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彦伶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175-176
以截至2008年4月30日,深市中小板221家上市公司中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2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存在较显著的非线性相关关系;(2)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规模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影响不显著;(3)公司的成长能力对高管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影响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正确把握目前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状况,为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
股权激励使得公司高管获得了公司代理人和股东的双重角色,使高管的利益和公司其他股东的利益趋向一致。以我国2012年公布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样本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一年与实施后一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的研究方法,探讨股权激励对公司盈利的影响以及不同股权激励模式下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可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股票期权模式的激励效果优于限制性股票模式。  相似文献   

3.
如何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来提升企业创新效率是当今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共同的关注点,对于多从事高科技业务的创业板企业更是如此。文章以2011-2018年我国创业板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创业板企业中,核心员工股权激励比高管股权激励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核心员工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进一步研究发现,核心员工股票期权激励比限制性股票激励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可以提高企业股权激励计划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为推动股权激励制度完善及股权激励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两种激励方式从权利义务、估值、会计、税收等多角度进行剖析,并对最近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研究发现,公司偏好选择股票期权,两种激励方式的主要行业选择没有差异,但股票期权的行业分布较为广泛。运用事件研究法比较两种激励信号的证券市场反应后,发现证券市场对限制性股票的股价公告效应并不明显,而股票期权的公告效应十分显著。本文认为应该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上市公司选择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5.
自《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颁布以来,中国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采用股票期权的方式来激励经理人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做出贡献。本文对近期有关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研究进行了一些概述,并利用ROE作为衡量股票期权激励对公司业绩影响的被解释变量,通过推导ROE的构成,运用一系列指标构建回归方程来对股票期权的激励有效性进行评价,得出相应变量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并提出了适应我国企业股票期权制度下提高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股票期权的激励扭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在股票期权激励方式实施前景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分析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本文从理论及美国的股票期权实践现状出发,分析了股票期权激励扭曲的可能性。阐述了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弱化;股票期权在实施中的问题;以及股票期权激励效果扭曲等方面的问题,以此作为对我国实施股票期权的警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层经理股票期权机制将经理人员的报酬与公司的市场价值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降低代理成本,增加社会福利的目的。目前国内关于股权激励问题的研究很多,但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特别是关于股权激励的定量分析。本文以经济分析法为基本研究方法,辅以实证研究的方法以高层经理股票期权为内容进行了分析,针对最优期权比例的确立进行研究,通过委托-代理模型分析方法建立最优股权激励模型,并对影响最优股权激励的因素进行讨论,提出建议,以促使股票期权激励制在中国达到应有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行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颁布,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尤其是中小板上市公司。本文以2008至2010年28家实施股权激励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为例,对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成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三种股权激励方式及效果进行分析。采在2008年至2014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各种股权激励方式对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的影响。并分别对实施股票期权的样本和实施限制性股票的样本分开分析。得出结论: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水平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且存在一定的区间性。在某一区间内,企业绩效随着股权激励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而在另一区间,企业绩效随着股权激励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相似文献   

10.
股权激励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阶段公司采用的股权激励方式主要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业绩股票等.但这些激励方式的实施应具备必要的务件,本文分别通过时一般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的条件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国内企业的股权激励模式大多以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为主。就激励效果而言,根据以往数据来看股票期权模式的实施效果要优于限制性股票模式。本文依据2007年1月至2014年6月最新上市公司数据,通过stata统计软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采用限制性股票模式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是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模式,其优越性仍略高于限制性股票。  相似文献   

12.
股票期权激励的主要形式及估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激励方式,股票期权激励在国外发展迅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也必将推动我国股票期权激励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股票期权激励的主要形式及其估值。  相似文献   

13.
黄蕾 《消费导刊》2013,(9):69-70
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对高管激励的主要方式,对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上市公司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业绩股票等股权激励方式可以选择,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完善资本市场、健全经理人选拔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选择躺的股权激励方式才能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鉴于中小企业板的特点,从理论上讲较为适合实施股权激励,但是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外部以及中小企业板公司本身的一些缺陷,导致股票期权激励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实现管理者长期激励、增强公司发展动力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股权激励已经被众多上市公司采用,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受到大多数上市公司的青睐.本文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切入点,比较分析这两种激励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并提出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选择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2013年11月30日境内IPO开闸至2015年6月30日,在我国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311家企业为样本,研究了有无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股权集中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不仅使被投企业股权结构变得多元化,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的股权集中度。除此之外,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私募股权投资的上市企业的股权集中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2006-2012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产权性质、激励模式、股权激励契约要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实证结论如下: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后绩效提高更明显;相对于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更有助于提高公司业绩;股权激励有效期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股权激励水平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我国从2006年起正式突破了股票期权的制度障碍。然而,两年多的实践显示,中国资本市场的弱有效性、内部人控制、公司业绩考核体系的不健全使得股票期权的激励效果大打折扣。鉴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虚拟股票期权制度,并从激励基金的提取、公司虚拟股票(PS)的内部市场价格、虚拟股票期权的授予、虚拟股票期权的行使等方面对虚拟股票期权制度进行了技术设计。  相似文献   

19.
曹晶晶  陈园 《商场现代化》2010,(13):141-142
本文以2008年深市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中实施股权激励的25家公司为样本,概括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更多的上市公司实施此种长期激励机制提供借鉴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股权激励这种既能有效缓解委托代理矛盾又能对管理层进行长期激励的管理方式不断被我国企业吸收借鉴。股权激励方式是影响股权激励效果的重要因素,主要以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股权激励方式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企业在选择不同激励方式时要充分依据自身企业特点,实现良好股权激励方案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