之间不存在经济增长关联性。②西部经济增长是东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东部、东北及西部同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③利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分析了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受到干扰后对其他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发现,发达的东部地区对欠发达的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然而,这些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对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没有产生较强的推进作用,而且,欠发达区域之间也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最后,提出了增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重心迁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欣  吴殿廷  肖敏 《经济地理》2006,26(6):978-981
历史上中国的经济重心曾经不断地移动,产业的兴起及其空间拓展在其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农业开发促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经济重心区域的形成和后来的几次移动。近代工业的登陆使东部沿海的内在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建国以后现代工业的布局影响着经济重心的移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工业、服务业和知识经济带来了历史上最快速的经济重心转移。文章还发现,中国经济重心的迁移存在几个特殊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多因素作用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经济周期、产业升级、国际环境和宏观政策等多因素的作用下,今年以来的中国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估计全年经济增长相对平稳,GDP年增长率将在 7.4%~7.6%之间,不大可能出现 8%以上的经济高涨,国民经济将出现少有的“一”字形运行轨迹。而要保持目前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体制改革和政策应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