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综合治理黄河内蒙古河段泥沙淤积及库布齐沙漠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有光 《水利经济》2004,22(3):45-49
提出黄河宁蒙段的十大孔兑、库布齐沙漠及毗邻的砒砂岩地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针对以上问题,初步论证了巧妙利用沙漠地形,实施黄河体外循环.工程的可行性,指出黄河体外循环工程的优越性:有助于解决黄河泥沙淤积、防范洪灾、凌灾、保护水利设施、治理沙漠与十大孔兑。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就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世明 《水利经济》2010,28(1):19-23
综合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就和效益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就呈现3大特征:①治理面积递增,治理速度加快;②治理范围扩大;③治理成就存在区域差异:中国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但水土流失治理最快的是东部地区。治理效益方面,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15亿t,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m3,增产粮食180亿kg。水土流失治理整体效益明显,但治理效益存在区域差异:南方水土保持措施的保水量大,占全国水土保持措施保水总量的40.9%,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措施的保土量大,占全国水土保持措施保土总量的57.2%。水土流失治理的投资效益也存在区域差异:东北水土保持措施的投资效益比最高,依次为华北、西南、南方和西北地区。并由此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建议:政府重视和善治,善治的方略应涵盖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张森  陈菁  张营灏  陈丹  李帆 《水利经济》2014,32(1):62-63
在对生态水利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原则进行分析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故道徐州段特殊的自然条件及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水源不足以及河道连通性差等问题,提出故道生态治理的建议,即通过确定合理断面、应用生态护岸、建设河流文化、建立规划实施的微调反馈制度和沿线湿地生态治理等措施,使故道的生态治理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试点工程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部地区地处长江、黄河上游 ,是中国自然生态脆弱和敏感地带 ,其地质地貌复杂 ,自然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佳 ,高度重视和科学实施退耕还林 (草 )试点工程 ,对于逐步遏止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有效恢复长江、黄河上游生态系统 ,促进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调查研究表明 ,自 1998年 9月和 1999年 10月起实施的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长江、黄河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以来 ,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积极配合西部各省 (区 )地方…  相似文献   

5.
一、农林牧 黄土高原是以农为主,还是以林牧为主?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些同志主张大力植树种草发展林牧业,有的则明确提出以林牧为主,也有不少同志认为粮食还要摆在第一位。 我们赞成黄土高原要努力提倡植树种草,发展林牧业。干旱、水土流失、缺粮是这个地区的三大矛盾。其中,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使本地区损失大量的肥土与土地,而且给黄河下游地区带来巨大的危害。森林草地对减少水土流失效果显著。如固原县的土壤侵蚀模数,灌木林地为375T/km~2,草地为520T/km~2,平缓耕地为2,000T/km~2,而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广东省五华县新一村这一典型花岗岩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其成因,论述了该村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与效益。指出我国亚热带花岗岩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注意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使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游山西省的忻县、吕梁地区是个全国水土流失的严重地区,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有2.9亿吨,占黄河总输沙量的18.1%,对黄河和本地区生产的威胁都很严重。建国以来,水土保持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没有同群众的治穷致富联系起来,迄今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的开发治理,从长远和系统观点看,应优先着眼于中上游。因为只有开发中上游丰富的能源、矿产等资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才能发挥黄河流域的综合优势。它既关系到中上游经济振兴和环境优化,也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消除和黄河下游黄淮海平原的安全。因此,黄河中上游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水土流失剧烈,生态环境脆弱,最显著的特点是西北缺水,西南缺土。整个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0%。不解除水资源短缺危机,不治理好水土流失,就不可能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可能解决这一地区群众的生存问题,也就谈不上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西部大开发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一是抓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依照《水土保持法》,对25度以上陡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地开展草、灌、乔植被建设,恢复、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坚持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调整水土保持措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重要起源地,同时也孕育出周秦汉唐的辉煌文明。自西周至秦汉,农耕经济逐渐在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基本确立。随着农耕经济的普遍化,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面积减少,动植物多样性减少,黄河决口等生态问题相继出现。西周至秦汉,黄河中游地区农耕经济十分繁荣,同时也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但随着黄河中游生态容量的下降,加之生产技术的进步,牛耕的推广等,黄河下游的低湿平原地区逐渐被开发出来,西汉末年以后越来越成为统治者最为倚重的核心经济区。到隋初,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中心便出现了东西二元分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基于遥感技术识别诊断黄河源区矿山开发造成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状况,以期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实地调研、空间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矿山露天开采,尤其是煤矿、建筑用砂采场以及煤矸石堆放是造成黄河源区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的主要驱动因素。源区范围内60.40%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持续威胁黄河源区生态安全。(2)矿业开发主要造成黄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受损面积占比51.59%,严重威胁源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3)矿业不合理开发造成黄河干支流两岸10 km范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敏感区域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受损,生态廊道效应减弱。研究结论:在查明黄河源区矿业开发现状特征基础上,识别诊断矿业开发造成源区生态受损和退化状况是维护黄河源区生态安全,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黄河流域水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探寻其有效改善措施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方法 文章基于水足迹理论从社会经济安全、农业用水安全、工业用水安全及生态用水安全4个层面构建黄河流域水安全评价模型,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域,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熵权法,选取2004—2017年9个省区11个指标,分别对其水足迹、水安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黄河流域总体水足迹呈增加趋势,农业水足迹在总水足迹中占比最大,约92%;黄河流域总体水安全状况呈现变好的趋势,青海省水安全等级最高,内蒙古水安全程度最差;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制约黄河流域水安全状况的主要因素为人均水足迹、农业用水效率以及灰水足迹强度,9个省区水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差异性特点。结论 9个省区应结合自身短板,因地制宜,制定最适合当地发展的用水战略和节水战略,以适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有助于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用水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利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黄河流域9省区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采用KDE及ArcGIS图示法探究效率的区异性及动态演进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考察时空演进的内源性、外源性驱动因素。[结果](1)从总体变化趋势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平均值在0.95~1.10,呈“降—升—降—升”的“W”型波动上升特征,2011年和2015年为低点;(2)从流域动态演进看,全流域存在“优者更优”现象,中下游地区两极分化明显,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提升幅度从上游到中下游递增;(3)从省域异质性看,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效率值由上游向中下游递增,高效率省份数量在增多;(4)外源性因素是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主要驱动力,滴灌面积占比、经济发展水平、每千公顷施用化肥折纯量是控制性因子。[结论]针对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驱动因素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农业用水效率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合区划是进行盐碱地分类改良与利用的基础,对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支撑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河套平原地貌类型(山地、冲洪积平原、沙漠等),考虑盐碱土形成特点、灌区水利现状及改良方向等,并参考区域内7.2万hm~2耕地(共采集5 399个土壤样品)土壤背景值,根据科学性、适用性、可推广性、可操作性等相关原则进行了河套平原盐碱化土壤综合改良分区和相应改良对策制定。[结果]将河套平原盐碱化土壤改良划分为6个一级区和13个亚区。一级区包括河套倾斜平原灌淤土土壤盐碱化改良区、黄河—引黄总干(二黄河)两河间平地盐碱化土壤改良区、乌加河排水总干沟北侧黄灌盐碱化土壤改良区、河套平原北部狼山南侧洪积冲积平原盐碱化土壤改良区、乌拉山—黄河之间三湖河盐碱化土壤改良区、乌兰布和沙漠东边缘绿洲盐碱化土壤改良区。[结论]将河套平原盐碱地改良治理与利用有机结合,科学划定了分区,并在综合考虑区域水盐平衡基础上,明确了各亚区黄河水和井水配合利用、地下水位调控、改良措施组合的综合改良对策和利用方向,为河套平原盐碱化土壤分区改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破题之举。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是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也是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问题。方法 文章基于水资源刚性约束的现实条件,将水资源作为内生要素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以水定土、以土量水”的水土资源优化模型,运用黄河流域西北干旱区1 933份农户实地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不同配水方案及水价情景下,农作物种植面积的调整策略。结果 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具有较大节水空间;调整配水方案,配水量向具有水资源利用比较优势的作物倾斜,有利于提高收益及水资源利用率;调节水价,增加用水成本,有助于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实现农业节水目标。结论 黄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应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水资源定价机制,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坚持生态优先,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推动设施农业发展,适度调减农作物种植面积,为生态用水提供更大的空间。黄河流域农业发展不应以规模论英雄,而是侧重向技术、管理、质量要效益,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黄河口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分析,为科学规划黄河口地区生态布局和进一步揭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发展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利用3S技术对近20年来5景覆盖黄河口地区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分析,在科学制定分类标准基础上,结合目视解译和监督分类法提取研究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同时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近20年来,黄河口地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区域及面积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黄河口地区滩涂湿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和北部区域;受河流改道等影响,黄河口地区东部滩涂湿地区域和面积均发生过明显改变;黄河口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面积占比最大,滩涂湿地面积占比次之,盐碱地面积占比最小;耕地、城镇及建设用地、裸地和盐碱地面积多年来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城镇及建设用地面积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他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呈不规则递增趋势;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除盐田及养殖池面积呈增长趋势外,其他湿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结论]黄河口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大,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储斌 《水利经济》2006,24(2):78-80
介绍富春江水库、新安江水库对钱塘江下游沿岸供水发挥的作用:抗咸顶潮冲淡、钱塘江冲污。指出富春江水库公益性功能对富春江库区人民的负面影响、超高水位运行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库区生态公益林对库区农民的负担、对库区发展养殖业的负面影响、对库区工业发展的短期负面影响。探讨建立库区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建议参照长江、黄河的流域机构,建立钱塘江流域管理委员会,向水资源需求方收取补偿金。  相似文献   

18.
许景海 《水利经济》2007,25(1):45-47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引黄供水水价依时段和用途不同而不同。因此,施行两水分供、两费分计是以水养水的重要举措,实施两水分供、两费分计势在必行,有利于黄河水的节约和高效利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供用水新秩序,有利于延伸供水产业管理,增加经济效益,促进治黄事业发展,有利于中央农业政策的实施。指出:实施两水分供、两费分计存在的3个主要问题是:供水价格调整后,个别用水户挤占、挪用甚至偷引农业用水;农业用水与非农业用水共用同一条渠道输送,给供水管理带来一定困难;流量测定的技术手段落后,计量精度有待提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建议:加强宣传、主动沟通,营造良好的供用水工作环境;深入调研,延伸供水管理,堵塞漏洞;改善量测技术手段,准确计量。  相似文献   

19.
简述黄河流域水价演变过程,分析目前黄河水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体系、建立水价的补偿调节机制以及完善水费征收和管理政策三方面来进一步完善黄河水价的形成机制,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