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我国3G牌照发放以来,电信企业高度重视3G发展,加大投资力度,大规模建设3G网络。各电信企业结合各自的技术和网络特点,制定适合3G业务特点的资费,全面加快业务创新和开发应用,3G终端也不断丰富。阐述了3G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三大移动运营商的市场定位。进而面对3G的发展困境,对电信企业如何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5.
随着3G技术日臻完善,使得它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我国也在3G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地摸索着前行,政府、开发商、运营商甚至个人都积极地投资于这一新兴的朝阳产业。其中,除政府投资外,尤以各大运营商的投资最为引人注目。本文即对影响3G投资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阐述,并运用阶段分析法对3G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8.
9.
《21世纪商业评论》2006,(1):16-16
在今天所有的电信运营商的未来前路中,都横亘着一个巨大的不明物:3G。发展3G 的关键问题是:客户利用3G 能够干什么,企业能够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在2G 的移动语音市场中,一家移动运营商可以无需联合而占据整个价值链,但在3G 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联合则不可能发展,它需要更加复杂的业务模式,需要价值链上从销售、分销到产品、内容提供等层面的一系列的合作伙伴。新的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中国移动浙江公司连续投入十多亿资金与巨大的人力,开展移动3G网络的建设和优化,实现了移动3G网络在覆盖、网速和应用体验方面的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的重要场所,也是低碳生活、低碳社会的重要载体,城市低碳是各国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根据低碳概念的历史沿革、低碳城市评估体系,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生态环境、科技水平、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论述了徐州离低碳城市有多远。并在分析徐州的产业结构和能耗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徐州低碳城市建设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1999,(10)
Therankingofglobaltop500enterprisesmadebyFortunemagazineisalwaysregardedbyeconomistsasabarometeroftheeconomicsituationineverycountryaroundtheworld.TherearefewChineseenterprisesinthisranking.OfficialsfromtheChinesegovernmentandChina'sentrepreneurshaveindicatedonseveraloccasionsthattheyarestrivingformoreandmoreChineseenterprisestoenterthisrankinginthenextcenturyHowmanyenterprisesarethereinChinathatcanfulfilthisdream,byabout2010?AccordingtothecurrentsituationofChina'senterprises,wecandividet… 相似文献
13.
<正>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金融业的大门开始向外资银行敞开。此后5年,中国逐步取消了外资银行在内地开展业务的地域限制及其他非审慎性限制,至2006年12月,银监会颁布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商业评论》2009,(6)
主导3G建设步伐的运营商正处于对竞争格局和成本收益的算计中,踌躇于资源的调配与能力的转换。鸿沟不仅仅存在于市场之上,同样横亘在运营商的新老两种产业角色之间。最终,运营商能否跨越市场和自身角色这两条鸿沟将决定3G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正>在2006年末最后一个交易周里,上证指数一路飙升,相继突破2400点、2500点、2600点,12月29日的最后一个交易日里,上证指数最终定格在2675点。2006股市强劲增长,“牛市”的称号也非徒有虚名。有人乐观的认为,中国股市将一绝“熊市”,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也有人谈到06股市的强劲积累了巨大的泡沫,进入2007年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性地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16.
2004年的中国车市,可谓是有喜有忧。但全国各地的大小车展却异彩纷呈,从北京到上海,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国庆节前,深圳又迎来了每两年一度(从今年开始改为一年一度)的第八届国际汽车展览会。 相似文献
17.
Alexander M. Ineichen 《Thunderbird国际商业评论》2001,43(3):397-418
The perception of the investment management profession and the investing public towards derivatives is ambiguous. To most, derivatives are tools for efficiently managing risk. However, to others, derivatives are still highly suspect. There are still many investors who are not allowed to use derivatives, due to internal or external regulation. We will make the point that the reservations and myths surrounding derivatives are unfounded. We expect the usage of the tools of the risk manager (derivatives) to expand, the demystifying process to continue, the liquidity in derivatives markets to increase, and even greater product customization in risk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finance to unfold in the future. © 2001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