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2007年零起步,中国P2P网贷行业在野蛮生长中不断壮大,但随着P2P网贷平台倒闭、跑路事件频发,其中的风险问题也不断暴露,而大数据的运用能有效预测出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本文探究了利用个人基本资料、社交网络情况、电子商务平台数据、资金情况等大数据来对借款者进行信用评估,从而有效降低P2P网贷平台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中国P2P网贷平台健康发展,本文先后对美国P2P网贷平台Prosper和中国P2P网贷平台拍拍贷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对具体平台运营模式及政策对比分析得出:在运营模式方面,我国P2P网贷平台对借款人的审核、征信系统的完善存在一定问题;在政策法规方面,我国P2P网贷平台的性质界定、法律成熟度等还需要加强改进。  相似文献   

3.
《商》2015,(12)
新兴的P2P网贷自2012年起在我国呈现爆炸式增长,但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多家网贷平台,如淘金贷、优益贷等机构的跑路潮,其终究是由于网贷行业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机构监管的三无状态,使得P2P网贷行业秩序混乱,引起一些诉讼问题,为此笔者从P2P网络借贷案件的事实认定、网络借贷案件管辖的选择、以及P2P平台作为信息中介平台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等方面对网络借贷平台引发的诉讼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2018年中P2P网贷平台的持续爆雷事件,金融市场对P2P网贷的态度从一开始的趋之若鹜已迅速转变为避之不及,在2019年3月,个别P2P头部平台的轰然倒塌再次为这个行业带来了沉重打击,P2P行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本文首先通过数据对我国目前P2P网贷平台发展现状进行整理;其次梳理了行业所面临的风险问题;最后针对P2P平台和行业未来发展的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P2P网贷平台发展迅速,但由于监管和法规等仍不完善,由此带来的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P2P网贷平台作为中介,对借款方的信息审核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P2P网贷平台责任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的问题网贷平台多达275家,占比高达17.5%,这些平台累计导致投资者损失约60亿元P2P网贷这一两年发展到近乎疯狂的地步。截至2014年底,全国正常运行的P2P平台约有1575家,投资者100多万人,累计成交量高达2528亿元,仅2014年新上线的网贷平台就超过1000家。据媒体报道,从投资渠道来看,除了民间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7.
2006年,P2P网贷模式引入中国,2007年,第1家P2P网贷公司成立,之后我国P2P网贷公司数量剧增,形成迅猛发展的态势。该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问题也逐渐显现。我国P2P网贷公司信用环境欠佳、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性差,从业人员专业性差、流动性高、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监管体制不科学。P2P网贷公司应建立第三方征信平台、改善行业信用环境,加强P2P网贷公司特色产品研发,强化风控管理、加强风险机制建设,维护系统安全,加大监管力度,助堆网贷公司的运营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4年汹涌而至的互联网金融热潮将P2P网络贷款带入人们的视野,但由于P2P网贷行业所存在的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以及无监管机构的"三无问题",导致P2P网贷平台的提现困难、限制提现、资不抵债等众多问题频发,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P2P网贷行业望而却步。本文在厘清P2P网贷平台存在形式、探究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对完善国内P2P网贷平台之监管提出了策略构想。  相似文献   

9.
团贷网事件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影响巨大,导致P2P行业交易量下降,平台退出数量增加,投资者对网贷平台失去信心。本文通过分析团贷网平台爆雷事件,找出现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结果提出合理性建议,以期能够给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0.
从借款人违约、网贷平台圈钱跑路、网贷基金平台未能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三个方面阐述债权转让模式下网贷基金面临的信用风险,梳理P2P网贷基金的控制现状,结合国外网贷基金信用风险防范措施,提出P2P网贷基金风险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团贷网暴雷案对P2P行业影响巨大,一方面打击了出借人信心,使得整个行业成交量急剧降低;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其他网贷平台的转型或清盘。通过对团贷网暴雷前排名、贷款余额、综合收益率、管理团队等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到信用评级预警的失灵,也折射出P2P行业的发展困境。最后对出借人投资P2P平台决策行为提出建议,以期降低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12.
P2P网贷的兴起,开辟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新路径,然而在P2P网贷的发展过程中,P2P网贷平台跑路等一系列问题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P2P网贷现状及运营模式的阐述,分析P2P网贷所存在的信用风险,最终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的发现,有益促进P2P网贷行业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P2P网贷平台规模日益扩大。由于缺乏监管、恶意失信和经营有问题,P2P网贷平台问题频发,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列举了P2P网贷平台的问题表现并分析其原因。通过博弈论模型构建P2P网贷平台和监管机构博弈的支付矩阵,分析P2P网贷平台和监管机构的稳定均衡策略,研究表明,要使得P2P网贷平台合规经营,监管机构应建立P2P网贷平台信用监管制度和保证金制度。  相似文献   

14.
P2P网贷是互联网在金融和民间借贷领域的创新,近几年,网贷业务在国内呈爆发式增长,但由于其自发性,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的环境下,屡屡造成借款人借款到期不按时还款的违约事件。本文从6家平台数千个违约人员的数据中,通过建立网贷违约人特征模型,引入虚拟变量,将非数值变量设置为虚拟变量,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网贷违约者的违约金额与违约者借款期数和网贷平台相关,尽管性别和地区在网贷违约中有一定的差异,但实证表明,违约金额、与违约人的性别和居住区域相关性不显著,修正了一些研究认为违约与平台无关和区域有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罗建华  谭嘉玲 《商》2015,(1):182
P2P网贷是微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主要为解决个人借贷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P2P网贷使得长期被压抑的民间金融需求获得释放。P2P借贷手续方便、灵活、快捷,自2007年引入中国以来,P2P平台在我国发展迅速。在其高成功率的背后,存在政策风险、信贷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监管风险等诸多风险。而这些风险的源头,与P2P网络借贷平台法律制度缺失、监管职责不明、征信体系不完善等息息相关。因此,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范,明确P2P网贷平台的法律性质和监管主体,完善资金担保及托管服务。规范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相对其他群体社会阅历浅,自制力不强,更容易受到诱惑,2016年裸条事件暴露出我国大学生征信机制严重缺失的问题。通过分析大学生网贷平台征信机制现状及问题,结合美国的FICO信用评分体系与大学生身份特征,对大学生征信机制的建设提出建议,即完善征信指标体系,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健全逾期的催收制度,树立正确人生观,普及信贷知识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尤其是P2P网贷行业的发展。2015年以来,4000多家P2P网贷平台运营出现问题,给众多的投资人带来巨额的损失。对我国P2P网贷平台近年来发展情况及问题平台进行了统计,进一步分析了P2P网贷行业"跑路潮"的原因,提出了防范P2P网贷行业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P2P网贷的产生及发展,继而从交易类型、平台地位、担保形式三个视角分析其类型,重点分析P2P网贷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金融领域改革与金融风险监管的基本情况,从主营模式选择、监管体系、征信体系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P2P网贷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2006年我国首家P2P网络借贷公司成立以来,P2P网贷公司数量快速增长,由于缺少定位及监管,其行业风险频频发生。通过对2013年全年及2014年前5个月的101家问题P2P网贷公司进行的分析表明:我国P2P网贷公司还存在经营和技术风险、借助网贷平台进行诈骗或资金自融等问题,出现了卷款逃跑、逾期提现、倒闭等现象,致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对互联网金融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应加快设立完善的监管和征信体系,并加强网络安全,从而促使P2P网络信贷公司能快速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其普惠金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不同消费群体对金融服务消费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资金需求和周转需求也呈上升趋势,这为P2P网贷的发展营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P2P网贷也为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融资渠道,有效地缓解了个人和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因此,其发展对于我国经济而言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P2P网贷平台发展也存在着很多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为P2P网贷行业缺乏规范,未建立健全行业法律法规体系,并且未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管,最终导致"诈骗""跑路""提现困难""倒闭""非法集资"这样的问题高频率出现,这对P2P网贷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则主要立足中国P2P网贷风险的监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分析目前中国P2P网贷风险监管的现状、问题及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