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金融等核心业务,互联网金融向移动互联网金融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未来金融行业将是一个充满机会与竞争的行业。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文化背景下,随着现在科技信息的发达全球化文化背景下,互联网已经开始被人们所依赖,人们每天都在使用网络、互联网社区、网络资源、网购等等,互联网对人们生活起着重要影响。新时代金融模式也开始向互联网方向发展,催生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如电子商务、淘宝、网上银行、在线支付等。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引起金融学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互联网金融模式把传统金融模式变的多样化更具开放性。互联网金融模式将金融专业性淡化,利用相关软件,普通百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定价期限匹配等复杂交易。使得市场的参与度和活越性更高,更大众化,是一种新型的利国利民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金融已是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其间在线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等类网络服务模式均是基于互联网金融而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支付便捷、应用方便、节约时间,这于传统金融模式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亦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使得全球金融模式竞争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探讨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并提出了实用性应用措施,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义 《商》2014,(29):165-165
鉴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形成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凭借其相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独特优势,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讨论了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互联网金融,并着重介绍了互联网金融基础上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5.
袁翌 《消费导刊》2014,(3):92-92,94
互联网技术浪潮持续得改变着这个世界,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务的融合让“互联网金融”走上了历史舞台,但是,随着这股浪潮逐渐回复理性,业界开始认识到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促进金融业态升级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风险。而信用风险,作为传统金融风险中的主要风险,在互联网金融模式被突显。因此,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信用风险的特点、成因以及管理的研究就变得很有必要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科技的进步带动了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而电信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又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提高,网络与金融行业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互联网金融产业,像P2P网贷、网上购物、网络快捷支付等等,对传统金融模式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冲击,因此,方便快捷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符合人们生活的需要,本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供下面的建议以便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金融行业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出成绩,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原有的金融模式弊端层出,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此金融行业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正在寻找一种新的金融模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我国互联网行业迅速发展,社交网络、云计算、第三方支付等对我国传统的金融模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因此产生,并且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笔者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推动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科技与金融模式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框架下,如何处理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行业的关系、互联网金融对居民消费和商业银行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如何将金融创新常态化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面对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其发展,在肯定它对中国居民生活便捷性的提升、对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推动等有积极作用的同时,更要注意防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了各个领域中,并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社交网络、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传统的金融业务实现了创新。所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模式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提供了便捷,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政府与相关部门也要认识到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创新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11.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缩短了与传统金融的距离,为用户带来了更多的金融产品,具有非常丰富的融资服务功能。如何正确处理互联网金融服务与传统金融服务的关系,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社会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卢晶 《商》2014,(11):167-167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影响了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尤其是P2 P ,作为互联网金融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融资方式,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让民间资本看到了出路与希望。两种融资方式各有所长,在现阶段,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包括P2 P模式在内的互联网金融更应该改进不足,充分发挥网络便捷,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的优势,使互联网金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及时制定相关的规章,条款,更好的规范该行业的运行,使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拓宽了渠道,开启了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模式。通过分析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融资难的成因、互联网金融的涵义和优势,探讨辽宁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金融融资的新模式,为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4.
近年,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相应提升。目前我国的商业模式在不断转型、升级,通过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相互融合,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国模式的基础雏形。互联网技术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促使金融模式发展、转变,作为一名高中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这种转变感触颇深。综上所述,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加快金融创新的速度。  相似文献   

15.
《商》2015,(42)
自经济发展步入全球化和一体化以来,出现了很多以互联网现代科技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比如移动端支付、社交平台、搜索引擎以及各类云计算等,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新式科技的产生和大力推广及普及,将会对现存的金融模式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种状况下诞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别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但是和资本市场中的直接融资方式也有很大不同,类属于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本文主要研究了现代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主要支付手段、信息处理方式以及与金融风险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迅猛发展,其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融入到了现代金融的各个角落,从多方面满足用户需求,本文鉴于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之快,着重分析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希望可以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李绍波 《商》2014,(46):127-127
本文主要是研究互联网金融事业未来金融创新发展的新趋向,拥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它不仅有助于填补我国金融市场需要的空缺,而且还有助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的研究响应了国家更深层次的金融体制改革和推崇金融创新的总方向,切合我国进一步建设金融强国的总方针,以对相对应的创新模式进行监管和规范化为目标的基础上,对今后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动向及特点,对优化调整经济组成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都具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科技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新形势下的网络金融模式,这种新的金融模式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也在不断的反作用于市场经济。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面向全球化,使得整个市场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大,传统的金融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市场化的特点,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以网络为媒介为金融提供新的平台,这将最大限度的改变原有的金融理念。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商》2015,(44)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大数据等,对人们的金融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新型投资模式主要有P2P、众筹、余额宝理财模式等。在互联网金融投资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监管力度不够、信用交易市场缺失等问题,急需进一步的解决和改进。  相似文献   

20.
《品牌》2015,(1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代表了新时代下的金融发展趋势。可以说,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具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把握这一发展模式,对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解决金融机构融资难题来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模式研究,将注重对当下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希望能够为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