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托法>及<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的出台,我国信托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许多信托公司迅速推出了大量的信托产品,这些信托产品打通了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隔阂,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理财方式,受到广大投资者的普遍欢迎.但不可否认,现在信托行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信托行业在对其快速发展感到欣喜的同时,还应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强有力的控制,以使信托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信托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与银行、证券、保险并称为金融"四大支柱".信托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托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实践表明,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的上升,投资者为了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对信托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加大.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信托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健全法制下的信托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托是当今世界的四大金融支柱之一,发挥着财务管理,融通资金,社会投资,沟通和协调社会经济关系等重要作用,信托责任作为信托的基础,是保障信托行为顺利实行的内在机制,而法律又是信托责任得以完善的土壤。我国的信托业刚刚起步,建立健全的信托法律体系,完善人们的信托责任意识,才能最终引导我国的信托业健康的发展,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4.
信托已经产生了数百年,在当今金融界,信托是金融业的四大支柱之一。相较于金融业的整体历史而言,信托业的发展历史显然要少很多年。我国由于过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几乎不存在健全的金融机制。我国信托的产生真正始于改革开放以后,信托业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信托业也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那么,如何克服存在的问题,促进信托业的良性发展,将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2013年,我国信托业资产已高达10.91万亿,资产规模超越保险业,仅次于银行业,成为第二大金融服务业。然而近来,中诚信托爆出"诚至金开1号"信托产品违约后,信托违约事件频发,极易引起连锁效应,若未能及时防范,对我国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分析信托投资所存在的风险,并提出重塑信托投资理念、把握行业发展周期、使用风险对冲工具、注重人才培养以及转变公司经营模式的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
白云 《商业研究》2007,(2):174-176
信托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法律制度。离开信用,信托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信托业是我国金融业中比较年轻的一类业务,对信托业的法律规范是保障信托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强化金融信用,完善信托法律制度,对促进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瑜 《商》2014,(25):191-192
自信托业“一法两规”颁布实施以来,资产收益权信托产品屡现于市场。资产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运用于信托业务是否能获得法律支持,对信托业乃至整个财富管理行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案例以安信信托诉昆山纯高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一审判决,这个金融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典型案例为背景,探讨关于资产收益财产权信托的合法性问题、阴阳主合同及抵押效力的认定以及财务顾问费(融资服务费)的合法性。并从本案例中引出的信托-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者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孙毅 《商业时代》2006,(24):63-64
信托是金融业的重要产业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金融信托业的特点:灵活性和复杂性,指出信托法制建设必须要遵循这两个客观规律。认为通过对信托业分别划分监管范围,实施法制建设,符合信托业的两个基本规律,能促进信托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信托公司正在降低对传统"银信合作业务"的依赖,提升产品创造能力,转型成为名副其实的财富管理公司。多份报告显示,2008年以来,中国信托业的信托资产规模每年以约一万亿元的增长不断刷新纪录,2012年6月末达到5.54万亿元,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公募基金行业,直追保险业资产规模,有望成为中国金融行业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组成部门。信托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有重要价值:它能够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其灵活性也让信托公司成为金融产品的创新基地;同时信托公司满足了居民的投资理财需求,创造了巨额的财产性收益。但是,信托行业隐含的风险也不容忽视。目前,我国信托业务增长过度依赖于放贷,缺乏健康、可持续的财富管理模  相似文献   

10.
何旭艳 《消费导刊》2009,(24):210-210
信托史属于近代中国金融史研究领域中的薄弱环节,已有的成果主要涉及近代中国信托业发展过程、信托业发展要素、地方性信托业、信托机构等方面,在资料发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仍存在着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商》2016,(8)
随着2007年信托"一法两规"的颁布实施,信托业开始进入相对规范的发展轨道。2012年,信托受托管理资产规模更是超过保险公司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机构。但是,随着泛资管时代的到来,券商、基金资管相继加入混战,信托竞争开始加剧。本文首先对我国信托业和券商、基金资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从信托与券商、基金资管的业务开展要求、产品形式、产品投资范围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泛资管背景下信托的出路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信托公司是经国家相关金融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信托公司作为独立的金融行业,经历了几次改革之后,逐步步入平稳的发展阶段,信托是重要的金融工具,也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也逐渐放缓,中国信托业的发展也在寻求新的发展,信托相较于其他金融制度,更加的灵活,并且业务范围比较广泛,模式多样化,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其抵抗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强,因此,信托业务也受到很多企业的欢迎。本文分析了信托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构建信托公司内部控制框架,为防范风险提出可信性的措施,以促进信托管理业务的开展,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也促进信托业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就当前中国金融信托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金融信托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因此,笔者本文就中国金融信托业的成长与创新发展进行以下分析,以此来改善内部问题,推动金融信托也蓬勃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房地产行业改革和金融风险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房地产信托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从2002年7月28日“新上海国际大履资金信托计划”一-中国新的一只具有划肘代意义的房地产信托产品为标志,中国信托业在多年的治理整顿后,再次以新的高标准的姿态走向信托融资领域。从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来看,房地产信托发行数量从2004年开始连续两年在所有的信托产品中从融资金额到发行  相似文献   

15.
孟叶 《市场周刊》2014,(1):100-103
信托业,作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体。由于其高收益、投资门槛高,一直受到“高富帅”式的投资者追捧。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数据,2013年度,全行业经营收入总额8326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6851亿元,营业利润率达68%。但近几年来,部分信托产品出现兑付风险,存在违约的现象,如中诚信托事件;另一方面,按照今年l幸刀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107号文,信托业不属于影子银行,但监管层开始规范影子银行的行为,必然对信托公司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商》2015,(25)
<正>2013年10月,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于银行理财、信托、券商等机构发行的证券化金融产品。目前,平安、泰康、新华等保险机构已经先行先试,泰康人寿已完成首笔信托计划的认购。本文将对金融产品的特点及风险事件分析、保险公司投资金融产品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一、证券化金融产品特点及风险事件分析证券化金融产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风险隔离及风险分散、资产组合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信托业务是信托公司主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信托市场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信托项目中所蕴含的风险也逐渐显露。本文分别从政府监管、信托公司在危机发生前的风险控制以及兑付危机发生后对风险的处置三个角度对我国目前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的管理现状做了简要分析。最后,本文指出了未来我国房地产信托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完善信托产品登记流动机制和打破"刚性兑付"定律。  相似文献   

18.
刘煜辉 《新财富》2004,(6):16-16,25,26
2003年中国信托业高速进程的背后不无隐忧,由于财产信托模式实施的现实障碍,信托公司不得不信托资金信托模式在法律和市场的狭小空隙中周旋。随着这种模式的不断膨胀,累积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发展我国房地产信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平 《北方经贸》2004,(6):106-107
伴随着信托业“一法两规”的实施 ,信托投资公司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信托公司可以适时推出房地产信托产品 ,以此类中长期金融产品满足委托人投资理财的需要 ,并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信托产品信用增级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资者的信任是信托发展的根本,信用增级则是增强投资者信心、信托产品得以顺利发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信托业的发展,信托产品信用增级的操作仍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中.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信托产品中信用增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从中获得有关完善信托产品信用增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