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中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它建立在农村社会生活的网络、血缘和亲戚关系内的关联性基础之上,是信息对称的典型的民间借贷,而且有其独特的风险控制机制。农村非正规金融很大程度弥补了农村资本匮乏的缺失。文章试图从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的需求、借贷双方的信息交流及风险控制等方面论述其存在的合理性,并对农村合作金融构建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农村传统社会资本功能在逐步弱化,具有现代性的社会资本尚未形成。鉴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重构新型农村社会资本是新农村建设中认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会资本在社会流动的背景下处于不断弱化状态,农村社会资本只依赖于传统的社会资本形式,没有形成现代式的社会资本,农村社会资本是我国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社会资本需要扩展传统农村社会资本,培育农村地区的群体文化,加强流动农民在农村社会资本重建中的作用,发挥政府在农村社会资本重建中的引导作用,从而使社会资本在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繁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理论合理地解释了公共治理领域的问题,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我国正处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时期,由于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很大程度就是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作者试图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农村社会结构在现阶段所出现的问题,通过投资社会资本使农村社会形成以信任为基础的网络结构和互利的多元社会结构,进而使农村人民过上有组织的生活。社会资本的投资需要稳定的人口结构作为前提,通过民主决策、民主问责、民主参与为农村的社会资本运行提供活力;通过制度设计为农村社会资本的稳定运行提供长效机制;通过内聚型的文化建设为农村社会资本的运行提供广泛的认同。同时法制化和制度化是社会资本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5.
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关拳网络等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本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一种积极因素,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而言,社会资本所蕴涵的参与网络有利于新农村管理民主的实现;信任社会资本能够促进新农村的农民合作与生产发展;互惠规范这种社会资本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团结互助和乡风文明的水平。而现阶段,农村社会资本缺失是制约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分析我国乡村社会资本的现状并探讨提升乡村社会资本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村资本问题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制约了我国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环境,大力培育、重组农村社会资本,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商》2015,(20)
农村文化类民间组织属于非政府组织的一种,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力量,这一组织的培育对提升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社会资本理论有三个范式—民众参与、普遍信任、嵌入网络,与农村文化类民间组织的培育有着较多的契合点,因此本文用社会资本理论三个维度的三个范式对农村文化类民间组织的培育进行分析,寻找农村文化类民间组织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向光荣  俞帆 《商业科技》2009,(2):337-337
资本保全观的发展与企业权益理论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内在的一致性,未来资本保全观的发展趋势是企业总体资本的保全。同时,资本保全观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得到新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资本保全观的发展与企业权益理论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内在的一致性,未来资本保全观的发展趋势是企业总体资本的保全。同时,资本保全观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得到新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已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根本保障.农村社会资本是促进劳动力流动的有效措施,通过农村劳动力自我投资以及公共投资等方式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1.
以往关于乡村旅游意向的研究,关注点较多为旅游者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旅游者与乡村人员之间的关系可能发挥的作用。文章引入社会资本为前因变量、心理距离为中介变量,通过调研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意向。首先,关系信任与共同愿景会降低城市居民的心理距离,进而提高其乡村旅游意向,而交互联结的影响并不显著;其次,心理距离对乡村旅游意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心理距离在关系信任和共同愿景与乡村旅游意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文章是首次将社会资本三个维度运用到我国乡村旅游现象中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可以帮助后疫情时代乡村了解和运用社会资本,重视心理距离的影响,制定更加灵活有效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是一个典型的“关系社会”,社会资本对于信息分享和资源配置具有较强的干预。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的农村样本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从收入增长与收入差距缩小的双重视角考察社会资本对中国农村贫困户减贫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6年间,中国农村的贫困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一趋势主要源于收入增长,而不是收入差距缩小。社会网络、社会参与和社会信任所体现的社会资本可以显著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有效发挥减贫作用。就缩小收入差距的视角看,社会网络对农村的减贫作用比社会参与和社会信任更为显著。注重农村贫困人口社会资本的构建,尤其是提高贫困农户的社会网络质量,对于农村减贫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健  吴惠芳 《人口与发展》2020,26(2):99-107
农村妇女生计发展所面临的阻力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推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基于全国12个连片特困地区2282名农村妇女的实地调查数据,描述了农村妇女生计发展的政策需求意愿,并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有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妇女所需要的政策支持按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小额贷款项目、提供创业与就业信息、提供实用技术培训,而影响政策需求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此,相关政策优化需要将性别意识纳入扶贫决策主流,并加强对农村妇女生计发展的技术培训和资金扶持,同时要给予农村女性老人的特殊帮扶。  相似文献   

14.
社区社会资本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五大目标的顺利实现。尔德井村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村庄外部网络的链接、内部关系的整合及规范秩序的重建,既获得了社会资源,又增强了发展能力。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组织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分化与转型,都为村落社区开发、利用社会资本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庆亮 《财贸研究》2006,17(2):65-71
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中国广大农民仍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网络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仍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显然,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创新思路。本文在提出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支持,指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衔接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合,依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来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一种可行的思路。这对于探索建立适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农信社改制视作一个准自然实验,利用渐进性DID方法探讨了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信社改制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但先改为农合行再改为农商行的改革路径和县域金融市场的结构性竞争会弱化这一促进作用。异质效应分析发现,市场潜能和非农产业比重越高,农信社改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明显。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虽然农信社改制没有显著加剧县域资金外流,但资金外流会弱化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农信社改制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要大于第一产业,但改制后,农信社加强了对第一产业的促进作用。本文为深化农信社改革、平衡激励机制和社会责任、完善县域要素市场、建立合作机制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由于受到资金瓶颈的制约而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以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险为例进行经济可行性测算,结果表明各民族地区是否能顺利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取决于投保人自身的缴费能力和当地政府的政策取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可知,加强和完善中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需要树立长期持续发展的理念,明确社保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责任与主导作用,坚持物质补偿与发展扶持并举,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动力,因地制宜地设计差异性社保制度。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城市转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本文根据西方宏观迁移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搭建了一个农村劳动力城市转移的宏观社会资本理论框架体系,并以南京为例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进而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Social capital has as its key element the value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to generate positive outcomes, both for the key parties involved and for wider society. Some authors have noted that social capital nevertheless has a dark side. There is a moral element to such a conceptualisation, yet there is scarce discussion of ethics within the social capital literature. In this paper ethical theory is applied to four traditions or approaches to economic social capital: neo‐capitalism; network/reputation; neo‐Tocquevellian; and development. Each is considered in detail and subject to ethical analysis by the application of utilitarianism, Kantianism, justice and rights, and ethic of care. Accordingly, the assumption that social capital is either value‐neutral or a force for good is critiqued, and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social capital from an ethics perspective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20.
在家族资本对乡村资源配置影响的个案研究中,家族资本可归纳为经济资本、政治资本、符号资本和文化资本四种类型。这四种家族资本对乡村公共资源和个人资源配置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家族资本可以扩大乡村资源的汲取范围,降低配置成本,对乡村经济发展、社区秩序、社会流动和劳务输出具有促进作用。这为从社会资本视角考察家族的存在价值和运行方式提供了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