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提高吸收外资质量成为我国外资政策的战略重点。衡量吸收外资质量高低可以有很多指标,如外商投资的技术含量及其外溢效应大小、产业关联程度及其带动效应、管理先进程度、引进人才情况、制度创新水平等等。但如果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角度看,能不能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通过吸收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球日益重要的制造和研发基地,将是决定我国未来参与国际分工层次和国际竞争力高低的一个关键方向。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情况下,这更是一个利害攸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前,提高吸收外资质量成为我国外资政策的战略重点。衡量吸收外资质量高低可以有很多指标,如外商投资的技术含量及其外溢效应大小、产业关联和蔼及其带动效应、管理先进程度、引进人才情况、制度创新水平等等。但如果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高度看,能不能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通过吸收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球日益重要的制造和研发基地,将是决定我国未来参与国际分工层次和国际竞争力高低的一个关键方面。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情况下,这更是一个利害攸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跨国并购空前活跃 ,已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和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外商直接投资的最新发展变化对中国吸收外资已形成挑战。面对挑战我国应尽快与国际接轨 ,实行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行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以抵御外资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张亦春  朱孟楠 《财贸经济》1993,(4):23-27,45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是我国的一个国策。至1991年底我国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2027个,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232.8亿美元,其中通过“三资”企业吸收外资201.9亿美元。如果再加上通过补偿贸易利用的外资22.2亿美元,总额达255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为  相似文献   

5.
2003年,中国的外贸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吸收外资上,中国市场在世界领域内最具活力,劳动力资源、生产条件、投资环境比较理想,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投资地,并有理想的投资回报。 外贸进口也将呈现稳定增长态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从2007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了连续多年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房地产早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吸收外资的最主要领域,房地产已经成为了外商投资的第二大顶梁产业.很多原因导致了外资大量地涌入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包括:资本主义本质、房地产的金融环境、国民经济的增长、房地产事业的扩张和人民币的升值等.房地产领域的外资流入对我国房地产事业的影响和对应的管理政策已经成为了当前房地产领域的焦点话题.采取有利的外资流入管理政策成为了我国房地产领域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独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践来看,跨国公司正在不断加强对我国市场的投资,值得注意的是,其进入我国市场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更多的公司采取独资或追加已有投资的方式提高其股权比例。现在独资公司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一种主导形式。跨国公司独资化对我国的影响如何,应采取那些应对措施,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8.
<正> 直接投资是指厂商在海外经营企业的投资,主要形式有开办新企业、收买外国企业股权和保留利润的再投资等。截至1989年底,我国已批准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2.2万家,海洋石油开发合作项目58个。外商协议投资金额337亿美元,实际投入154亿美元。与国外间接投资一样,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建设资金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9.
<正> 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是对经济总量,即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控,一般通过国家的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收支等手段去实现。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吸收利用外资,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本文仅就货币政策在调控总供需中面临的新问题进行若干探讨。 一、利用外资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影响 到1994年底,我国吸收外资累计金额已达1900多亿美元,其中利用海外间接投资余额为920亿美元,包括商业性贷款470亿美元,外国政府贷款190亿美元,国际组织贷  相似文献   

10.
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今后几年,我国将成为企业并购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外资并购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国有企业改造重组、推进技术进步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对其不利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