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互联网众筹、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门户六大类型。其中前三类涉及广大互联网用户的点对点对接,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所在,后三类主要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及利用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本文通过对于现行互联网金融模式与监管模式进行分析,预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个方向,希望得到有关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在当代发展迅速,已成为金融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互联网金融在货币政策、法律层面和网络技术方面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其复杂多变性和隐蔽性使互联网成为洗钱的重点区域,破坏了我国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以第三方支付平台和P2P网站为调查对象,分析互联网金融洗钱的特点及危害,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洗钱是怎样产生以及提出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防范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
刘英  罗明雄 《中国市场》2013,(43):29-36
在介绍互联网金融及其发展历程基础上,梳理了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互联网金融P2P网贷模式、众筹平台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等发展模式,并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以金融机构线上平台、P2P、第三方支付等服务形式开始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涵义的分析与梳理,深入剖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及原因,并针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来临,它的出现向现代金融界注入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因子,同时也为传统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若能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对商业银行的未来是极为有益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用数据表明互联网金融中电子商务B2B、余额宝和P2P网贷的产生及发展情况;其次,分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最后,提出我国传统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发展在近代的十几年时间里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影响力已经扩散到了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互联网金融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销售之外,还包括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等方面。本篇论文主要研究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更加具体的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还具体阐述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最后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周玲 《中国电子商务》2014,(24):206-207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对商业银行中介职能、负债来源以及客户端带来巨大冲击。本文从分析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入手,重点分析电商平台、直销银行、互联网理财产品、P2P平台,最后对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潮流的兴起,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革新。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以及众筹融资为主的这三种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与人们的生活愈来愈息息相关,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同时,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内也衍生出诸多问题,监管体系不健全、征信体系不完备、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几方面做了简要分析,从行业立法、监管、自律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品牌》2019,(18)
2013年,我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其中第三方支付余额宝更是风生水起,300余家P2P公司分享"网络借贷"盛宴,2013年甚至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模式和产品不断涌现,学术界也迎来了一股研究互联网金融的热潮。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其所带来的问题也渐渐突显,文章基于P2P的视角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主要风险,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0.
《商》2015,(44)
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发展迅速,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与此同时,P2P等一些网贷公司频频爆出坏账、跑路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日益突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是诱发风险暴露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我国滞后的信用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及其征信体系发展现状,从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路径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科学发展,互联网技术进入了金融领域,和金融行业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P2P网贷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代表,自2007年进入我国以来,经历了爆发式增长,行业混乱,倒闭潮......在这十年间,P2P在我国实现了真正的发展和蜕变。本文从P2P的起源出发,通过介绍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对P2P网贷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并从P2P平台,投资者和国家三个角度提出了风险的防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P2P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金融服务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改变自身的金融营销策略。本文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介绍分析,总结了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最后基于4P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金融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催生了互联网金融,快速更迭的云服务、云计算等信息通讯技术,为互联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给了互联网金融极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金融以其界面简洁、操作简单、交易成功率高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以其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贷平台、众筹、大数据金融、互联网保险、互联网金融门户六种模式迅速抢占传统金融市场。而发展过速与滞后的管理机制,导致互联网金融出现了安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监管隐患。因此,应该建立担保机制,完善金融法的立法内容以及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从而使互联网金融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创新模式,P2P互联网金融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P2P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满足了个人和中小企业的借贷要求,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的风险监管法规,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P2P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和我国P2P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P2P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对英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讨,提出了对我国P2P互联网金融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金融改革的深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形态,自出现起便开始迅速扩张,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中,作为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的P2P网络借贷发展更为迅速,成绩斐然。本文以红岭创投公司为例,分别从平均收益、平台背景、成交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当前我国P2P网贷平台的一般特征和发展模式,从而进一步研究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传统银行业务以及融资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发展模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P2P等。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体系不健全、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较差以及缺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等。  相似文献   

17.
臧展旭 《商》2014,(8):142-142
由P2 P信贷、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大数据金融等模式组成的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金融业的发展,但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存在着监管真空、法律空白、操作风险等问题。监管部门需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制定适宜的监管手段。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银行业部分业务的不足,短期内与传统金融业形成竞争关系,但是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与传统金融业合作。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那么2014年就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年”。2014年互联网金融创新,不仅在投资理财、产品服务创新上层出不穷,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模式的创新上更加多元化。除了P2P、第三方支付、电商金融和大数据金融外,众筹模式获得长足发展。本文比较了国内外众筹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态势,着重剖析了我国股权众筹融资存在的法律风险、监管措施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关洁 《中国电子商务》2014,(18):159-159
2003年,我国互联网金融业迅速崛起,创新出余额宝、P2P、众筹等多种业务模式,形成了新的金融业态.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金融排斥弱、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信息获取成本低、资源配置去中介化等优势,但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对风险的防范和监管严重落后于行业的高速发展,容易引发较传统金融行业更大、更多的风险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据此提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那么2014年就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年"。2014年互联网金融创新,不仅在投资理财、产品服务创新上层出不穷,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模式的创新上更加多元化。除了P2P、第三方支付、电商金融和大数据金融外,众筹模式获得长足发展。本文比较了国内外众筹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态势,着重剖析了我国股权众筹融资存在的法律风险、监管措施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